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劳动争议处理概论试题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下列各项能作为劳动争议主体的是(C)A.不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中国公民B.所有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外国公民C.各类独立的企业法人D.非法组织2、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集体争议主要是指(A)A.多数劳动者或者劳动者团体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发生的争议B. 多个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C.一个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D.特指多个劳动者和一个用人单位发生的争议3、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劳动争议处理的最终程序是(D)A.协商 B.调解C.仲裁 D.诉讼4、下列各项属于劳动争议处理机构的是(C)A.用人单位 B.用人单位工会C.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D.地方检察院5、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受理劳动争议时,实行(C)A.两审复议制 B.审终审制C.两审终审制 D. 一裁两审制6、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诉讼的时效是(A)A.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B.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30日内C.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45日内D.当事人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60 日内7、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下列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裁决书自作出之日起发生法律效力的是(B)A.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六个月金额的争议 B.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标准在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发生的争议C.因执行国家的劳动条件、劳动环境等劳动标准方面发生的争议D.因执行国家有关法规对妇女怀孕期的规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8、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是(C)A.用人单位与劳动管理部门 B.劳动者与劳动管理部门C.劳动者与用人单位 D.工会与劳动行政管理部门9、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哪一组织申请调解?(A)A.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B.人民法院C.企业工会 D.组织单位10、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的劳动争议的范围是(C)A.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B.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财产纠纷C.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的劳动权利和义务纠纷D.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发生的婚姻家庭纠纷11、发生劳动争议的企业与职工不在同一个仲裁委员会管辖地区的,受理案件的仲裁委员会是(C) A.职工当事人户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B.用人单位与职工共同约定C.职工当事人工资关系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D.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仲裁委员会12、南特别仲裁庭处理的劳动争议案件,是指职工人数在(C)A.1O人以上 B.20人以上C.30人以上 D.50人以上13、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不成的,可以(A)A.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B.由当地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组织有关各方协调处理C向人民法院起诉D.向第三方申请调解解决14、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是(C)A.劳工代表、雇主代表和政府代表B.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工会代表C.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用人单位方而的代表D.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政府代表15、《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仲裁裁决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强制执行的机构是(C)A.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C.人民法院 D.其他权力机构16、我国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A)A.合议制 B.独任制C.复合制 D.多层制17、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牛时,审判人员的回避,由(C)A.合议庭决定 B.审判长决定C.人民法院院长决定 D.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18、下列各项中,属于应当中止劳动争议诉讼的情形为(C)A.劳动者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已确定法定代理人的B.必须到庭的当事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C.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D.作为原告的用人单位终止,无法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19、下列关于劳动争议诉讼代理人,说法正确的是(C)A.劳动争议诉讼代理人可以不具有诉讼行为能力B.劳动争议诉讼代理人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C.劳动争议诉讼代理人需以被代理人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D.劳动争议诉讼代理人代理行为的法律后果不一定由被代理人承担20、两个以上的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分别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的,该案件应当由(C)A.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B.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C.最先立案的人民法院管辖D.几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共同的上级人民法院管辖21、人民法院收到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起诉状后,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应当(B) A.