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综 述·
中医肝脏理论的现代研究概况
A Survey on Modern Study of the Theory of Liver in Chinese Medicine
上海中医药大学
陈慧娟 童 瑶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上海 200032)
Medicine
CHEN
Hui2juan
TONG Yao
摘要 : 从肝脏实体入手 ,对中医肝的脏象理论加以研讨 ,是脏腑学说研究的一个 新尝试 。有关研究表明 :中医的“肝”与肝脏实体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本文综述了近 年来该领域的研究概况 ,指出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行比较 ,有助于中医基本理 论的变革与发展 。 关键词 : 肝 ;现代研究 ;综述
·47 ·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血流图变化不明显 ,从血流动力学角度为“肝主目” 理论提供科学的证明 。 四 、“肝合胆”的研究 施氏[9] 观察 111 例慢性肝炎患者 ,超声影像学 检查提示胆囊增大者 23 例 ,胆囊壁增厚 、毛糙者 37 例 ,胆囊区回声增强 、出现光团者 8 例 ,胆囊 S 型扭 曲 11 例 ,胆囊萎缩 17 例 。根据肝胆同治 、疏肝利胆 原则治疗后 ,患者肝功能改善的同时 ,超声波检查所 见胆囊病变亦相应好转 。严氏等[10] 发现 353 例病 毒性肝炎患者中合并胆囊异常者占 64. 02 % ,治疗 结果显示肝胆兼治组较单纯治肝组疗效为佳 。 五 、“怒伤肝”的研究 郭氏[11] 观察盛怒大鼠的病理变化 ,发现造模组 大鼠肝血流量明显大于对照组 ,认为这是在“怒”的 应激状态下血液回流肝脏 ,由肝发挥调节血量的功 能 ,保证重要器官心 、脑 、肾组织灌流的表现 ,同时观 察到造模组大鼠心 、肝组织中 LPO 含量显著高于对 照组 ,而脑 、肾组织中含量无显著变化 ,由此认为盛 怒对心 、肝有特异性致病作用 。岳 氏[12] 电 刺 激 猫 “怒吼中枢”,观察其假怒反应 。发现在出现交感反 应的同时 ,肝血流量和肝胆汁分泌量均见减少 ,认为 这是怒伤肝胆机能的一个表现 。吕氏[13] 用束缚法 造成“郁怒”模型 ,观察到造模大鼠过氧化作用增强 , 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 ,肝细胞受损 。由此推断脂质 过氧化作用增强 ,肝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是 “肝郁证”重要病理基础之一 。 六 、“肝病传脾”的研究 袁氏[14] 观察肝损伤大鼠的胃电图变化 ,发现均 有不同程度的节律紊乱和振幅降低 ,并且肝损伤程 度越重 ,胃电图异常改变越有增高的趋势 。崔氏[15] 研究发现 93. 9 %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胃部炎症及溃疡改变 。随着肝病患者病情及其组 织病理学变化的加重 ,胃粘膜的病变范围 、食道静脉 曲张程度也逐渐加重 ,从而认为胃粘膜和食道静脉 的改变是“肝病传脾”理论的病理学基础之一 。董 氏[16] 在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的基础上 ,观察补肝药 和补肝实脾药的疗效 ,结果表明补肝药和补肝实脾 药均能降低肝损伤大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胆红 质 ,并能显著提高肝细胞酶生物活性 ,而以后者疗效
1997 ,32 (12) :566. [5 ] 沈俊灵. 指甲黯条对诊断慢性肝炎的临床意义 [J ] . 河北中医 ,
1990 ,12 (16) :36. [6 ] 王幼生 ,余扬桂. 肝与眼关系的现代研究 [J ] . 中国中医眼科杂
志 ,1996 ,6 (2) :125. [7 ] 姚勇. 病毒性肝炎的眼部症候与“肝开窍于目”———附 100 例分
·48 ·
更佳 。为“治肝实脾”治则提供了实验依据 。 七 、“肝脉弦”“、肝应春”的研究 许氏[17] 对 120 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脉象进行研 究 ,发现弦脉 (或兼脉) 多见 。费氏[18] 也观察到慢性 肝炎组弦脉构成比显著高于同年龄正常人组 。许 氏[17] 还观察到弦脉组肝血流图异常者多 ,而平 、滑 脉组肝血流图正常者多 ,从而认为弦脉与“肝藏血” 功能失常有关 。 慢性肝炎患者每于春季体乏无力 、胁肋不适 、食 欲不振等症显露或加重[19] ,重症肝炎 、肝癌死亡人 数亦以春季为高 。[20] 肝病春季发病及加重的这一特 点与中医“肝应春”理论相应 。
中图分类号 : R25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7 - 1334 (1999) 08 - 0047 - 03
综观近年中医肝的研究 ,大多从功能概念出发 , 重点着眼肝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探讨 ,初步表明中 医肝与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有密切关系 。然中 医的肝既指其脏器实质 ,又言其功能变化[1] 。近来 有学者另辟蹊径 ,从肝脏实体入手 ,从实验及临床两 方面对中医肝脏理论加以研讨 。笔者将近年来这方 面的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 一 、“肝为罢极之本”的研究 为了验证“肝为罢极之本”的临床价值 , 王氏 等[2] 对 3413 例肝脏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 分析 ,发现疲乏症状为肝病的主要表现 。在肝病的 治疗 、演变过程中 ,疲乏症状的减轻 、消失与肝病的 好转与痊愈成正相关 。陈氏等[3] 观察肝病患者 4 种 证型的乏力程度及其与微量元素的关系 ,发现 4 种 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 ,其乏力程度依次为 :肝胆 湿热证 < 肝郁脾虚证 < 脾肾阳虚证 < 肝肾阳虚证 。 血清中铜 、锌 、铁 、镁四种元素亦呈逐步下降之势 ,与 乏力程度相一致 。从而认为血中的微量元素是“肝 为罢极之本”的物质基础之一 。 二 、“肝其华在爪”的研究 张氏[4] 根据《内经》“肝其华在爪”的记载 ,对指 甲与肝病的关系进行了长期观察 ,发现指甲有褐色
