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断和
• 需要提出的是,从重症进入危重症即由第 二期发展为3期及进入4期之间往往只有数 小时,所以对普通和重症病例的早期观察 评估,及早期干预是十分重要。是提高抢 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一、临床表现
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 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 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 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 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预后良好。
• 肠道病毒71感染与16不同的特点是神经系统的并 发症高,主要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 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多在病程1-3天内 发生。死亡原因主要为神经源性肺水肿、脑干脑 炎与脑疝及循环衰竭。
• 肠道病毒成员众多,按照人类对其的发现、认识 和病毒的特点,一共有71个血清型别,包括脊髓 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之后命名 的肠道病毒68-71型。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最 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16)和肠道病毒71型 (71)型。
•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 程5天内。目前认为可能与脑干炎症后植物 神经功能失调或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亦有认为71感染后免疫性损伤是发病机制 之一。本期病例表现为心率、呼吸增快, 出冷汗、皮肤花纹、四肢发凉,血压升高, 血糖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心脏 射血分数可异常。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 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 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诊断和
前言
•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
• 1957年新西兰最早报告手足口病,此后在欧洲、 美洲和亚洲相继发生该病大流行。
• 1998年我国台湾报道129106例由71和16引起的 手足口病,其中重症405例,死亡78例 (19.2%),肺水肿或肺出血65例(83%),大多 数为5岁以下儿童。
•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71感染病 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 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易惊、 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急性肢体 无力、颈项强直等脑膜炎、脑炎、脊髓灰 质炎样综合征、脑脊髓炎症状体征。脑脊 液检查为无菌性脑膜炎改变。脑脊髓扫描 可无阳性发现,检查可见异常。此期病例 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病例 可痊愈。
重症病例表现(1)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可出现脑膜炎、 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重症病例表现(2)
•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 呕吐;肢体肌阵挛、眼震、共济失调、眼 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 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危重病例可表现为昏迷、脑水肿、 脑疝 。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延髓与脊髓灰质 病变和全脑水肿,尤其是少数病理解剖发 现死亡病例存在极度全脑水肿,而临床上 脑水肿表现并不典型。
• 但71感染除了引起手足口病外,还能引起 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 麻痹,易致的神经系统疾病,甚至危及生 命,因而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传染源
• 传染源主要是感染此病的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 • 发病1~2周时,病毒存在患者的咽部并可在扁桃
腺增殖,因此患者的唾液、鼻咽分泌物带有病毒。 病毒进入肠道后在肠道增殖,并随粪便排除,粪 便中排出病毒时间较长,一般3~5周。 • 皮肤疱疹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破溃后可溢 出病毒。因此,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播 途径,如近距离接触手足口病病人,接触被污染 的用品、玩具等。 • 在卫生状况较差的农村地区,水源遭受粪便污染 可引起儿童手足口病的暴发流行。实验证明,71 与16病毒在洁净的水中能存活一定的时间,在被 生活污水污染的水环境中存活的时间更长。
•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会
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可能与脑干脑炎所致神经源 性肺水肿、循环功能衰竭有关。多发生在病程5天 内,年龄以0-3岁为主。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 别患儿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咳粉红 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持续血压降低或休克。
•
亦有病例以严重脑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
• 在肠道病毒众多成员中,唯一通过疫苗成功预防 控制的是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小儿麻痹症。71、 16等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疫苗 预防。因此,人类预防手足口病流行只能针对传 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 人群入手。
71危害更大
• 一般来说,71与16引起的手足口病在临床 症状上难以区别。
• 2008年5月,安徽阜阳暴发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 病,病例累积超过6000例,其中24人死亡。 。
• 近年,国内部分地区患者感染此病后病死率升高, 在2008年5月2日后手足口病被列入我国丙类法定 传染病。
病因
•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 (16),肠道病毒71型(71)多见)引起的急性传 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 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 位的斑丘疹、疱疹。
肺水肿不明显,出现频繁抽搐、严重意识障碍及
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等。
•
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 较高。
•
• 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对 血管活性药物的依赖逐渐减少,神经系统 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 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 当发病后出现神经系统累及症状和体征, 即提示疾病进入第2期,此时及时采取各种 积极措施阻断疾病进展为第3期非常重要, 而进入第3期的病例属于高危病例,临床出 现严重的心血管功能紊乱(交感神经亢进) 现象,处理困难,往往难以逆转的表现不同,目前临 床上分为5期: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 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 。 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 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 第5期(恢复期)。
• 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斑丘疹、丘 疹、小疱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 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 疹性咽峡炎,个别病例可无皮疹。此期病 例属于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病例 在此期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