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九章 再探索时期(中国电影史)

第九章 再探索时期(中国电影史)

第九章 再探索时期 (1977-1992)
• • • • •
一、中国电影的“恢复”时期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 1977年生产故事片18部; 1978年生产故事片40部。 《十月的风云》、《希望》、《严峻的 历程》、《大河奔流》、《黑三角》、 《猎字99号》、《青春》。
•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 看。” • 在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指 出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明确 要求各级领导“不要横加干涉”,党不是 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 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 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 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常规模式 在既有叙 事体系内 部革新。
过渡模式
造反模式 电影本体内 核从叙事转 向造型。
破坏既有叙 事体系,全 面引进新镜 头语言。
三、第三代导演的创作及其特征
谢晋: 《啊!摇篮》(1979) 《天云山传奇》(1980,第一 届金鸡奖最佳故事) 《牧马人》(1981) 《高山下的花环》(1984,第 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芙蓉镇》(1986,第七届金 鸡奖最佳故事片)
• 关于“谢晋模式”的讨论 • 1986年,朱大可:《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 • “正如一切俗文化的既定模式那样,谢晋 的道德情感密码又总是按规定程序编排, 从中可分离出“好人蒙冤”、“价值发 现”、“道德感化”、“善必胜恶”四项 道德母题。” • 是一个“封闭的稳态模式”,是中国文化 改革进程的“一个严重的不和谐音”。
• 获奖: • 1985 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 奖, 法国第七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 瑞士第三十八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银豹奖, 英国第29 届伦敦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最佳导 演奖。
• 改编:根据柯蓝散文《深谷回声》改编 • 定位:追怀历史,探询民族文化根源,揭示民 族性格本真的诗情电影。 • (1)全局性,风格化的象征处理 叙事结构上采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以写意支 撑全片布局,扩展影片内涵。 写实部分是八路军文工团员顾青下乡采风,与 翠巧一家人接触产生的故事和命运变化。 写意部分如“迎亲”、“腰鼓”、“祈雨”等 段落。
• 1979年,中国电影观众达293.1亿人次, 创历史新高。 • 1979年开始,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观念更 新与电影探索的新时期。
二、新时期中国电影生态
• 三代导演共同发力,促成了改革开放以 来中国电影界的一次革新运动。 • 中国电影的代际划分: • 随着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张军 钊等人的成功,“第五代”的称谓开始 确立。 • 第五代是一道分水岭,往前推分出四 代导演。

电影可以拍小桥流水,江南秀色,也可以反 其道而行之,搞点有力度的东西,表现一点粗 犷的阳刚之美。……影片的主旨不是一般性地 讲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而是想在更深的层 次上,对我们的民族性进行探索,要完成这一 命题,一般意义上的纯写实手段,已经显得不 够用了,……从影片的整体来看,是大块写意 和大块写实的结合。 • ——陈凯歌
• 第五代是计划经济时代最后的受惠者, 他们是在完全没有票房压力的状况下进 行创作。 • 伴随着第五代导演崛起的,是中国电影 市场的严重萎缩。
六、电影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 1979年后,中国电影观众人次和发行收 入持续滑坡。 • 198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北京召开 电影体制改革座谈会。 • 1、扩大企业自主权; • 2、改革发行办法。
5、黄建新
• 黄建新,男,1954 年06月14日出生于 西安,祖籍河北。 《黑炮事件》 1986 《错位》 1987 《轮回》 1988
《黑炮事件》
•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 制片厂 • 上映时间:1986年 • 导演:黄建新 • 编剧:李唯 • 主演:刘子枫,高明 ,杨亚洲,汪漪
• 开启了黄建新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探索富 于哲理性的人生命题和社会命题的独特 思路。 • 《黑炮事件》挣脱了纪实主义的缰绳, 采用超常的角度、变形的技法,试图在 忠实于外部世界整体真实的基础上,创 造富有表现力的寓言视觉效果,使观众 获得某种引申性的意象。
• (3)注重影像表意与银幕造型 《黄土地》关注影像表意,体现在作者对高 原,黄河等自然景物的物恋,寄予了作者借物 咏情和文化寻根的意图。

我们想表现天之广漠,想表现地之深厚;想 表现黄河之水一泻千里,想表现民族精神自强 不息;想表现人们从原始的蒙昧中焕发出的呐 喊和力量,想表现从贫瘠的黄土地中生发出的 荡气回肠的歌声;想表现人的命运,想表现人 的感情——爱、恨、强悍、脆弱,愚昧和善良 中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 • 强化的视觉冲击力,造成情绪上的跌宕起 伏,形成节奏。
• • • •
《归心似箭》(1979)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1981) 《朱德和史沫特莱》 (1985)
李俊(1922-2013)
• 凌子风 • 《骆驼祥子》(1982) • 《边城》(1984) • 《春桃》(1988)

