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复习提纲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心理学1 最早的定义:研究灵魂的学问(未对心理学作出科学的解释);2 最终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 人的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过程分为:认识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地反映客观事物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过程:人们通过认识过程认识事物的时候,绝不是无动于衷的,更不是淡漠无情的,而常常是对于各种事物持有不同的态度,并对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心理学把这些主管的心理体验过程叫做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人不仅认识事物并对事物产生情感,还在情感的激励下,根据对事物的认识,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自觉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完成计划的方式、方法,还要克服困难达到预定目标,这一心理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是指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分为:个性倾向+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是决定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动力系统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 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2 西方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学派3 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四、心里的实质1 心理具有物质基础2 心理具有客观源泉3 心理具有主观能动性4 心理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发展的第二节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 童年期:6、7~11、12岁(一般为小学儿童)。

2 小学儿童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学。

3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念: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特点的学科,具体地说,研究小学儿童在教育影响下学习的特点、认知的发展、情感意志的变化、品德与个性(社会性)的形成,以及这个时期心理健康状况等心理规律与心理特点。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 描述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模式;2 揭示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3 探究帮助和指导小学儿童发展的方法。

第三节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原则1 客观性原则: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也就是实事求是;2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研究小学儿童心理发展所涉及的问题;3 教育性原则:指对小学儿童心理的研究要符合教育的要求,要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对儿童的教育;4 实践性原则:指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问题应来源于教育实践,研究成果也应服务于小学教育实践。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1 从研究时间的延续性来看,分为:纵向研究+ 横断研究+ 综合研究(混合设计);2 从对资料的分析来看,分为: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 综合研究;3 从选取的被试的数量来看,分为:个案研究+ 成组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1 观察法: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儿童的行为表现进行系统的观察和考察以获取研究资料;2 调查法:根据某一特定的要求,以提问的方式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和行为;分为:访谈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是通过谈话——研究者与被调查者面对面的交流、谈论而从对象那里搜集到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优)灵活性大、适用范围广,可以较详尽地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和有关细节,以便深入研究问题;(缺)由于匿名性低,故被调查者所给的资料的真实程度会受到限制,另外,可能受访谈者的态度、表情、语调甚至性别、服装等影响而出现偏差。

问卷调查:是指用统一的、严格设计的书面问题让儿童据实报告他们的行为或观点,据收回的答案,经过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的方法;(优)简便易行,短时间内同时对众多个体进行广泛考察,收集大量的信息资料;(缺)儿童的回答往往不能代表其真正的心理状态;若记录者缺乏训练、不善于掌握问卷的标准、分析资料的统计方法比较简单,则会影响这一方法的科学性。

3 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而揭示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分为:自然实验+ 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在儿童日常生活和活动的自然条件下,引起或改变影响儿童的某些条件来研究儿童心理特征变化的方法;教育心理实验:(属于自然实验的特殊形式)把儿童心理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从而研究儿童在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某些心理过程或个性品质的规律;(优)把实验寓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学习情境中,所得结果更符合儿童实际;特别是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研究结果为教育、教学服务,针对性强;(缺)不容易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结果的精确性较实验室实验低。

实验室实验:在特别创设的情境下,引起或改变一种或几种影响儿童心理变化的条件,从而观察儿童行为变化的方法;(优)对实验条件能进行严格控制,对自变量和因变量能作准确测定,实验结果可以重复且精确度高;(缺)研究情境的人为性,情境与小学儿童的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可能会使小学儿童产生不自然的心理状态,有时难以将结论推广到日常情境中去。

4 测验法: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优)往往能在较短时间内粗略了解儿童的发展状况;(缺)测验只是作量的分析,缺乏质的研究;测验题目很难同时适合于不同生活背景的儿童。

