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赏ppt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 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 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 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 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司母戊大方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重 875公斤。商代后期王室青铜祭器,说为 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此鼎形制雄伟, 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 青铜器。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 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 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
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
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
器)鼎、鬲、豆、爵、角、觚、 尊、壶等。
工具及车马具:如犁、锄、镰、铲、斧等。 此外,青铜日用器从用途上的主要分类有:
食器、酒器、水器、日用杂器四种。其中以食器、 酒器为主。
炊煮器有鼎、鬲; 食器有簋、盂、豆; 酒器有觚、觯、爵壶; 水器有盘、鉴。
中国古代青铜器 类别及作用
青铜饪食器 青铜酒器 青铜兵器 青铜盥水器 青铜乐器 青铜杂器
这件周康王时的大盂鼎,是现存 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 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 宝。大盂鼎属於瑰丽凝重这一类,铭 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现藏 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盂鼎铭文
内壁有铭文 291字,内容为周王 告盂,殷代因酗酒 而亡国,周代忌酒 而兴,要盂一定要 很好地辅助他,敬 承文王武王的德政。 同时记载给盂的赏 赐。
大克鼎
大克鼎气魄雄浑,威严沉 重,重201.5公斤,底部三足已 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 显得沉稳坚实。内壁铸刻的长 篇铭文共计290字,记载了周王 对克的册命辞,重申对其官职 的任命,并赏赐礼服、土地和 奴隶,于是克叩拜谢恩,称颂 天子的美德,并铸造大鼎来祭 祀师华父。
毛公鼎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 之宝,是西周青铜器中赫赫有 名的重器之一,作于西周晚期 的宣王时期。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 外,其余各处皆有饰纹。四只鼎足的纹 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 兽面。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 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 作。
西周统治者实行 分封制度。青铜礼器 被用来维护和体现这 种等级制度,这就是 “藏礼于器”。
内壁铸有多达498字的长篇 铭文。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 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 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 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 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 事。
大盂鼎
西周康王时期。重153.3公斤, 鼎身为立耳、圆腹、三柱足、腹下略 鼓,口沿下饰以饕餮纹带,三足上饰 以兽面纹,相传此鼎於清道光间在陕 西眉县礼村出土。
青铜饪食器
鼎
鬲
甗
簋
盨
簠
敦
豆
铺
盂
鼎文化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 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 现了陶制的鼎。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 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文献记载:“天子 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 载“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 原、三足鼎立等。
四足鬲
所属年代:商 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 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体独 特,世界独一无二。
甗(yǎn,音“演”)是 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 具,可分为两部分,下 半部是鬲,用于煮水, 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 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 食物,可通蒸汽。
鬲 古代炊器。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时期的鬲多 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 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 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 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 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鼎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
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 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 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 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 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 为园腹尖足。
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 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 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 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 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 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 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
青铜器艺术作品欣赏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 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青 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 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因为红铜(纯铜)的熔点很高(1083C),而硬 度较低,加入锡,可以降低熔点(700—900C),而 且增加硬度,在应用上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人类在 使用铁器以,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簋的
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 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 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 簋就很少见到了。
青铜器的分类
礼器:中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 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 份、等级与权力。如鼎、鬲、 尊等。
人面纹方鼎(商)
乐器:到春秋时期,乐器在祭祀和典礼中更是不可 缺少,所谓“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如 饶、钟、铃、鼓 等。
兵器:现出土的兵器以 春秋战国时最多。有戈、 钺(yue)、矛、剑、镞 (zu)等。
鼎文化
按照中国古代的礼制, 鼎为重器,一旦刻上 名字就不能随便送人,除享用终身外,死后还要陪 葬在墓中,所以发现了鼎,也就等于找到了鼎的主 人。所幸的是,经过专家的修复,原先破碎的鼎已 经修复完整,所以其内铭文也得以破解。铭文中提 到了一个名叫王子午的人,根据史籍记载,王子午 又称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也是楚 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令尹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