Company Logo
• • • • •
• (2)诗情化风格的追求 • 在人物刻画和情节铺排上,将人物置于天人 交融,情景合一的画面中,较多的运用全景和 大全景。 • 山川风貌占据画面的很大比重,歌声表意的 氛围非常突出。 • 翠巧与背景上的黄河叠画在一个平面上,电 影化的创造了“翠巧是翠巧,翠巧非翠巧—— 黄河的女儿”的意蕴,把黄河水浓稠的形象与 翠巧挑水的全过程融为一体,使她成为黄河生 命的一部分。
2、陈凯歌
• 陈凯歌,1952年8月 12日生于北京,祖籍 福建省长乐市。 • 1984 《黄土地》 • 1986 《大阅兵》 • 1987 《孩子王》 • 1991 《边走边唱》
《黄土地》:第五代代表之作
• 出品:广西电影制片厂 • 1984年 • 导演:陈凯歌 摄影:张艺谋 美术:何群 作曲:赵季平 演员:薛白,王学圻
• • • •
丁荫楠(1938— ) 《春雨潇潇》(1979) 《逆光》(1982) 《孙中山》(1986)
五、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及其特征
第五代导演
• 指从事电影导演工作的“文革”后北 京电影学院的最初几届毕业生,他们以 1978级学生为主体,还包括1983级导演进 修和1984级导演干部专修科的学员,少数 同时期具有相同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的青 年导演也应包括在内。
3、田壮壮
• 田壮壮,1952年出生 于北京,1982年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 系。 • 1980 《我们的角落》 • 1982 《红象》 • 1984 《九月》 • 1984 《猎场札撒》 • 1986 《盗马贼》 • 1987 《鼓书艺人》 • 1988 《摇滚青年》
《盗马贼》
•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1986年 • 电影语言的革新 (1)民俗纪录片式的影片结构 (2)自我心理冲突的视觉表现 (3)叠印作为基本剪接方式——神秘感 低视角的拍摄角度——敬畏感 静态长镜头——宗教意识 冷色调——宿命的悲凉感
《小街》(1981)
《 人 生 》 年 吴天明 (1939年12月5日 — 2014年3月4日 )
《老井》(1987年 )
1984
《良家妇女》(1985年)
黄健中(1941— )
《人· 鬼· 情》(1987) 黄蜀芹(1939— )
《沙鸥》(1981年)
张暖忻(1940— 1995年
《青春祭》(1985年)
• 1984年年底,《经济日报》组织“改革 电影体制、提高影片质量、讲求经济效 益”的大讨论。 • 1985年1月,电影局在广州召开体制改革 座谈会,提出按照简政放权、政企分开 和扩大制片企业与发行企业的经营自主 权的精神改革发行体制的意见。
• 1986年1月,电影局从文化部划归广播电 影电视部领导。 • 1988年年初,广播电影电视部成立电影 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电影体制改 革的规划和领导。
4、张艺谋
• 张艺谋,1950年11月14日 生于陕西西安,1982年毕 业与北京电影学院。 • 1987 《红高粱》 • 1989 《代号美洲豹》 • 1990 《菊豆》 • 1991 《大红灯笼高高挂》 • 1992 《秋菊打官司》
• • • • • •
出品时间:1987年 出品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 导演:张艺谋 编剧:莫言,陈剑雨,朱伟 摄影:顾长卫 主演:姜文,巩俐,滕汝骏
• • • •
第一代:张石川、郑正秋等。 第二代:蔡楚生、孙瑜、费穆等。 第三代:崔嵬、水华、谢铁骊、谢晋等。 第四代:1979年前后开始独立拍片的吴贻 弓、谢飞、杨延晋、吴天明、黄蜀芹、郑 洞天、滕文骥等。 • 第六代:九十年代崭露头角的张元、王小 帅、娄烨、管虎等。
新时期电影变革的三种模式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 获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导演:张艺谋 出品: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 • 《红高粱》的革新: (1)杜撰的民俗民歌,使文化寻根题材奇观化。 (2)主流英雄人物幽默化,第一次出现非严肃性 的打破正反面人物界线的电影人物
(3)第一次在实验(艺术)电影中引用明星机 制。 (5)传统叙事要素(传奇性)进入实验(艺术) 电影中。 (6)用调侃的方式消解寓言电影的深度感。
谢飞:(1942— ),湖 南宁乡人,1965年毕业 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我们的田野》(1983) 《湘女潇潇》(1986) 《本命年》(1989) 《香魂女》(1993,获 第四十三届柏林电影节 最佳影片“金熊奖5— )
《苦恼人的笑》(1979年
• 艺术突破
• 1、题材处理上,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 到主角地位,着力进行群象刻画。战争在影片 中是一种背景,突出的是战争环境中的人,他 们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 2、镜头语言上,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从 而构成一种内在的紧张感,常用大反差的光线 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以表现人物雕塑般 的力度与沉重感。

(当时)在电影的表达形式和如何拍 电影这种最简单的问题上,常常出现很 教条、很固定的东西。我们认为很陈腐 、很愚蠢,所以《一个和八个》是针对 这种迂腐的背叛。…… • 《一个和八个》可以简单地说是针对 当时的那种娘娘腔的、那种矫揉造作的 电影的反抗。《一个和八个》的思想内 涵其实不深,它的故事叙述也不是那么 独到,人物塑造也不是那么突出,就是 以那么拍电影来造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