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微课程建设和应用创新创优创效评估标准

微课程建设和应用创新创优创效评估标准

项目开展的示范性
能够搜集整理项目开展过程中获取的一手资料、数据等,形成一定的教学模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后续实验的学校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项目的影响力
社会影响力
项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生和家长反响良好,能够吸引一批业务同行参观学习,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宣传与荣誉
学校重视试点宣传,在各级媒体发表相关试点报道材料;试点工作获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认可,获取一定的荣誉。
项目实施水平
项目开展的经常性
参与实验的所有教师能够熟练应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授课,保证项目的常态应用。
项目开展的深入性
参与实验的教师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深入挖掘电子书包的特性,灵活选择应用技术,有针对性地开展应用,具有较高的应用能力。
参与实验的学生能够利用电子书包平台进行在线学习、在线检测,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附件10:
微课程开发与应用创新创优创效成果评估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标准
课程开发
开发能力
学校组织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教师能够熟练应用软件开发资源,具有一定规模的资源开发人员。
开发规划
对资源开发具有合理规划,并能根据规划组织好阶段开发工作。
资源数量
具有可供应用的资源数量,能够充分发挥微课程的教育教学作用。
社会认可度
具有较好的社会反响,对外宣传效果较好,获得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或奖励。
附件11:
电子书包试点应用创新创优创效成果评估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估标准
教师应用能力
硬件应用的熟练性
教师能够熟练使用相关软硬件资源,进行备课、组织教学、进行课后互动、应用系统反馈结果。
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能力
教师能将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课堂教学既有“内涵”,又有“技术含量”|。
资源内容
资源内容符合规划要求,形成一定序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课程应用
应用的广度
制作的微课程能够应用到相应年级供学生学习,学生参与面广。
应用的深度
学生能够应用微课程进行有效学习,对提升学习绩效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成果体现
教学效果
微课程数量充足,能够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微课使用中能够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模式;具有相应的数据对比和分析;学生学习成绩具有较好的体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