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吕长森在全党全国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按照集团公司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由党委书记、支部书记分别在不同的层面开展《党章》、党的方针政策及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等方面的讲课,这是提高党员素质、领会国家政策涵义、增强党性观念、激励党员发挥模范作用的好形式。
通过系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和大家交流学习的课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面临的挑战”,仅供党员同志们参考借鉴。
一、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大格局与我国的挑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和热点问题仍牵动着世界的神经。
在大国政治中,美国的优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其推行包括单边主义、先发制人和政权更迭在内的“新帝国主义三原则”,但称霸世界却越来越力不从心。
通过控制能源、资源,经济渗透,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美国在新形势下操控世界的重要手段。
1978-2009年,我国GDP年均增长近10%,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中国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世界的发展,也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多极化的要求和呼声日渐强烈,欧盟、中国、俄罗斯和一些国际组织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包括中国在内的“金砖四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
(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因这四国英文名称首字母组合与英文“砖块”相似,故称金砖“四国”,其中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巴西是“世界原料基地”,俄罗斯是“世界加油站”)。
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中,目前处于一个对中国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对于国际上的中国机遇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我们必须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冷静观察,沉着应对,韬光养晦(韬:隐藏,光:锋芒,养:修养,晦:昏暗、不足之处,意思是隐藏才能,不使外露)有所作为,不出头,不扛旗”的基本方针,抓住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这也是外交策略)。
新中国成立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经济“帝国”,在自己民族史上留下了极为光彩的一笔。
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
2009年,我国GDP达到33.53万亿元(折5万亿美元,日本达5.07万亿美元,美国为14.27万亿美元,中国GDP占日本的96%,仅为美国的34.5%),经济总量从2000年的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2010年第二季度已超过发达国家日本,赶超美国也不是很远(预计再过30年超美)。
什么是发达国家?国际上通行的评判标准并非总量而是人均,2005年的标准是1万美元/人均GDP进发达国家。
目前被定为发达国家的共有40多个国家,其它150多个国家统称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人均GDP不到765美元的49个国家称“最不发达国家”。
中国人对GDP有着特殊的情结,因为GDP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而强国,则是中国人一百多年的梦想。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一书记载,从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明末1644年清初1616年—1921年),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
从1700年到1820年,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一。
1820年中国的GDP占世界GDP的28.7%,大大高于英国GDP所占5.2%和日本GDP所占3.1%的份额。
但中国人均GDP不占优势,1840年中国的人均GDP为206美元,英国为447美元,法国为310美元。
中国经济现代化曾经错失三次历史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年至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从1950年至1970年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
这三次机遇的错失,使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明显拉大。
从1978年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开始了工业化、现代化的新进程。
以2001年加入WTO为标志,中国抓住了全球化的机遇,加入全球产业链,成为“世界工厂”,为世界提供了廉价丰富的产品,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但与此同时,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还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
工业化发展有三个阶段:前期、中期和后期。
工业化前期一般是轻工业发展比较高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是工业化发展的前期,当时主要是发展轻工业。
改革开放到一定程度后,城市需要改善基础设施,汽车加快进入了家庭,重工业的比例就提高了。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本实现了由工农业为主向一、二、三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转变(第一产业是农业、林业、牧业;第二产业是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料、建筑;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外的其它行业,包括交通运输、信息传送、计算机服务和软件、饮食服务和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虽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与印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印度第三产业比重达60%,尤其是软件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很快(1978年中国一、二、三产的产值比率分别是28%、48%、24%,到2007年分别达11%、49%、40%)。
第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发展模式存在缺陷。
