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八大外部挑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八大外部挑战

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八大外部挑战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后危机时代,国际分工体系变化、低碳潮流化、各国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贸易摩擦常态化、国际热钱进出等多种因素对我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将产生决定性影响。

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普遍联系、互相影响、纵横交错,共同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外部挑战。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从预警的角度对这些外部挑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参考建议。

挑战之一:国际分工体系面临巨变 在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一轮全球技术与产业的大变革,全球利益的大重组,可能形成国际分工体系的大“换血”,从而最终再造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综合来看,目前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或将要发生的巨变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面临经济再平衡,国际分工体系将出现新的格局。

危机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的讨论中缺乏话语权,八国集团(G8)一度以工业国代表的名义对国际重大事务指手划脚。

但在本轮危机中,发展中国家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其国际地位也得到大幅提升。

其二,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体系将面临重新洗牌。

金融体系是本轮危机的爆破口,其受损程度也最为严重,尽管目前恢复速度很快,但却让仰仗虚拟经济聚拢资金的西方国家心有余悸。

因此,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

无论这些努力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全球范围内的制造业和金融业都将面临重新调整,产业中心和全球布局都将出现新的变化。

其三,科技革命将进一步再造国际分工体系的基础,使国际分工体系发生格局性巨变。

新能源革命或许将以可再生能源利用为基础、重构人类使用能源的创新体系。

目前欧美日纷纷抢占新能源革命的制高点,其更深的意图在于建设更为先进、更具竞争力、面对未来的基础设施,以再次开启经济增长引擎,并再次主导全球经济发展,重塑全球国际分工体系。

其四,经历本次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美国正试图从当前的美元本位向使用纸币通货与“能量通货”的“双本位”时代发展,以再造国际分工体系的体制核心。

所谓“能量通货”实际上是一种有管理的能量制度。

能量也将成为与纸币并列的通货。

国际分工体系巨变势必给我国带来巨大挑战,我国应未雨绸缪做好国际分工体系巨变的准备。

首先,我国应保持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继续奉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对外政策。

其次,应努力实现从出口依赖型向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主动地确立在未来全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影响力。

其三,加快发展新能源,再造能源利用方式,在国际危机重建中以科技创新在国际分工中争取有利地位。

其四,针对美欧等国家试图建立能量通货制度并借此重建全球国际分工的意图,我国一方面应顺应时代趋势,加快发展新能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另一方面宜从实际出发团结发展中国家,争取在国际谈判中谋求更大的谈判空间,尽量推迟实施能量通货的时间。

挑战之二:全球低碳经济潮流涌动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特征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

可以说,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经在全球打响。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主要发达国家已经宣布的低碳经济发展计划总规模已超过5000亿美元。

就近期而言,以下问题值得我国重视和警惕: 其一,高碳产品成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对象。

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间,西方国家通过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对我国高碳产品征收关税将呈增加之势。

其二,我国将为低碳技术买单。

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正在为新一轮经济发展布局,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利用碳减排道德的制高点,通过技术和资金的优势,尽可能打压对手的竞争力。

由于整体科技水平不高,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大量购买美国、西方的技术设备和产品。

其三,标准制定将是我国的掣肘。

美国是一个很擅长建立新标准的国家,低碳经济大势已定,若由美国来制定标准,不接受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我国将再次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但国际上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考量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警惕。

建议:一、我国要顺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经济低碳化的国际潮流,努力提高自身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

二、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新能源为抓手,重点扶持低碳经济产业链中的新兴行业。

三、发展低碳经济要与我国大力推进的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

挑战之三:外部市场经济复苏波动与反复 外部市场疲软使我国就业和出口遇到了较大的冲击,随着危机的高潮已经过去,预计外部环境会有所好转,但欧、美、日和新兴经济体复苏道路并不平坦。

其一,美国债务驱动模式面临转型,市场消费短期内难以明显好转,我国对美出口难以迅速恢复。

很多专家认为,美国经济复苏呈现出明显的“政府驱动型”特点,在消费、住房市场以及银行业等关键性经济指标上,美国经济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消费也难以在短期内明显好转。

其二,欧盟经济萎缩导致消费需求减弱,其进口增速也随之放缓,对中欧经贸发展造成极大压力。

一方面,欧盟失业率高企,内部消费不振,对海外产品需求的恢复有限。

另一方面,经济日益复苏过程中,欧盟的保护主义倾向也不断增强。

鉴于未来欧盟经济的复苏力度较弱,2010年我国对欧盟的出口形势仍不容乐观。

其三,日本通货紧缩导致需求难有起色。

日本经济正从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中逐渐复苏,但是过程非常缓慢,其中还存在比较明显的不确定性。

通货紧缩是日本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这一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全面过剩、供给大于需求,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足。

其四,东盟与我国出口结构类似导致竞争加剧。

我国与东盟在自然禀赋、生产传统、技术水平、市场辐射以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双方在出口产品结构以及出口市场结构方面都十分相似。

