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本册教科书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语文课程的设计力求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体系,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为他们打下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
本册教科书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体现了民族性与现代性的统一:在使学生获得基本语文素养的同时,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字词句篇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及思维品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以及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使其具备阅读与理解、表达与交流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与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科学精神、健全的人格以及文化品味、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使他们热爱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了解、吸纳世界与人类先进文化的精华,具备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开放的视野等。
本册教科书按照先进教学理念进行设计,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形成和掌握,关注学生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发展,在充分运用教科书的同时,重视广泛语文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全新的教学理念:自主学习,使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映。
探究学习,使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探究学习的主要特征是: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所有学习方式的选择体现了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在综合运用的语文实践中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科书体现开放性,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识字、写字、朗读、背诵仍然是本册重点,熟读、多练、精讲,把语文学习和训练落到实处,并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同时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学生留下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增加弹性,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二、教科书内容简介全册共有阅读课文33篇,识字课3篇,按主题将课文及识字整合为8个单元,识字不再分单元,主要以随文识字为主。
本着“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原则,教科书按主题将教材内容分为8个单元,单元主题依次为“热爱祖国”、“爱心”、“明理”、“热爱科学”、“保护环境、可爱的小动物”、“优秀品格”、“感受冬天的快乐”、“中外优秀传统文化”。
在每个单元中安排4—5篇与单元主题相关的课文。
课文前边是单元导读,以简洁、儿童化的语言告诉学生本单元的专题,既起统领作用,又激发儿童读书的兴趣。
在单元导读中,还配有情趣图,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模拟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
教材编写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1.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开发小学生早期阅读。
培养儿童读书兴趣,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本册教材选取的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阅读材料,让孩子们直接感受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受到人类优秀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在创造性与开放性思维的培养、价值观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方面给学生打好人生的底色。
全册教材共编排了33篇课文。
这33篇课文,有5篇儿童诗,2篇古诗,1篇课本剧,1篇神话有故事,其余的都是童话或儿童故事。
选文从思想内容到语言贴近儿童生活,富于童心童趣,与儿童经验世界、情感世界以及想像世界紧密相关,使儿童乐学、爱学、好学;教科书还特别关注培养儿童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教科书注意适应时代要求,积极传递现代科技信息,渗透现代文明意识,富有时代气息;教科书注意吸纳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以及世界文化的精髓,感受古老优秀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开放的心态。
《小猫刮胡子》从孩子的视角,用妙趣横生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不要盲从;《星星的新朋友》可以让学生感受现代科技进步与发展,传递现代科技信息,使教材富有时代气息:《孟母断织劝学》、《开天辟地》等篇目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中国古老而优秀的文化。
教科书在最后一个单元编选了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的世界名作《白雪公主》作课文,目的是使学生感受世界文化博大精深并培养学生阅读长文章的兴趣。
2.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给学生打好学习语言的基础。
儿童时代是学习母语的最佳期,为学生打好语言的基础,对学生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册教科书特别注意通过朗读、背诵等方法,使学生把对书面文字的感知与它的含义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使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形成熟读成诵的习惯,精读博览,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材中安排的多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
为体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在教材中还安排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背诵内容。
3.注意儿童学习兴趣,利用生动画面展示课文内容。
儿童对于自己喜闻乐见的图画往往会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本册教科书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文中都配了生动、富有儿童情趣、与本课内容有密切联系的图片或图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第一课《国旗和太阳一同升起》,配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照片,真实地再现了升旗仪式的场景,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感受课文内容。
4.适应儿童学习要求,精心设计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除了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以外,还安排了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思考题,以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小组合作展开讨论等形式呈现。
这类题目主要是启示学生理解、体会、感悟课文内容;也有从课文内容引发开来的拓展、延伸性题目,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
另外还有“我会写”等落实书写汉字及必要的词句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落实写字任务。
本册共安排了447个会认字,285个会写字。
课后会认字表以生字在本课中的出现先后为顺序编排,会写字表以生字的难易程度和结构特点为顺序编排,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书写时对同一偏旁或同一结构类型字的掌握。
为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还安排了探究性学习题目,供学生自主选择。
如在第10课《征友启事》一课后面,设计了“你想找一个什么样的朋友?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思想情感的很好的机会。
在课文《孟母断织劝学》一课后,设计了你还知道孟子的哪些故事?说给同学们听。
”这个拓展练习让学生初步学习搜集、查找资料的方法。
为使学生加强积累,课后还编排了“词语花篮”,继续巩固学生对已学词语的认识和积累。
5.巩固基础知识,形成能力。
每个单元还安排了一个“语文百花园”,本册共安排了8次。
内容包括字词句、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话、自主积累、综合性学习等六个方面的学习活动。
“语文百花园”关注教师的指导引导作用的发挥,更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特别注意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品德、审美意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关注教材的充分利用,也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运用;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全新的教学理念。
三、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
2、认识450个字,会写35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能读准字音,结合词句了解意思,不作字形分析,不要求书写。
要求会写的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意思,正确书写,练习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运用。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生活中自主识字。
养成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3、会使用音序查字法,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4、喜欢阅读,对阅读有兴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自己喜欢的课文片段。
5、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主动积累词语。
6、能阅读浅显的课外读物,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7、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
学习使用句号、问号和叹号。
8、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和愿意与人交流的意识,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主要内容,能主动与别人交谈,讲述简短的故事和见闻。
说话时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9、对写话有兴趣,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了解日记的格式,学习写日记。
四、教学建议通过九年学习,学生应该具备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这里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思想,包含了扎实的基本功的培养和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开发。
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不能片面强调突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
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语文能力包含其中。
本册语文教科书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上述理念,教学中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把握好: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想性、审美性、文化性以及发展性构成了人文性的内涵。
语文课程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区别是语文课程中有大量的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在学习语文材料时,由于各人的生活背景、知识经验、理解感悟的角度不同,阅读时会出现产生共鸣也就是有理解一致的地方,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面对同样的语文材料,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语文教育特别要关注学生独特的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
本册教科书在编排时注意了这些语言材料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性内容,也注意引发学生产生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科书已有的语言材料,正确领会编写意图。
如在第17课《我真希望》课后“你希望周围环境有那些变化?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读给同学听。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在读了《我真希望》这首诗歌后,会引发他们对于净化自己生活环境的强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