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政的基本价值摘要:在现实社会,对公民权利和自由威胁最大的莫过于公权力。
所以,在现代宪政理论中,宪政的核心在于“限权”。
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的根本价值在于通过保障与完善民主,规范与指引法治,发展政治文明,来维护人权,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宪政价值;民主;法治;人权;政治文明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内容;人权保护作为宪政的核心价值,也因此得以在中国确立。
这不但引起海内外广泛的关注,而且激发了学界讨论宪政价值的热情。
这是因为,宪政价值“揭示了宪政产生、存在的合理依据”;[1]研究宪政价值,对中国宪政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宪政建设、制度构建具有指引、评价和整合功能。
中国的宪政意识、思想及理论,都是“从西方宪政文化中萌生的”[2],“是西方的宪政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境况下的一种特殊表现”。
[3]然而,由于中国宪政的先行者以“拿来主义”的迫切心情对待西方宪政,对其宪政文化、理论及其制度理解得并不透彻,加之中国历史上没有宪政的意识与传统,使得中国的宪政“勉强得其形而未能详其实”。
[4]客观地讲,西方近代宪政理论确有可资借鉴的地方,但宪政建设离不开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对宪政价值的研究,需要独立的思考,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一. 宪政价值的构成从宪政的表现形式上看,“宪政是由宪法确认的和规范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其实施”[5] ;就其功能而言,宪政是指法律化的政治秩序,是限制政治权力的规则和制度;概言之,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6]宪政是政治民主化的结果,也是政治民主向更高层次发展完善的保障。
作为时代的产物,宪政本身也必须与时俱进。
从历史的角度看,宪政是在与专制的尖锐斗争中产生的,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限制权力专断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历史使命。
英国1215年《自由大宪章》因其内含了国王的权力应受到限制的理念而被公认为近现代宪法之源。
随之而进行的宪政建设,将重心置于平衡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
从宪政的制度构建分析,宪政是在民主与法治有了一定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
民主的渠道能保证权力的来源和归属及其行使的正当性。
法治则是宪政的制度性基础。
只有把法治作为社会控制的根本准则时,宪政才得以实现。
法治是判断一种政治秩序是否属于宪政的首要标准。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民主、法治是宪政价值追求的应有之义,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则是宪政所追求的根本目的,是宪政的终极价值所在。
“综观各宪政民主制度已经确立的国家,其建立宪政的宗旨,无不在于废除或防止专制独裁,建立和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的权利自由。
”[7]这些价值理念是宪政本身所含有的,蕴于制度之中,成为评判制度正当与否的标准。
我们实施宪政,进行制度构建的依据正是宪政所包含的民主、法治、人权等价值,并力求沿着这些价值理念所指引的方向运作。
凡真正的宪政,都必须由这一价值来指导规则和制度的设计、制定和实施。
二.宪政保障民主的真正实现民主是宪政的基础,“宪政是民主通过宪法而实现现代国家最理想的形式”。
[8]宪政的要旨在于“限制公权力”与“保障私权利”,其着眼点就在于规范和监控公共权力,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为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与独裁的工具,以保障和推进民主,最大限度地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
宪政为民主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构建,不仅可以弥补民主制度本身的不足,还可以推动民主的完善和发展。
宪政不等同于民主。
民主涉及的是权力的归属,宪政涉及的是对权力的限制;民主重在保证权力的来源和享有,而宪政致力于对公权力行使的规范和私权利的保障。
因而宪政的理念与运作方式与民主有所不同。
宪政是关于设防的学说与政治:它建立于“人性恶”的哲学思想之上,不相信民主选择的决策者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遵守的程序能够保障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它要防备专制,不论这种专制是来自政府还是来自民众,来自少数还是来自多数。
抛弃了专制主义形式的民主制度由于自身存在缺陷而无法杜绝专制;多数决定的原则并不能保障当选者保护选民的权益,更不能确保少数派的权益。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民主具备不受约束的绝对权力特性。
“这一特性使民主潜藏着危险。
它可能损害宪政主义者所珍视的自由。
在民主制度上仍然产生腐败的事实足可说明民主制的无奈。
自由的真谛是意志不受外力的强制,而在多数意志压倒一切的情形下,少数不得不接受多数的强制”。
[9] 中国某些地方通过村民表决的方式剥夺本村女性与外村男子结婚者的土地承包权,就是多数人专制的典型。
因此,必须通过宪政来保护少数派的利益。
贡斯当认为,宪法是针对民主制度的一种批判性法律,它“将权力从某个人或某个群体中转移到特定的规则制度当中,从而将权力来源合理化,将权力配置与权力运行规范化,为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均享有无歧视无差别的权利与自由提供制度性保障”。
[10]宪政对民主的支持和促进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宪政保证了国家是宪法主体共同意志组建的结果,体现了国家的民主性特征。
“主权在民”是宪法的首要原则;其它一切原则和制度都要保证这一原则的实现。
1958年法国宪法第3条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人民通过自己的代表或者通过公民复决来行使国家主权”。
[11]我国宪法第2条也同样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此外,各国还通过严格的制(修)宪程序来保障制宪及其内容的民主性,如为制(修)宪成立专门的具有广泛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制宪机关,从动议、起草到审议通过,都必须遵循严格的程序。
