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工程学院文献综述题目:《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姓名:***学号:***********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摘要:今天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竞争的重要资源。
在农业领域使用信息技术,逐步成为世界各国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
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对解决“三农”问题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本文主要依据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若干理论,对政府主导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研究。
采用规范分析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剖析实例,围绕中国国情,分析了中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现状。
关键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引言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基础性产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正在从传统方式步入现代方式。
现代农业的本质特征在于“能够使农业与其他现代产业稳定在同一个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劳动生产率;并且只有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到与其他现代产业相近的水平,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的比较利益差别才能减少,农民才能得到与其他产业劳动者相近的收入,农业才可能成为一个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稳定发展的现代产业”。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使除农业以外的各种产业都在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转化率;然而农业在信息化领域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了。
这种状况拉大了农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的差距。
同时,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的国际挑战与竞争也日益激烈。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高,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信息服务的要求。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因此实现农业信息化是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战略。
建立和完善现代化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将为农业信息化提供重要的服务保障[1]。
1.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需要考虑构建主体。
目前构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仍站在政府的角度,从宏观层面上加以考虑。
即政府是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主体,也是该体系的构建主体。
可以从构建原则、构建方法、方面进行[6]。
2.服务体系发展及概况:2.1农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就是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2]。
并且能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同时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光纤和通讯网络技术、3S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智能专家系统等已成为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信息化进程的主要特征。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农业及其产业化发展起到了重大促进作用。
农业信息服务建设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显著标志,加快建立功能齐全、高效共享、反馈灵敏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显得越来越迫切[5]。
因此,农业信息整合成统一的服务体系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将有重大的影响。
2.2农业信息服务目前对于农业信息服务,还没有统一定义。
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农业信息服务,是指对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战略决策过程中的白然、经济和社会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加工、传递和利用的过程。
农业部农业信息中心指出:农业信息服务是指信息服务机构以用户的涉农信息需求为中心,开展的信息搜集、生产、加工、传播等服务工作。
主要包括农业信息产品服务、农业信息技术服务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
2.3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村合作组织等农业信息服务主体通过开发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多种服务方式,为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各类信息资源,终推动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有价值的农业服务活动,是以发展农业信息化为目标,以为农业信息服务主体提供各种农业信息服务为核心,按照一定运行规则和制度所组成的有机体系[8],并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1]。
2.4近年来的发展概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开展了系统_厂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92年以来,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我国农业专家系统己形成了成熟的技术,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和推广,对探索我国农业信息化的道路,提高农业产量和农产品质量产生了明显实效。
1994年12月在“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上提出的金农_l二程,基础是国家重点农业县、人中型农产品市场、主要的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和各农业专业学会、协会,目的是加速和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立“农业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在数据库、信息网络、精细农业以及农业多媒体技术等领域都得了一定成效。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资源调查、农产品产量估测、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病虫害诊治、农业科研成果数据处理和系统模型构建、农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应用。
先后建立了100多个农业智能应用系统,4300多家农业网站,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及农业物料流通的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如北京,Gsl技术和GPS技术己经被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初步形成了以市属农业科研院所和农口局总公司为主体、以郊区县乡镇各个公司企业为补充的农业综合信息现代化网络服务体系雏形。
1997年,济南市建立了济南市农业信息中心,创办了山东金农信息网。
1999年,山东省建立了济南、烟台、威海及莱州四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区,莱州市率先推出了农业信息服务热线等,对山东省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我国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也日趋健全。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2年11月底,我国31个省均成立了市场信息服务机构或信息中心;全国市级总数为338个,已建互联网的216个,占总数的63.9%;全国农业县(市)总数为2637个,已建互联网824个,占总数的31.2%[6]。
