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社会运行概述
1.社会学定义: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指标、社会指标体系:
社会指标,是衡量社会运行和发展过程的综合的质量和数量的标准。
社会指标体系,是指为综合反映和说明社会或某一方面社会状况而设计的一组
具有内在联系的社会指标。
3.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应注意创造哪些条件,研究哪些问题?
1人口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基础条件之一。一般的说,数量适度、质量合格、结构
合理的人口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
2生态环境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另一个基础条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协调发展,
同样是社会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保护生态环境与控制人口一样,是
我国基本国策。
3经济条件是社会运行的决定性条件。要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必须有生产力的
巨大发展。
4社会运行的政治条件。就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来说,政治状况如何,对社会
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5社会运行的文化与心理条件。如果我们把人口、环境、经济等条件视为社会
运行的物质条件,那么文化心理条件则可视为一种精神条件。
6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
7迟发展社会与迟发展效果。
4.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
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
用原理。
5.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
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
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
合。
6.社会整合之:“认同性整合”、“互补性整合”:
认同性整合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当人们将某一种利益与自己的个人利益紧
密相连、产生一致性认同时,就会努力去维护这种利益,甚至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在
共同利益的引导之下,社会成员将会凝聚为一个联系十分紧密的社会整体,这就是认
同性整合。
互补性整合是建立在特殊利益基础之上的,是由于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
异质性和相互需要而产生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依赖关系促使社会成员、社会群体
凝聚为社会整体。
7.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
社会运行的激励机制是指社会有机系统为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
按设定的标准和程序将社会资源分配给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以实现其认同的社会
目标的作用原理和作用过程。简言之,激励机制就是社会引导其成员行为方式和价
值观念的过程。
8.社会运行的控制机制(社会控制:
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因素,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促使社会个
体和社会群体能有效的遵从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实现社会运行目标的
目的。
9.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社会有机系统对其自身运行安全的防护与保卫,阻止社会堕入恶性
运行、畸形发展。
10.社会疏导:
社会疏导指有目的的运用社会力量对业已出现的社会不满情绪予以疏通、引导
和排解,抑止这种不满情绪的滋长和累积,从而避免灾难性的冲突出现,保证社会运行
安全。
11.社会调节:
社会调节指运用社会力量对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进行宏观调整,避
免产生危害社会运行安全因素。
12.“社会唯实派(实体派”与“社会唯名派”:
唯实派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
东西。
唯名派认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
在的只是个人。
13.社会运行:
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表现为社会多种要素和多层
次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它们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14.社会制度:
社会制度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
范体系。社会制度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体系,也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是一种固定化
的持久社会关系。
15.“血缘、地缘、业缘”的定义与功能:
1血缘关系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较重要的血缘
关系有:
种族:指具有某种相同遗传身体特质的人种分支。
氏族:指原始社会中由血缘关系联系起来的社会集体或社会基本单位。
宗族:指有着共同的祖宗或同一父系,因而使用同一姓氏的人们。
家族:指同一血统的几代人所形成的社会群体,也有人称之为“大家庭”。
包括两种血缘关系:直系的和旁系的。
家庭:把具有直系血缘联系的群体成为家庭。家庭有核心家庭与扩大的核心家
庭之分。前者指只有一对配偶(即一个核心的家庭,后者指
有两对或两对以上的配偶的家庭。
功能:就正功能而言,它起着联系社会与群体,使之增强内聚力,从而形成牢固整
体的作用;反功能是其具有“先天的束缚”的倾向。
2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
封闭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
开放型地域关系指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
功能:正功能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反功能则是束缚人们的发展。
3业缘关系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它
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功能:正功能,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二反映着社会前进的步伐和整
个社会的面貌;反功能主要表现在,业缘关系的基础是把人局限在某一种职业上的社
会分工,限制了人们的发展。
16.威廉.奥格本(W.F.Ogburn:“文化堕距”、“文化滞后”: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速度
是不一致的,有快有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
会问题。
一般说来,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
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产生差距。
就非物质文化的变迁看,它的各构成部分的变化速度也不一致,一般说来总是制
度首先变迁(或变迁速度较快,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才是价值观念变迁。
17.非评比性文化(中性文化:
所谓非评比性文化,亦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
分的文化。这类文化多与人们的行为方式、习惯、习俗相联系。
中性文化是民族分野的重要标志,它有助于维系社会的团结与稳定,有助于增强
社会的内聚力。中性文化的大规模变迁,即人们行为方式的大幅度变化,往往引起社
会较大的动荡。
18.分析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
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一个社会的文化内容就是各种文
化特质的总和。文化特质可以表现为物质文化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文
化的形式。文化特质的特点是,每种特质都可以独自成一个单位,有它的特殊
历 史和特殊形式,不会与其他特质相混淆。 文化丛亦称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
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它 文化丛 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
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 文化特质与文化丛构成了文化的
基本内容。 文化模式是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
在一起 文化模式 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
性。研究文化模式 可以获得对于社会文化的总体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认识到一
个社会或民族文化 的优点与缺点,才能进行文化比较。 19.“文化中心主义(种族
中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 文化中心主义 亦称种族中心主
义 指各个国家、 种族中心主义, 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 种族中心主义 常易
于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 人
的。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
的。每一种文化 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