析[J ] .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 , (11) :20. [8 ] 彭清华. 眼底病肝经瘀滞型与肝 、肺血流图关系的研究[J ] . 湖南
中医学院学报 ,1988 ,8 (4) :36. [9 ] 施维群. 肝胆同病的病理与治疗 ———111 例慢性肝炎的超声波
检查及疗效分析[J ] . 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1995 ,5 (2) :297. [10 ] 严艳冰 ,黄丽娟.“肝与胆相表里”初探 [J ] . 中医药研究 ,1987 ,
结 语
长期以来 ,人们研究中医脏腑常强调其功能概 念 ,而忽视其脏器实质 。上述研究从两个方面揭示 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 1. 从观察肝脏疾病的症状 、体征 、季节特点 、病 理改变等探讨中医肝脏理论的临床价值 。结果表 明 :肝脏疾病可部分反映中医肝的病理特点 ,以中医 理论指导临床 ,对肝病的早期发现 、防治和疗效的提 高亦有重要价值 。 2. 从中医肝脏理论出发 ,探寻中医肝与肝脏实 体的内在联系性 “, 肝主目”“、怒伤肝”等研究提示肝 脏实体的病理改变可能是中医肝病发生 、发展 、好 转 、改善的重要标志 。 笔者认为 ,从肝脏实体着手研究中医肝脏理论 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结合现代研究对两种概念进 行比较分析 ,以得出全面 、客观的结论 ,有助于中医 基础理论的变革与发展 。
[J ] .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 ,1995 ,19 (3) :199. [14 ] 袁铮 ,王敬琪 ,刘淑珍 ,等. 从肝损伤大鼠胃电改变认识中医脏
腑学说 (摘要) [J ] .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1 ,11 (5) :297. [15 ] 崔丽安 ,张俊富 ,陆伟 ,等. 从慢性肝病胃粘膜的改变探讨中医
修回日期 :1999 - 01 - 05
Abstract : It is a new attempt to study the theory of the liver phenomenon from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Zangfu organ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related study showed thea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liver”in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parenchyma of the liver. In general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in this field in the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concepts in combination with modern study will be beneficial to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asic theory. Key Words : Liver parenchyma ,the theory of liver phenomenon ,modern study ,general survey
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9 年第或肝病病史 , 且随着肝病的好转 ,指甲褐纹会逐渐消退 ,由此推论 指甲褐纹对慢性肝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沈氏[5] 亦 通过临床观察 ,总结出指甲黯条与慢性肝炎的规律 性联系 :指甲黯条的出现 ———慢性肝炎的征兆 ;指甲 黯条的存在 ———肝细胞受损的标志 ;指甲黯条的消 失 ———肝细胞恢复的表现 。掌握这一规律 ,对于慢 性肝炎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以及疗效判断 、病情鉴定 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 三 、“肝开窍于目”的研究 王氏[6] 通过综述肝与眼的现代研究 ,将肝脏疾 患的眼部病变归纳为角膜异常 、眼底及视野改变 、视 网膜机能异常三种 。姚氏[7] 观察到病毒性肝炎有较 高的眼部症候发生率 。急性肝炎多出现眼眦干燥 、 眼部胀痛 ;慢性肝炎多出现视疲劳 、视力模糊 、夜视 力下降 、复视等 。尤为重要的是 ,不少急性肝炎患者 在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前 ,即感觉视疲劳 、眼眦干 燥 、眼球胀痛 。有的慢性肝炎患者眼部症候随着肝 功能的波动而时轻时重 。因而认为注意询问患者眼 部症候对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疗效判定 、预后有一定 价值 。彭氏[8] 对眼底病三个证型进行肝 、肺血流图 描记 ,结果眼底病患者肝血流图有特征性改变 ,而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