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播放马诗情境课文。

5.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燕y àn 山sh ān 似s ì 金j īn 络lu ò 脑n ǎo7.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体悟诗情,品味意境借助注释,体会诗文大意。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1.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2.品读第三、四句。

(1)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师: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知识点拨: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2.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2)指名学生背诵;(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3.拓展延伸:马诗[唐]李贺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一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2.作者简介。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播放情境课文:《石灰吟》。

2.出示古诗。

石灰吟千锤chu í/万境课文/出深山,烈火/焚烧f énsh āo /若等闲。

粉骨/碎su ì身/浑h ún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5.播放情境课文《竹石》。

6.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四、品悟诗情,体悟志向1.师: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小组讨论汇报。

《石灰吟》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2.《石灰吟》和《竹石》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3.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4.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五、布置作业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