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园大班表现性活动区游戏《小松果、大游戏》

幼儿园大班表现性活动区游戏《小松果、大游戏》

幼儿园活动区游戏优秀实例游戏名称:表现性活动区游戏《小松果、大游戏》年龄班:大班
游戏来源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当幼儿的动机是主动的,就会激发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幼儿的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提高。

进入大班以后,孩子们对活动区游戏的喜爱越加突显,大部分幼儿对老师预设的内容能在观察与操作中完成预设目标要求,但是我总觉得班上的活动区少了点“童趣”与“生气”。

为了丰富班级活动区的内容,我鼓励孩子们如果收集到有趣的材料,可以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玩。

一天,吕宇宸带来了许多松果,那是周末他和爸爸妈妈去镜台山玩的时候,在树林里捡到的。

新材料的出现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吃完点心以后,我们一起讨论怎样“玩”这些松果,孩子们都知道松果是小松鼠最爱吃的,这些松果是它们吃完松子后剩下的果壳。

有的说户外活动的时候当球扔着玩,有的说把它挂到树上,有的说要先洗一洗玩。

最后,我们还是征求了吕宇宸的意见,在松果上刷上颜料做一棵松果树。

预期目标1.初步了解树与动物之间的关
系。

2.乐于参加果树的制作活动。



材料投放1.实物松果若干
2.各色颜料、大小排笔。

3.小吸盘、毛根。

4.树干的背景墙饰。

游戏玩法1.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料刷在松果上,晾干。

2.用毛根连接小吸盘和松果固定,装饰在树的背景图上。

时要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应投放多样性的材料来调动幼儿的机能性活动,并给与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幼儿的活动。

调整
推进(附图) 1. 组织幼儿进行谈话:“生活中的树是什么样的?一棵树有哪几个部分?活动后我们还去观察了幼儿园里的树,帮助幼儿初步了解树的基本构造(树冠、树干)。

并鼓励幼儿一起收集可以做树的材料。

2.目标调整:鼓励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各种树的立体造型。

3.材料调整:师生共同收集材料,彩色卡纸、皱纹纸、橡皮泥、树枝、纸筒、瓦楞纸、树皮纸、绿色的纱布等绿色的柔软可变形的物品、大小纸箱、即贴纸等材料。

游戏推进二:
(附图) 3.材料调整:师生共同收集藤蔓、袜子、羽毛、牙刷、汤匙、吸管、纸盒、卡纸、纸芯筒等生活中常见的日常物品。

3.玩法调整:①大胆选择和运用自己感兴趣的材料制作树上的鸟、鸟窝及其他在树上生活的小动物。

②鼓励幼儿选择合适的树“给小动物找家”。

游戏推进三:
观察分析
观察一:树洞是小朋友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我想小小的黑暗空间是能给他们带来短暂的恐惧刺激,他们乐在其中。

一天,胆小的书航在一旁看小朋友们在树洞里进进出出,露出羡慕的表情。

我鼓励他也进去试试,他笑笑的说:“不要了,里面很黑,我害怕。

”我说:“那我把手机里的手电筒打开给你带进去,你愿意进去试试吗?”书航弱弱的说:“好吧,我试试。

”于是,我打开手机的手电筒交给他,他钻进“树洞”并随手关上了“门”。

几秒后他打开门对着外面的小朋友说:“我看到里面什么也没有,只有我自己的影子,哈哈!”。

影子瞬间让孩子们兴奋起来,他们都跃跃欲试要进“树洞”看自己的影子。

一番轮流之后,孩子们还不满足,他们跑进活动室,找来了手偶小动物,建构区的玩具等要带进树洞玩“影子”的游戏。

分析:一个有启发性的环境要有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固化、分领域的区域活动是不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的,教师应该结合幼儿“好玩”“好问”“好奇”的天性,营造一个幼儿创造性发展的广阔天地,使幼儿的“创造思维”在“玩”中闪现。

大班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已经能够带动游戏的发展,只要教师能给与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给小动物找家”的游戏不但让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懂得了哪些动物是住在树上的,哪些动物是住在树洞里的。

而且孩子们还将自制的蚂蚁、毛毛虫、瓢虫等小昆虫玩起来“捉迷藏”的游戏。

各种树成了小动物们躲藏的最好场所,孩子们在躲躲藏藏的游戏中,不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培养了猜想、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反思:大班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对游戏环境、玩法都有着不同的设想,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各自的想法,帮助和支持幼儿将想法付诸于行动。

在自主的游戏环境中,以主体性价值为基础,让幼儿在游戏中“先快乐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开展、自由交流。

这一过程幼儿的天性自主表露,积极、主动、创造充分发挥,孩子们从游戏中获得快乐的体验,也获得知识和能力。

影子游戏
捉迷藏游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