傅洪勋等人对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状况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7]。
3.建设现状3.1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形成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服务体系。
信息服务机构广泛,囊括涉农信息的政府行政职能部门、科研单位、教学培训部门、网络服务部门、基础农技推广部门、信息咨询单位和农民专业协会等一系列部门和单位,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信息传播手段日趋先进,特别是计算机、数字网络的应用,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会更加顺畅。
但是,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的影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不高,软件开发研究工作薄弱,农民的文化素质跟不上信息服务的要求。
这些都制约着我国农业向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江泽民提出:“四个现化,哪一个也离不开信息化。
”我国农业是弱质产业,弱就弱在信息不灵,生产力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3]。
因此,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政府重视程度、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体系的形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成效有:农村电话业已具规模,广播电视普及面广,互联网建设稳步发展;信息服务组织结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覆盖面比较广的农业信息组织机构和信息队伍,重视农业信息化组织建设的大环境己经形成[8]。
3.2实例介绍:(1)江苏省盐城市农业部门围绕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实施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使网络延伸、资源整合、信息发布、网上展销、农林政务、技术咨询等信息服务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电视、电台、电话、报纸等媒体同计算机网络一起成为宣传农业信息的主流和喉舌。
从盐城市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入手,运用具体的数字来分析了盐城市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9]。
(2)石屏县的信息化仍处于建设初期阶段,县级网络信息传输还有待完善,乡(镇)级的网络平台还有待建设,信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全国甚至与省内发达县市均有较大差距。
通过石屏县对自身发展的基本情况可以了解到县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大概情况[10]。
3.3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信息服务体系的能力与对信息服务的需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层设施薄弱,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中西部设施落后;农业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内涵认识不足,信息价值观念淡薄,需求不强烈,对农业信息服务属于公共产品属性认识不够;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标准化,农业信息网站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农业信息服务队伍建设滞后,农民整体素质偏低,培训力度不够,受农业行业特殊性影响,农业信息产品的集约性和可控性较差等[4]。
结语农业信息化建设虽说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当中,仍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首先,提高认识,强化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总体规划。
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各地政府只要能充分整合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并实现共建共享[19],加大投资力度,发挥政府在信息服务网络延伸中的主导、引导作用。
制定优惠政策,创造促进网络延伸的良好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体系建设标准,规范建设行为。
搞好组织、协调工作。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这是我国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目前主要解决好农业信息入户和信息终端简便好用的问题。
大力培养农技型农业信息化人才,加大支持力度,建立一支能够完成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应用服务和开发的农村信息工作队伍。
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再培训,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与网络知识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素质。
更好的运用农业信息服务系统,一定会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革。
参考文献[1]李应博,乔忠.我国农业信息资源配置问题探讨.中国农村经济,2004,7.[2]张淑芬,徐洪林,庞红.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89-91.[3]曹锦波.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J].价格月刊,2001,05:39-40.[4]张波.我国农业信息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湖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8.[5]杨彦涛、王洪斌、王靖飞、吉增涛、李静、吴春艳. 浅析我国农业信息化现状及对策[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2):61-63.[6]李应博. 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D]. 中国农业大学, 2005 .[7]傅洪勋.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8]何志勇,蔡乐才,李红婵.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6) :50-53.[9]秦光蔚,周日明,王开勤,王军,辛海宁,孙进.盐城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3):475-476.[10]阿兰仙. 石屏县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发展现状与对策. 云南农业科技,2007(1):61-63.[11]王琰琨,张晓俭.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7(7)::8-10.[12]李莉. 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6,(05) .[13]汪冰. 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14]劳飞娟. 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 广西农学报, 2010,(01).[15]周雷, 谢小军, 王军. 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J]. 现代农业科技, 2008,(22).[16]张颖丽,成荣敏,刘彦圻.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运行模式研究[J]. 经济纵横, 2009,(08).[17]高广生. 构建完备农业信息服务体系[J]. 前沿, 2006,(06) .[18]张浩英,杨英云. 浅论基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J]. 湖南农业科学, 2003,(02) .[19]李智盛,杨四军,张恒敢,等·论中国农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14):3544-3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