5 作品分析法:通过儿童作品的分析来了解儿童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一、发展的概念1 心理学中的“发展”是从人的发展角度探究其改变;2 心理学中,发展是指个体在解剖结构及生理与心理功能上,依一定的程序,由简单、幼稚、原本的状态,逐步演化、转变、成长,变成复杂、完整、成熟的状态,渐而衰退、老化的整个程序与现象。

即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

不仅指向前推进的过程,也指衰退消亡的变化;3 儿童心理的发展主要是指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成长过程(6、7~11、12岁的孩子),该时期儿童以学习活动为主导活动,心理发展有很大变化,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A 思维方式由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转变;B 儿童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获得发展;C 集体意识和个性逐渐形成。

二、发展的基本性质1 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A 自上而下的头尾法则B 从中心到边远的远近法则C 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发展的大小法则2 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既是量的积累引起质的改变3 发展的不平衡性,三个表现:A 个体的整个发展过程,不是等速上升,而是呈波浪形地向前推进B 不同系统(身体不同机能)的发展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有不同进程;或者身体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4 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该3方面差异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1 铭印作用:发展中的个体,在其出生时,会把最初所看到的与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动物(不管是不是与自己同种的动物)很快地“铭印”在脑子里,作为自己的“双亲动物”(即父母)而跟随,长大之后仍一起生活,并可能选择这样铭印下来的动物作为交配的对象;2 关键期:铭印发生的时期。

第二节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 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一阐述包含了三方面内容:A 年龄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时间维度;B 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年龄段的整体特征;C 心理年龄特征既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1第三节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1 人的心理发展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可分为:遗传方面的因素、环境方面的因素;2 就遗传还是环境,心理学发展中自古存在分歧,分为三个阶段:A 绝对决定论B 共同决定论C 相互作用论3 遗传与环境的辩证关系:A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B 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作用是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二、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 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条件;2 环境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条件;3 社会生产方式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决定作用;4 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5 个体需要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动力即遗传、环境、社会生产方式、教育、个体需要,五者辩证关系:遗传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基础和潜在的可能性环境、社会生产方式、教育使这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而以上三者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并非机械的,最终效果取决于儿童自身需求第三章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第一节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一、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1 新陈代谢旺盛2 体格发育在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出现快速增长3 骨骼逐渐骨化,肌肉力量尚弱4 乳牙脱落,恒牙萌出5 心率减慢,呼吸力量增强6 进入青春期后,生殖系统开始发育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1 内在因素:遗传、内分泌、性别;2 外在因素:营养、疾病、生活制度与体育活动、社会因素。

第二节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一、神经系统的发育1 大脑的发育2 神经的发育3 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的调节二、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1 大脑活动的活动特点:A 优势兴奋B 镶嵌式活动C 动力定型D 始动调节E 保护性抑制2 大脑工作能力的变化规律:A 一节课中:上课后、下课前2~5分钟兴奋点在课间活动;5~10分钟,到20分钟,最有效;B 一天中:早上123、下午1安排主科;C 一周中:周234高峰值,周1班会收心,周5大量作业使学生玩时有牵挂;D 一学期中:2~3甚至5~6周收心,期中考高峰值,期末前2~5周终末激发现象;E 一学年中:(除了上面“一学期中”所述)国庆再度假日综合症,11月初至12月冬季传染病后2~3周恢复身体健康,圣诞节、春节影响,以致措手不及开始期末复习;3~4月份大地回春、地气上升,儿童通常情绪烦躁、坐不住,劳动节、儿童节影响,幸好期末复习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第三节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一、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疾病1 健康: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有良好的劳动效能状态,与生活环境之间保持良好的协调与均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2 附:校学生儿童身高标准体重指标3 小学儿童的健康状况,可以从儿童的死亡率、死亡原因、患病率等指标进行分析。

4 小学儿童常见疾病: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脊柱弯曲异常等。

二、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1 营养(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肥胖)2 睡眠3 体育锻炼第四章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第一节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1 什么是认知:(广义)是指人类的认识活动;(狭义)是指那些能使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