高排放、高污染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中国70%的饮用水不符合饮用标准;我国沙漠化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路子还很艰巨。
单就中国经济的外部依赖度讲,发展模式很脆弱。
比如,从1993年之后,中国从一个石油输出国变为石油输入国,到后来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之一,现在我们消费的石油中有将近50%靠进口,而进口的多数区域及国家属于国际安全领域有风险的地带,中东海地区、俄罗斯与中亚地区、中国南海地区。
一旦出现战乱,石油输入就中断。
同样的情景发生在铁矿石供货方面。
中国现在还是全球最大的钢材主产国,供2/3的铁矿石需进口,且不说价格受人摆布,单是安全性上很不可靠。
第三,人民币对外升值(美元)、对内贬值,货币政策遇到经济下滑。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把“双刃剑”,利的一面是进口外国产品成本降低,但对中国的出口非常不利,所以中小企业和出口加工型企业经营困难。
近年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处于升值通道之中。
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上涨,又使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出现了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阻碍出口产品对经济的推动。
如果企业只是在我国本土销售产品,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导致其它国家出口到我国的产品相对便宜,这样会使我国本土企业的销售下降;如果企业的产品对外出口,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出口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就会降低,原来外国进口商品10美元就能从中国买到的商品,现在就要多付几美元才能得到了。
中国出口产品因人民币升值在其它国家产生的价格波动,会认为中国的商品涨价了,进口商品也会因为在我国进口商品赚钱少了,而减少对我国的进口,对中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热钱大量流入,外汇储备猛增。
(热钱又称游资,指为追求最高报酬和最低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短期投机性资金)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驱动,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
数据显示: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外汇储备只几亿美元,2010年3月末高达2.49万亿美元(其中美元占70%,欧元和英镑占20%,日元占10%),占全球非黄金储备资产的31%,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总和还要多。
如此高额的外汇储备将给宏观经济带来严峻挑战。
高额的外汇储备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二是加大了宏观调控成本;三是加大了经济发展的风险,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五,社会不公现象严重,构建和谐任重道远。
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财政的高增长掩盖了人民群众的低收入,城市和工业化的快速进展掩盖了农村落后,少数人的富裕掩盖了大多数人的贫穷,外汇储备的猛增掩盖了出口增速的下降,国企的高利润掩盖了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等问题。
中国人均GDP2009年3677.86美元,排世界第97位(2010年接近4000美元),按照联合国“一天收入低于1美元”的贫困标准,中国还有约1.5亿贫困人口。
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年的贫困标准线,还有4000万人没有脱贫。
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平衡,是指发展过程中不协调、不匹配、不和谐的关系)。
中国在城乡不平衡增长的基础上,以农村和农业的巨大牺牲为代价,推动了城市工业的突飞猛进,其增长的路径是城乡差距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差距拉大。
2009年世界城乡差距平均约1.7:1,我国为3.33:1。
二是地区发展差距明显。
2010年上海承办“世博会”,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预计直接消耗286亿人民币。
外国人评论北京、上海、广州等东部大城市就象发达国家;河南、山西、陕西等中部地区城市象中等收入国家;甘肃、贵州、青海等西部地区的农村就像落后的发展中国家。
2009年东部地区年人均收入为38587元,西部地区为18090元,差距达2万多元;上海市人均收入76976元,为省市最高,最低的贵州省为9187元,两地差距67789元。
三是人均收入差距不断拉大。
基尼系数是衡收入分配均等程度的重要指标。
市场经济国家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3至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0.4至0.5之间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就易发生社会动荡。
我国基尼系数还超过0.5。
美国5%的人口掌握了60%的财富,而中国是1%的家庭掌握了约60%的财富,成为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四是教育发展不平衡。
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为了促进教育公平,我国政府大力推进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基本做到了不管贫富如何悬殊,孩子的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有书读。
但是社会发展中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发生,特别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严重差异,仍然造成了教育的众多不公。
2009年末中国人口13.3474亿,农民占人口比例的55%,但重点大学农民孩子只占10%左右,中山大学的农村学生占比例已降到6%以下。
五是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日益明显。
农村大学生找工作困难,确实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让他们在就业中处于不利位臵。
据调查,2008年全国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的占4.1%,而农村大学生不能正常就业者占35%。
二、加快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长短腿”问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发展快而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如优质教育资源短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这一发展中“一只腿长一只腿短”的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客观看待我国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发展不平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较为普遍的现象,只不过是不同阶段表现程度不同而已,必须客观辩证的看待,历史的、全面的、具体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