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概述【摘要】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可由结石、慢性感染、化学刺激及急性胆囊炎反复迁延发作所致,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
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做一综述。
多种治疗途径都表明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关键词】慢性胆囊炎;中医药治疗;综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的慢性炎症性病变,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势缠绵、反复发作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胆囊炎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和逐渐增所的趋势,从而严重地影响了广大人们群众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临床上可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性右胁胀痛、口干口苦、恶心呕吐等症状,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病程迁延,易复发,可发生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甚者可危及生命。
对于该病西医以消炎利胆、解痉止痛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1辨证分型论治张尊敬等[1]将本病分为6型:①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利胆,理气解郁。
常用药物:茵陈蒿、柴胡、金钱草、大黄(后下)、郁金、融芍、积壳、广木香、青皮、香附、金桔时、茯苓、甘草。
有黄疸者加栀子、车前草清热利湿退黄;呕恶加竹茹、法半夏化湿止呕;胁肋痛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加强行气止痛之功。
②肝胆湿热型,治以疏肝利胆,祛湿清热。
常用药物:茵陈蒿、黄芩、大黄(后下)、栀子、金钱草、柴胡、白芍、制半夏、枳壳、蒲公英、延胡索。
右上腹痛甚者加木香(后下)、延胡索、川楝子理气止痛;热胜者加金银花、青蒿、板蓝根清热解毒;③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利胆,健脾和胃。
常用药物:柴胡、白术、白芍、党参、茯苓、陈皮、香附、茵陈蒿、大黄(后下)、炒谷麦芽、鸡内金、炙甘草、延胡索。
阳虚者加吴茱萸、炮姜温运中阳;湿浊内盛,苔白腻者加白蔻仁(后下)化湿降浊;右上腹痛甚者可加郁金、延胡索理气止痛;④脾胃气滞型,常用药物:柴胡、黄芪、党参生其脾气,半夏、佛手、枳壳、白豆蔻、茯苓降其胃气以止呕逆,大黄(后下)泄热降浊,茵陈蒿利胆。
纳呆甚者加鸡内金、焦山楂、神曲、莱菔子以促进饮食;痰多者加青皮、陈皮。
⑤气滞血瘀型,治以化瘀通络,通利胆气。
常用药物:鳖甲、地鳖虫、炮穿山甲、桃仁、红花、大黄(后下)、赤芍、茵陈蒿、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当归、香附。
热象甚者可加黄连、黄芩、蒲公荚、龙胆草、板蓝根清热解毒;脾气虚者加白术、广木香、炙甘草等健脾之品。
⑥寒气凝结型,治应温阳行气。
常用药物:制附子、柴胡、炒白术、制香附、吴茱萸、山砂、砂仁、鸡内金、大黄(后下)、茵陈蒿。
阳虚甚者加桂枝、干姜、细辛温经止痛;长期痛合并胆石者加穿山甲、浙贝母、法半夏、牡蛎等以软坚散结。
王伟明等[2]将本病分为4型:①肝郁不和型,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减;②肝郁脾虚型,治宜疏肝利胆、健脾益气,方用健脾利胆汤(经验方);③脾虚血瘀型,治宜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方用四君子汤合血府逐瘀汤;④湿热困脾型,治宜清热利胆、运脾化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卢训灏[3]将本病分为3期:①急性期,当辨湿热之轻重,治宜清利湿热、疏肝理气,基本方:龙胆草、青皮、柴胡、法半夏、黄芩、瓜蒌皮、郁金、蒲公英,热重于湿者加栀子、大黄,湿重于热者加车前仁、茯苓;②缓解期,此期湿热、气滞证不明显,而以血瘀证为突出,治宜活血化瘀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恢复期,本期以脾虚证为主,治宜扶正为要,拟健脾和胃、补气养血之法,方用四君子汤加减。
2经方加减治疗朱子奇等[4]用柴胡桂枝于姜汤:柴胡10g、桂枝10g、干姜6g、黄芩10g、瓜蒌根10g、生牡蛎30g(先煎)、炙甘草6g,腹痛较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0g;若脾虚甚加白术12g;泄泻日久,完谷不化,五更泄泻,兼见腰膝酸软冷痛者加肉豆蔻10g、淫羊藿l0g;舌苔黄腻,湿热甚者加茵陈18g、藿香1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空腹温服,连服10d为1个疗程。
结果治愈9例,显效24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
王莹等[5]采用柴胡利胆汤加减治疗本病32例患者:柴胡12g,黄芩l0g,白芍药20g,炙甘草l0g,金钱草30g,土茯苓12g,川楝子l0g,延胡索l0g,生大黄(后下)6g。
胆气犯胃者加竹茹15g、半夏l0g、生姜l0g;伴黄疽者加茵陈30g;大便秘结者加重生大黄用量或加芒硝(冲服)6g。
水煎服,日1剂,3日为1个疗程,经治疗治愈2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
蒋国华等【6】用大柴胡汤加减(黄芩15-30g,柴胡l0-15g,枳实l0-15g,大黄6-15g,赤芍l0-15g,香附l0g,龙胆草15g)治疗胆囊炎74例,治疗组38例,显效32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88.89%,而对照组36例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55.56%,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自拟方治疗林耿明[7]予以疏肝健脾汤治疗本病60例,方为柴胡、枳实、郁金、延胡索、莪术各10g,赤芍、茯苓、茵陈各15g,大黄5-10g(视大便情况调整剂量)。
气滞血瘀加香附、川楝子、川芎各10g;湿热蕴结加虎杖、红藤各15g,木通8g;脾气虚弱加白术、党参、黄芪各15g;肝肾阴虚加生地黄、白芍各15g。
每日1剂,水煎分服。
并设对照组60例予以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每日3次口服。
两组治法均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
治疗组60例,临床治愈6例(10.00%),显效34例(56.67%),有效16例(26.67%),无效4例(占6.67%),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60例,显效18例(30.00%),有效25例(41.67%),无效17例(28.33例),总有效率71.67%。
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
冯荣源[8]用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柴胡、黄芩、半夏、枳实、大黄各9 g。
