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的发展与前景
1、促进了农业的进步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业立国,农业生产在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因而作为农业生产工具的农业机械在生产中的作用极为重要。
农业机械方面的大量发明、革新及其推广应用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起了极大的作用。
春秋时期,铁器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上开始使用。
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经很多,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得到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战国时期,农民重视使用肥料,还注意选种、因地制宜和适时耕种。
那时候,各国都兴修了水利工程。
秦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
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一书,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耽误农时,还要改革生产技术和工具。
2、推动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900年。
春秋晚期晋国曾把成文的刑法铸在铁鼎上颁布。
战国时期,铁矿山达到30多处。
那时候,煮盐业、纺织业和漆器业都有显著进步。
明末科学家宋应星编著的《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反映了明朝时期我国手工场的生产面貌。
介绍了北京王麻子、杭州张小泉的剪刀,使用“夹钢”、“贴钢”的技术;采煤时已经能排除瓦斯;纺织业的提花机等。
这些在当时世界上都是第一流的。
3、在水利工程、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秦国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他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免除了水灾,灌溉了农田。
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桥的大拱两端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可减轻桥身重量对桥基的压力、遇到洪水又可以减轻急流对桥身的冲击。
隋朝著名的建筑师宇文恺设计了隋都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并指导了两座城市的营建。
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宋朝的海船装有罗盘针,无论白天、黑夜、阴雨、大雾,都能辨识方向。
南宋时,指南针传到欧洲,为欧洲的航海家进行环球航海和发现新大陆,提供了重要条件。
4、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机械技术在军事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先进和精良的武器与军事装备的制造都要依赖先进的机械技术。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宋朝时期,火药在军事上广泛使用。
那时的火药武器有火箭、突火枪和火炮等。
13世纪、14世纪,火药和武器传人阿拉伯和欧洲。
到了元朝,大型的金属管形火器“火铳”,在军事上很受重视。
蒙古西征时,多次使用火药武器攻打中亚和波斯的城市。
在战争中,阿拉伯人学会了制造火药和火药武器。
制造业作为一个传统的领域已经发展了很多年,积累了不少理论和实践经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个方面的个性化需求越加强烈。
作为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并已成为基础工业的机械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先进制造技术这个概念的提出为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虽然这个名词没有确定的定义,但目前公认的认识是:先进制造技术是传统制造技术不断吸收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和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的制造全过程,以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的生产,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始终是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一个研究领
域。
也是制造企业提高生产率和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
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自本世纪20年代出现以来,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刚性自动化、柔性自动化和综合自动化。
综合自动化常常与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集成制造等概念相联系,它是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综合,旨在全面提高制造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对市场的响应速度。
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的制造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计算机技术是企业产品在全生命周期中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和技术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在企业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实现信息化、智能化、集成优化达到产品上市快、服务好、质量优成本低的目的,进而提高企业的柔性、健壮性和敏捷性,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