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中医诊疗方案

胆囊炎(结石)
胆结石、胆囊炎是因情志不畅,过食肥甘油腻等导致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煎胆汁,凝结成石;石阻胆道,遂生诸证。

不同类型的胆结石、胆囊炎因表现的证候不同而有不同的治法。

是当今的多发病、常见病,两种病变常伴随发生,祖国医学认为,胆结石、胆囊炎属“胁痛”、“黄疸”等范畴。

一.诊断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胆石症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二.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使用中医药疗法治疗胆囊炎亦收到很好的效果,结合我科临床实际,我们总结常见的几种证型:
1.肝胆湿热型:右胁下或上腹绞痛,或持续或阵发,痛引胸胁肩背。

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口渴喜冷饮,厌油腻,脘胀腹满,痛处拒按或能触及肿大的胆囊,伴发热或黄疸,尿深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以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药清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黄芩,海金砂,金钱草,鸡内金,川郁金,金铃子,白芍,炒枳实,赤茯苓,车前子。

2.肝郁气滞型:右胁下或上腹部痛,轻重不一或阵发性绞痛难忍,痛引肩背或仅有右胁胀痛不舒,胸脘发闷。

常有嗳气,口苦,咽干,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舌红苔白,脉弦。

治宜舒肝利胆,理气通腑。

方用本院协定方疏肝Ⅰ号加减,常用药柴胡、郁金、枳实、木香、金钱草、广陈皮、虎杖、玄明粉、矾石、板蓝根、制大黄等。

疼痛重者可加元胡、川楝子;食欲差者可加陈皮、竹茹。

2.其他疗法
1.中医药溶石碎石促排石(适于结石细沙样而且少胆囊功能完好的患者),这里重点推荐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曾多次获市县科技进步奖,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2.溶石疗法(口服胆酸等药物溶石)
3.外科手术法,对内科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

三.疗效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是临床发展的方向,尤其是在慢性胆囊炎、溶石、排石方面,中药有明显的优势,同时对患者症状缓解亦有一定作用,我院制剂胆石宁袋泡剂,它是根据舒肝止痛,清热利胆,通腑排石的中医理论研制的方剂,对胆结石合并胆囊炎患者尤其适合,经过多年的临床运用,
具有疗效好,服用方便,奏效快等优点,已形成但中药在缓解患者疼痛及减轻胆囊水肿等方面不如西药,这点在我科的临床实际中有体现。

四.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具有独特疗效,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室研究表明,与单纯西药对比,中医药及中医系结合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明显优势,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分型标准及中医诊断不准确,缺乏统一标准;
②中药临床疗效的体现缺乏客观量化的临床指标,缺少客观评判的依据;为了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疗胆囊炎、胆结石中的作用,并使其疗效优势得到认可,本专科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和思路:①加强胆囊炎、胆结石的相关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尤其是中医病机的分析,根据发病特点结合临床实际,使中医诊断及辨证分型更精确;②加强中药配伍的研究,尤其是本院制剂的分析,使之更切合临床,并对剂型进行改革,使患者服用更方便;③加强实验研究,希望能发现客观判断指标,以理论研究来推动临床治疗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