第二,宪政为实行民主确立了运作的机制。
宪法规定了一系列民主制度,为人民民主参与权利的实现提供制度保障。
1787年美国宪法就规定了公民选举权和相应的选举制度,以后的选举法又有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违宪审查制度的确立,则确保多数决定下少数人的权利免受不当侵害。
作为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确立的标志——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与其说是法官的创造还不如说是民主的要求。
另外,民主本身不能防止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而宪政则可有效地“控制”这种个人企图。
罢免、弹劾制度保证了人民选举行出来行使公权力的代表能够按照选举者的意志行使权力。
如果我们根据某种宽泛的民主理论将民主视为人民的“自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是宪政而非多数统治更为有效地保障了这种“自治”。
因为在宪政制度下,人民享有自由,能够成为他们生活领域的主人。
第三,在意识领域,宪政强化了公民的“自主”意识。
民主政治需要自治、自主的公民,而只有宪政才能培养公民的自主和自治意识。
因为,只有限制住了政府的权力,才能保证公民私权利领域的自主性。
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法定程序,公民的权利获得尊重,从而大大提高其参政议政之积极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真正行使作为国家主人的权利与履行相应的义务。
三.宪政是法治的灵魂法治是与人治相对立的一种政治主张、模式与实践。
现代法治概念包括诸如法律的至高权威,法律的公众性、稳定性、公开性和平等性,法律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对人权的保障等一系列原理、原则和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法治的核心是宪治。
法治的本质是人民之治,是人民依法来治理国家,管理自己,维护公序良俗。
只有以宪法为统率的法治,才是真正的法治。
因此,法治的基础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宪法。
宪法是宪政的首要标志,也是法治的首要渊源。
但是,宪法之于宪政,有如法制之于法治,宪法必须本身是合法的并且得到有效实施,才是真正的宪政,也才是真正的法治;否则,这种法治仍只不过是法制而已;不过是统治者“治人”的工具。
所以法治必须以良好的宪法为前提,以真正的宪政为支撑和指导;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则需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宪法的作用,真正实施宪法。
宪政以法治为价值取向,而且“人类法治演进历史同样证明,只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以法治为依归,法治才由理论探讨演变为实践选择,进而才会有宪政法律秩序”。
[12]追求法治是宪政的必然要求,而法治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必须构筑出一些具体的原则、制度和规范。
实施宪政就必须直接规定并实施法治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达到与这种价值追求相契合。
近代西方宪法大都确定法治的根本原则:对公权力,法无明文规定,不得行使之;对私权利,法无明文禁止,不得惩罚之。
法治实践的构筑同样也须要程序的支持。
关于“正当程序”的规定:不经法律规定的程序不得控告、逮捕或拘留任何人;不经法定的正当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等等。
简言之,离开了宪政,法治失去了基本依托,可能步入“恶法亦法”的专制统治;而离开了法治,宪政就丧失了完整的价值追求,失去了自己的一个重要的支柱。
近现代意义宪政与法治相伴而生;法治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保证宪政的真正实现的,也即宪政价值能否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整个社会对法治的信仰及其实践。
四.宪政是发展政治文明的保障政治文明作为整个社会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进步状态”。
[13]它是人们改造国家,完善个人与政府、社会与国家,以及政治系统内部关系的成果。
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就是对人的价值的不断发现、切实尊重、努力实现的过程,是对政治权力及其资源的合理规范、配置、整合和有效利用的过程。
宪政是迄今为止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高形态,它与政治文明互为表里:没有政治文明的持续发展,不可能有宪政;没有宪政,政治文明必定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
在专制制度下,统治者不会允许一种控制自己行使权力的机制存在;对人民的尊严、权利和自由不是尊重而是漠视与随意侵犯;更不要说为个人权利自由的实现创造条件。
而宪政则是政治发展的一大文明成果,是限制公权力与保障私权利的结合;是尊重自由,保障权利,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制度安排。
宪政一旦确立、发展和成熟起来,又对政治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成为政治文明向更高程度发展的条件和保障。
政治文明由许多因素构成;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要素是政治思想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和政治关系文明。
而这些又与宪政密切相关,在宪政运动过程中发展和进步,在宪政制度的保障下丰富和升华。
1、宪政为政治思想文明提供根本的保障“一个思想被禁锢的民族并不能认为是一个文明的民族”。
[14]思想文明是政治文明之第一要素;政治自由则是思想文明最基本的条件。
对于思想言论出版自由,从资产阶级革命家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再到中国革命的先驱,无不视之为民主的保障,法治的利器,人权的基础,进步的动力。
英国19世纪初的著名政论家和诗人雪莱把思想言论自由视为维系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正常关系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并且认为“任何不能表示意见的现象本身意味着,在政府方面是赤裸裸的暴政,在被统治者方面则是无知的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