有黄疸者加茵陈蒿汤,疼痛甚者加金铃子散并加金钱草、蒲公英各15g,鸡内金9g,郁金12g),结果显效66例,占82.50%;好转9例,占11.25%;无效5例,占6.25%;总有效率93.75%。
杨梅等[9]运用自拟三参汤加味:小红参15g,丹参15g,苦参l0g,虎杖15g,土黄芪15g,郁金12g,柴胡l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l剂,每日3次,每次,每次l0ml,15d为l疗程,治疗6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急性发作伴有发热呕吐者加陈皮、法夏、银花、连翘;疼痛剧加金铃子、延胡索。
缓解期肝气郁结证偏重者加青皮、香附;肝郁化火加栀子;瘀症明显加当归、赤芍、红花;兼见肝肾阴虚加女贞子、旱莲草;脾虚气弱加党参、白术、茯苓。
治疗该病68例中,临床治愈39例,显效15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王洪亮等[10]自拟疏肝健脾汤:黄芪15g、党参15g、白术15g、木香15g、柴胡10g、枳壳15g、香附10g、白芍8g、郁金15g、甘草l0g,有黄疸者加茵陈30g,胆绞痛较剧者加廷胡索15g、川楝子15g,合并胆石症者加海金沙15g、鸡内金12g,便秘者加大黄15g(后下),每日1剂,早、晚餐后30min 温服,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
结果治愈4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
4中成药治疗张广智等[11]以六味安消胶囊(贵州信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简称邦消安)治疗该病40例,并设对照组口服消炎利胆片3粒,每天3次。
结果治疗组40例,治愈21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2.5%;而对照组30例,治愈11例,有效1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0%,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郑琳等[12]用金牡利胆丸(院内制剂):金钱草、柴胡、牡蛎、枳实、半夏、白芍、姜黄、猪胆汁等治疗本病186例,显效69例,有效101例,无效16例。
总有效率91.4%。
李红莲【13】用胆安胶囊(柴胡、枳实、虎杖、姜黄、威灵仙、山栀、茵陈、黄芩、金钱草、郁金、大黄、薄荷等)治疗本病31例,与消炎利胆片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治愈15倒,好转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8%;对照组治愈3伪,好转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75.9%。
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5其他治疗胡涛等【14】以针刺配合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胆囊炎52例为治疗组,同时随机设单纯中药治疗慢性胆囊炎5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
治疗方法:治疗组予针刺疗法:取双侧胆俞、肝俞、胆囊穴、足三里为主,口苦、恶心甚者加内关。
局部常规消毒,用0.38mm×50mm毫针,进针得气后留针20min,每5min运针1次。
每穴每次运针10s左右,采用提插或捻转补泻手法,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每日1次。
两侧穴位交替进行治疗。
治疗疗组总有效率94.2%,对照组8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吴东[15]运用大柴胡汤加减联合足三里穴位封闭治疗胆囊炎:胃复安针lomg,足三里穴位封闭,隔日1次,共7次;口服大柴胡汤加减(柴胡、郁金、猫爪草、生姜各15g,黄芩、白芍、半夏、甘草各9g,炙枳实4枚,大黄6g,金钱草30g,川芎20g,大枣5枚)每日1剂,15天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对照组以消炎利胆片,每次6片,15天1个疗程,连服2~3个疗程。
结果治疗组114例中,治愈85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达92.98%,而对照组109例中,治愈62例,显效7例,有效5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67.89%。
6结语慢性胆囊炎以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不适、恶心、嗳气、反酸、右肩胛区疼痛等为主症,属于祖国医学的“胆胀”、“黄疸”、“胁痛”等范畴。
如《灵枢经脉》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内锐眦,……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
”病位在肝胆,与脾胃相关。
可由饮食不节(洁)、情志失调、劳逸失当、脏腑传变等引起,致肝胆气机不利,湿热瘀滞,久则致阴阳气机失调,胆汁郁滞而为本病,其病机在于“不通”,故而治疗当以通利为主。
虽然目前关于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报道较多,但因临床样本量不足,缺乏令人信服的数据,并且有计划、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目前仍少见。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本病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仍需在临床研究中采用统一规范,以便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
参考文献[1]张尊敬,郑小伟.慢性胆囊炎临床分型治验举隅[j].中医药学报。
2007,35(1):33、35.[2]王伟明,于文洲,罗慧.慢性胆囊炎从牌沦治[j].吉林中医药,2007,27(3):12、13.[3]卢训灏.慢性胆囊炎中医诊疗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7):57.[4]朱子奇,郑立升.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胆热脾寒型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15(5);334、335.[5]王莹,周忠海.柴胡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32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6,28(4):318.[6]蒋国华,雷希龄.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38例体会.湖南中医药导报,2004,10(3): 18、22.[7]林耿明.疏肝健脾、活血祛湿法治疗非结石性慢性胆囊炎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4):542、543.[8]冯荣源.大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8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2):730.[9]杨梅,寇惠玲,来圣吉.自拟三参汤治疗慢性胆囊炎6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