在5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B.在7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C.在10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 D.在15甘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22、下列各项中,人民法院可按撤诉处理的情形为(C)A.原告经传票传唤不到庭的 B.原告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C.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D.原告应当预交而未预交案件受理费的23、在我国负责劳动争议案件的执行组织是(C)A.各级劳动行政部门 B.各级人民政府C.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 D.各级公安机关24、第一审劳动争议案件的法定审结期限为(B)A.立案之日起3个月 B.立案之日起6个月C.立案之日起9个月 D.立案之口起1年25、仲裁委员会公告送达仲裁文书的,自发出公告之日起,视为送达的日期是(B) A.15日 B.30日C.60日 D.90日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6、劳动争议与民事争议的区别在于(ABDE)A.争议主体不同 B.争议的内容不同C.争议的方式不同 D.解决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和前置程序不同E.争议的影响面不同27、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用人单位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超三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申请撤销裁决的是(ABCDE)A.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 B.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无管辖权的C.违反法定程序的 D.裁决所根据的证据是伪造的E.对方当事人隐瞒了足以影响公正裁决的证据的28、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可以引起仲裁时效中止的法定条件有(ABC)A.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B.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C.应当受理的仲裁申请被仲裁委员会办事机构错误拒绝受理的.经仲裁委员会事后审查认为应当受理的D.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的E.劳动争议双方当事人和解的29、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职工或者死亡的职工,可以代其参与劳动争议处理的有(ACD) A.被代理人的父母 B.律师C.被代理人的配偶 D.被代理人的子女E.社会团体和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30、下列关于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的说法正确的有(ABCD)A.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B.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受人民法院裁决约束C.狭义的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仅包括原告和被告D.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须具备劳动争议诉讼权利能力E.劳动争议诉讼当事人须具备劳动争议诉讼行为能力三、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31、简述劳动争议处理的法律发生冲突时选择适用的规则。
答:(1)当不同效力层次的规范发生冲突时,适用高层次的法律规范。
(1分)(2)当同级效力层次的规范发生冲突时,新法律优予旧法律;新法规优于旧法规;新规章优于旧规章;新规范性文件优于旧规范性文件。
(2分)(3)当地方劳动行政部门发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规章与国务院其他部门的规章或地方政府规章发生矛盾时,可将情况报告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报国务院法制局进行协调和决定。
(2分)答:(1)三方原则。
(0.5分)(2)强制原则。
(0 5分)(3)独立仲裁原则。
(0.5分)(4)-次裁决原则。
(0.5分)(5)区分举证责任原则。
(1分)(6)合议原则。
(1分)(7)程序简便、收费低、为当事人保密原则。
(1分)33、简述劳动争议当事人提起上诉必须具备的条件。
答:(1)上诉必须针对法律规定允许上诉的裁判提出。
(1分)(2)上诉人和被上诉人必须台格。
(1分)(3)上诉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
(2分)(4)上诉必须递交上诉状。
(1分)34、简述劳动争议调解的效力。
答:(1)劳动争议调解属于任意性的调解,必须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
(2分)(2)调解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力。
(1分)(3)调解可以中止仲裁时效。
(2分)答:(1)他依附于申诉人或被诉人。
(1分)(2)他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时间,必须是在他人之间的仲裁已经开始,而劳动争议仲裁庭尚未作出终局裁决之前。
(1分)(3)他与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厉害关系。
(1分)(4)他参加劳动争议仲裁活动的目的,必须是为了维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并且是以自己的名义参加仲裁活动的。
(2分)36、简述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的意义。
答:(1)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是劳动法律规范得以具体实施的重要法律活动。
实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使劳动关系能协调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是劳动争议处理的中心环节。
(1分)(2)劳动争议处理法律适用,是教育群众,提高公众法律意识的途径。
(2分)(3)正确适用法律规范,能使劳动争议当事人对法律有切身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教育更多的企业经营者和职工,提高遵守法律的自觉性。
(2分)四、论述题(本题1O分)37、试述权利争议与利益争议的主要区别及其区分的意义。
答:首先,从争议的内容上看,权利争议是一种法律争议,是有关执行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集体合同而发生的争议;利益争议则属非法律争议,争议的内容不涉及法律、法规或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已规定的内容。
(2分)其二,从争议所处的阶段上看,权利争议发生在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签订后的履行阶段,或对法律、法规的执行阶段;利益争议则发生在双方因为签订、修改集体合同达不成一致意见,致使集体谈判陷入僵局的阶段。
(2分)其三,从争议的主体上看,权利争议的主体很广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以及工会组织都可成为权利争议的当事人;利益争议的当事人受集体谈判主体的限制,只能由工会、用人单位或雇主组织构成。
(2分)最后,从解决争议的程序上看,由于权利争议属于法律争议,因此它适用法律规定的仲裁、诉讼程序来解决争端;利益争议被认为不属于法律争议,因此解决方式也与权利争议有所不同,一般运用调解和协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