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下《诗词三首》
苏轼
宋代文学家 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苏画像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
这首词是咏中秋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流传广泛。此词作 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此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 上,政治上失意,与弟弟苏辙也已七年 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怀念 手足兄弟,是很自然的。此词上片极写 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 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 达情怀作结。
诗 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 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
歌 二十三怀年旧了空。吟闻笛赋, 赏 到乡翻似烂柯人。
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
析 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 吟诵“闻笛赋”表示悼 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 隔世,觉得人事全非, 不再是旧日的光. 景了。 感叹遭际
意志坚定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 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
行 路难
•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姜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
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太阳
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现实之路虽然坎
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多么希望像 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 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 .有为于当世 。 作用: 借姜尚、伊尹备受重用的典故。 表达了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明君重用的愿望。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 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 吧!
胸襟豁达
.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 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 样的心情?
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辛酸 和愤懑不平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 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 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用典(闻笛赋、烂柯人)。写自己 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 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 油然而生无限悲痛怅. 惘之意。
.
2、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 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唯愿兄弟彼此珍重,在远别的时光中共 享中秋美好的月。诗人道出了天下离人的 共同心愿和美好祝福,表达了作者的乐观 旷达之情,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
情感内涵:
水
调 对朝廷既留恋又恐惧的矛盾心 情,在逆境中的自我慰藉。
歌
对亲人的思念,对天下人的良好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诗所蕴 涵的情感。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 一天高挂云帆,乘风破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 的彼岸,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信念。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的宏大理想抱负 和实现理想抱负的坚定信念。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执着的信念和追求,表 达了诗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探究提示二
1、赏析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 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为什么会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
1、赏析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 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正因为蕴 涵了人生哲理,这句词也成为名句。
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转变为乐观旷达, 说明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
.
行 路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但理想和现实是有距离的.理想不能征服 现实.现实也不肯认同理想.这样的痛苦交织于 诗人心中.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 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 的连声感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 —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 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 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诗人内心对 渺茫前途的急切不安,不知所从,心情万分 沉重。
.
朗读训练 行路难(一)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行 路难
不是,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 自己受诏入京,仕途渐现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 被“赐金放还”,遭受重大打击,他感到这处境犹如想渡黄河 河道却被冰塞满,想登太行而大雪封山,无路可走。因而“冰 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 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c,hán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参照课下注释翻译
.
参照课下注释翻译
明月从什么时候就有?拿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的神仙世界,今晚属于哪一年。 我想乘风回到那神仙世界,又怕在那琼楼玉宇中, 经受不住高天的清寒。 在清彻的月光下翩翩起舞,怎比欢乐的人间?
头 祝愿。
对人生的乐观旷达的态度。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由心有所郁
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 旷.达之情。
写作特色
1.景写得好,想象奇绝。作者选取了一个巧妙的 角度,想象月宫的景象,借助嫦娥的孤独、清冷来表 现作者当时的心情。下阕中用月影的移动来表现时间 的漫长,用“照无眠”突出亲人的分离之苦。情景交 融,高度一致。
诗词三首
.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 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上,境 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 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 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 (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 才逐渐脱离按曲拍谦词的束缚,成为一 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 至今。
第一二句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 内心情感?
(停、投、拔、顾)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 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
行 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诗人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 艰险可怖的景象。诗人以形象的语言,写出 了世途的艰难, 寓含着无限的悲伤感慨 。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3.颈联写的什么意思?表现了诗 人怎样的境界?
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 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其中包含事物 新陈代谢的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 物,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
表现了诗人心胸豁达,乐观的境界。
4.结合标题,谈谈尾联的用意。
回应题目,答谢友人并与之共勉,表 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月光转过朱红的阁楼,低低地映入雕花的门窗, 照着不得安眠的我。 月亮没有人世的怨恨?为什么总在人分别时才圆? 人有自己的悲欢离合,月亮有自己的阴晴圆缺, 这事自古难以两全。 但愿你岁岁平安、身体康健, 虽远隔千里,也能共赏这明月高悬的夜晚。
.
起笔突兀 想象奇特
{ {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
主旨
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 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 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 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苏轼
.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
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 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 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 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 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 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 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 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 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 有影响。《念 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 家 ”。诗文有《东坡文集》等。
元曲起源于金、元之际民间流行的 “俗谣俚曲”,因而带有浓郁的地方色 彩和乡土风味。
.
行 路 难 (其一)
李白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 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
诗仙李白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 仙”之称。少年抱负宏大。天宝(742年)由友 人道士吴筠推荐,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做一 名文学侍臣,以诗赋为朝廷点缀升平。因与权贵 不和,被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起,参加永 王李璘幕府,后受株连,流放夜郎,遇赦东归, 后病逝于当途。
.
填空: 这是一首 词
词牌是 水调歌头 题目是 明月几时有
.
1076年,时 任密州太守
小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 兼怀子由。 到天亮
苏轼的弟弟 苏辙的字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朗读: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qǐ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què
上见赠》来酬答他。.
请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yín
kē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p畔àn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zàn
zhǎng
•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精读文本
巴山楚水凄凉地, 辛酸怅 二十三年弃置身。 惘
上 阕
{ 心情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问 高处不胜寒。 月
热爱人间
{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
下 阕 :
} 转朱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