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05小学儿童心理学3

5.课堂目标一堂课或一个专题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或经验。
(二)教学目标的功能
1.导学
2.导教
3.导测量
二、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分类,就是运用分类学的理论把各项教学目标由最高的类,依次分为较低的类,更低的类,形成一个渐次具体的多层次系统,以实现教学目标的系列化、细目化和可操作化。
(一)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3.应注意把握分散与集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三)策略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应明确其效果是看“学生会学习”的情况
2.专门的策略教学和学科渗透相结合
3.教师可以把自己内隐的思维活动的监控和调节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加以仿效
第三节 教学环境设计
一、课堂物理环境设计
(一)基本的课堂设计(秧田型1)
基本的课堂设计(秧田型2)
3.建立积极互赖
4.设计个别绩效评价
5.指出期许的合作行为
6.进行合作学习教学
(三)学习评价与表扬
1.追踪学生的行为
2.提供学习任务和社会技巧的协助
3.评价学习结果
4.进行学习表扬
(四)团体历程与教学反省
1.反省团体的功能
2.反省及改进整个教学过程
第四节 教学评价设计
一、课堂评价概述
(一)概念:课堂评价是教师通过对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态度、学业成就以及行为品德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判断和决策,并且制定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的过程。
(一)对课堂教学的量的评价
1.标准化测验
标准化测验是由专家或学者们编制的,这种测验的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定的标准,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测验结果比较客观,适用于大规模、大范围评价个体的心理特征。
2.教师自编测验
教师自编测验是由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和测验目的,自己编制的测验。这种测验针对性比较强,能较细致具体地了解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特点。
例2:给出两个不同分母的分数,其中一个分母能被另一个分母整除,学生能通分并求出两个分数的和,15个题中12题正确为及格。
马杰教学目标举例说明
2.内部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首先明确陈述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热爱、尊重等内在的心理变化,再列举反映这些内在变化的行为样品。
例:理解议论文写作中的“类比法”
教学目标与邻近概念的关系
1.教育宗旨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人的基本要求。它涉及教育理念、有关教育的哲学观念、学校的社会角色和学生的学习任务等。
2.教育目的规定了通过教育过程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质量和规格。
3.培养方案目标涉及一个年级或一个学科领域的培养方案。
4.课程目标指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或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或形成的技能、策略或方法。
三、教学目标分类的心理学技术
(一)设置与陈述教学目标
1.行为目标行为目标强调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目标。通过在目标中规定教学后学生的具体行为、行为产生的条件及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来克服目标陈述的含糊性。
例1:给出10个有关革命战争的是非题,学生能分别在正确和错误的命题上标出是与非,9题正确为及格。
4.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
三、教师的领导作风与课堂气氛
1.权威式领导方式,常常引起学生的高焦虑。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既害怕,又反感。教师在场时,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秩序好;教师一旦离开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效率就明显下降。在这种领导方式下,学生容易产生挫折感,形成不良情绪,产生攻击性行为。不过,当班集体纪律涣散、课堂秩序混乱、人际关系紧张时,权威式领导方式往往能有效地控制局面,使课堂活动摆脱困境。
(二)对课堂教学的质的评价
1.观察
2.案卷分析
3.学生的态度评价
4.观察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然观察,并客观地、详细地记录所观察的情况。教师观察评价往往采用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和等级评价量表等。
5.案卷分析
案卷分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成果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如对学生的一些作品,如学生的课堂练习、家庭作业、论文、日记、手工制作品等,进行分析、考察、形成某种判断、决策,这一过程就是案卷分析。
(3)形成价值观念:是指学生对一定事物、现象和价值重要性的认识。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是指学生协调自己内部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价值体系。
(5)价值体系个性化:是指学生具有了某一种价值体系,并以这种价值体系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分类
(1)知觉:运用感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
(5)综合:是指学生集合部分形成整体的能力,主要是指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结合多种观点形成新看法、新见解的能力。
(6)评价:是指学生根据一定的原理、原则去判断教材和过程的价值的能力。
2.情感领域目标分类
(1)接受:是指学生主动注意课堂教学活动、教科书等,即是一种选择性注意。
(2)反应: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对教师的要求作出反应。
渐进分化是指按概括性和包容性大小的顺序依次呈现教材,即首先呈现每一学科的最一般的和最概括的观念,然后再呈现较特、较具体的观念和细节,以使学习者能 将下位观念类属于原有的上位观念。
综合贯通是指教材的安排和组织应注意学科中处于同一包容水平上的概念、原理和章节的异同, 清晰地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而消除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 有的知识之间的混淆与模糊,达到新的认识。
第十章 教学设计的心理学问题
一、定义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对教学的规划和组织,对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结果和如何评价进行设计,具体而言,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境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内容。
二、教学设计的内容
第一节 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
(一)概念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它规定了通过具体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什么,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特殊的课堂设计(马蹄形或新月型)
圆型
方型1
方型2
W型1
W型2
(三)暂时性的课堂设计(模块型1)
模块型2
模块3
模块4
模块5
模块6
模块7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前的准备
1.决定小组人数
2.进行学生分组
3.分配组内角色
4.安排教室空间
5.准备教材
(二)教学的实施
1.说明学习任务
2.说明成功的标准
一、课堂气氛的含义
课堂气氛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由大多数学生的共同态度和情感的优势状态形成的。它是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
二、课堂气氛类型
1.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2.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体。
3.消极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
1.认知领域
2.情感领域
3.动作技能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分类
(1)知识:是指学生所获得的实际信息,也就是必须知道确切的事实、术语和方法。
(2)领会:是指学生对教材、观念和事实的理解能力。
(3)应用:是指学生运用所学概念、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分析:是指学生将教材分解为若干成分、并能较准确地理解各成份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5)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势和不足
第十一章 课堂学习管理
第一节课堂学习管理概述
一.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
课堂学习管理的概念是相当广泛的,一般来讲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学习管理在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
1.课堂学习管理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课堂教学过程可分为教学、评价与管理三个方面。
(2)作为行为目标的改进,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既克服了传统方法陈述目标的含糊性,又强调了内在心理过程的变化。表现性目标则主要是针对情感领 域的教学提出的,可以作为教学目标具体化的一种可能补充。
4.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学生学习的结果,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不应该陈述教师打算做什么
2.动态评价模式
教师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学生在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的能力水平,而不仅仅是确定学生学会了什么。所以动态评价过程是教师提供教学情境、内容等,再观察学生在教学中的反应和表现,从而进行主观评价。
3.课程本位评价模式
课程本位评价是指以教师所教、学生所学的课程内容为核心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三、课堂评价形式
2.螺旋式教学内容组织
将任何学科中需要重复强调、反复学习的重要原理以适应不同智慧发展阶段儿童学习的不同方式展现出来,同一概念、原理、主题在不同阶段儿童学习的教材中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但再度出现时,其范围要加宽,层次要加深,思维的抽象性要加强。
3.层级教学内容组织
例:加涅的智慧技能
4.渐进分化与综合贯通的组织
二、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设计
(一)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以学生回忆知识的能力为中心
2.教学安排应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使用符号标志技术
4.教学方法的设计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5.教学媒体的设计实用、有效
(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设计的要求
1.以学生应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为中心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应强调经过充分的练习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则
2.张大均(1977)
(1)展示目标要自然
(2)分散展示目标的效果优于集中展示目标
(3)展示目标与回扣目标结合效果更佳
(4)每一课时目标不宜太多,且要定出重点目标、难点目标
(5)呈现的目标不宜过细,否则教学易机械、呆板,使学生思维受到限制
第二节 教学内容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