随着全球和东盟经济的逐步复苏,我国的出口市场必然面临着东盟越来越强劲的竞争。

挑战之四:刺激政策退出时机难以把握 后危机时代,如何有序地退出扩张性货币政策将是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面临的一个艰巨的任务,这也已经成为市场最关注的政府行为之一。

目前已经有不少国家采取了货币政策的退出行动,各国的货币政策甚至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迹象。

各国货币政策出现分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复苏的不平衡以及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澳大利亚、挪威能够率先采取加息政策,首先得益于经济复苏的步伐较快。

 此前,欧洲、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先后多次宣布,鉴于经济复苏依然比较脆弱且通胀压力都依然存在可控范围之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继续保持利率水平不变。

经济复苏前景不够稳定是各主要发达经济体不敢轻易改变利率政策的主要原因,但危机应对过程中注入的大量的流动性导致了通胀压力日趋增大,又迫使这些发达经济体不得不有所考虑。

如果不出意外,中东、拉美等一些资源出口国以及经济复苏增长明显好转的新兴经济体将先于发达经济体而进行加息。

但采取公开市场操作业务逐步收回市场流动性将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选择。

近一年来,我国得益于国内投资和需求强劲拉动,经济增长形势喜人,引领亚太经济增长。

但应该清楚认识到,未来国内投资和需求增长是否可持续、通胀预期是否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值得关注。

从目前的形势看,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保证经济平稳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挑战之五:贸易摩擦趋于常态化 我国外贸行业从危机中恢复并实现产业升级预计将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而且出口仍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担当推动我经济发展的主力。

因此,应谨防贸易摩擦潮来袭,扰乱我外贸产业发展。

近来出现贸易摩擦常态化,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世贸规则不公平的外部原因,也有我国产业发展的内部原因。

但在后危机时代,企图打压我国外贸出口、遏制我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政治因素不可小觑。

从政府层面看,我们认为,贸易摩擦的应对机制应包括战术应对和战略取向两个部分。

战术应对是为了及时消除或减轻贸易摩擦,而战略取向则是要长期防范或减少贸易摩擦。

首先从战略思想上,我们不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抱有任何幻想,要全盘掌控其政治及经济企图,充分准备贸易反制措施,掌握主动权。

其次在战术上,要审时度势,做到“快、准、稳”:既要果断出击,又要击中其要害,同时也要把握好力度。

长期而言,我国仍应通过各方面的努力,畅通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交往渠道,降低未来遭受贸易摩擦的风险。

对外而言,要利用一切国际机制和外交场合,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市场经济地位、积极推动修订世贸规则;对内而言,则要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调整外贸结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组织的协调作用,加大对世贸组织规则的宣传。

从企业层面来看,成功应对贸易摩擦有助其提高国际知名度;即使败诉,也可成为推动其成长并与国际化接轨的动力。

挑战之六:美元或现短期反弹长期贬值波动 近期,美元避险情绪走高。

2009年12月1日美元指数触及年内最低点74.44点后止跌回升,22日一度上摸至78.45,反弹幅度接近5%,创下2009年以来最大的单月反弹幅度。

预计,这一反弹态势将在短期内继续维持。

长期来看,美元可能仍将出现贬值趋势。

其一,美国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流动性加大,但实体领域对美元的需求不高。

此外,增加出口、减少进口以降低经常项目逆差也是美国未来经济政策的一大方向,决定了美国的主要政策手段是美元贬值。

另一方面,弱势美元只是美国在特定时期利用美元霸权来服务美国经济的战略选择。

货币的根基在于经济,美元货币的地位和作用依然强大。

美国不会放任美元无序、快速下跌,世界上一些持有较多美元资产的国家也不希望美元出现剧烈下跌。

美元的短期反弹与长期贬值带来波动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国也受到冲击。

首先,美元的持续贬值使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其次,美元贬值对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和美国国债的我国影响较大,将直接导致这些资产实际价值缩水。

其三,美元贬值还将对全球大宗商品、股票、房地产的投机行为推波助澜。

为应对美元长期贬值和短期升值波动给我国带来的挑战,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从短期来看,维护外汇储备安全的重点在于适度进行期限、结构的优化和多元化管理。

在不减少美元储备资产总量的前提下,可调整美元储备资产结构,增加短期国债的比重,同时考虑购买通胀指数化债券等。

第二,可以借助美元波动,采取适度和适时的投资应对短期价格波动。

应有效管理资本流入,刺激内需,减少“双顺差”,使资源尽可能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

在我国仍有国际收支顺差的情况下,把顺差变为资本项目逆差。

通过增加国际战略储备,对海外企业进行并购等方式直接投资。

第三,扩大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外汇贷款。

向各产业骨干龙头企业提供外汇贷款,鼓励设备进口、技术引进与人才引进,推进其设备更新与技术改造;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外汇贷款,鼓励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