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青铜器设计

中国古代青铜器设计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2.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造型设计
商周青铜器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杂
接演变而来,大部分是商周时新创造。造型形 式主要有几何形体和自然形体两大类。
一、球形:有祭器也有食器,商周初圆鼎腹凸点偏低,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大 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他们不仅为发展畜牧经济付出了艰 辛劳动,而且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我国北方长城沿 线,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曾出土了大量的以动物纹为特征的青 铜艺术品,人们通常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它是我国北 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具有这种艺术特征的器物,不仅 有种类繁多的装饰品,还有不少日常生活实用器。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造型设计
四、异形:非对称。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造型设计
五、象生形:祭器。辟邪。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3.成型工艺对造型的影响
青铜铸造:制模、塑出纹样——翻制泥芯——范芯自然干燥 和高温焙烧并经修整——范、芯的组装和糊泥——浇铸铜液—— 出范、出芯,清理——加工修整,成品。 早期一模一范,西周中期后一模数范,系列化统一成列鼎,具家 庭风格。
三、繁缛富丽,系统严谨。
司母戊[wù] 鼎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 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 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 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长110厘米、 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 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 (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 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 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 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 器。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4.神异化和秩序化的装饰设计
商周装饰纹样特点:一、功能(内容)与(艺术) 形式相统一,形神如一的魅力。二、装饰纹样与主体造 型相统一。三、纹样设计与制作工艺统一,对称及二方 连续方便制作。
中国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5.时代精神和设计风格
商周青铜器是奴隶时代礼制的 象征,其形式上是当时艺术和科技结
合的产物。它折射出感性质朴、凝重 沉雄的商代文化的时代精神,以及严 谨规范的周代等级伦理意识和理性有 序的文化生活状态,呈现出其意识形 态的组合性、创造性特征。 西周戎生编钟
5.青铜器设计特点
一、象物。
中国设计史 |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商代虎食人卣 (yǒu)
一、表现统治者的专横残 暴,以此造型威吓奴隶。虎是 奴隶主阶级的象征,人是奴隶 的代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 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鬲(lì)
甑 (zèng)
甗(yǎn)
簋 [guǐ]
簋的形制很多,变化较大。
商代簋形体厚重,多为圆形, 侈 [chǐ]口,深腹,圈足,两耳或无耳。 器身多饰的兽面纹,有的器耳做成 兽面状。
西周除原有式样外,又出现了 四耳簋、四足簋、圆身方座簋、三 足簋等各种形式,部分簋上加盖。
四羊方尊造型雄奇, 设计精巧,技艺复杂,采 用了分铸、平雕、高浮雕 等方法,并使全器浑然一 体。其风格特点在同类器 中独树一帜,被称为“臻于 极致的青铜典范”。
•盖的装饰:在盖上塑以各种动物、人物、
或将盖与器体制作成完整的动物…
铜觥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36厘米、长36.5厘米、重8.5千克
•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
扉棱、各种鸟兽雕塑……
青铜觥[gōng] 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这是一件器形和纹饰都很 别致的盛酒器。觥盖前端为一 昂首而出的兽首,后端作牛首 形,中脊为一小龙,前端兽耳 后部各有一小蛇。器身周体饰 凤纹,主凤特大,长尾逶迤, 形态优雅。整器装饰手法纯熟 灵巧,是商代晚期中较为独特 的作品。
两耳三足“四点式”变为“五点式”。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2.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造型设计
二、筒形:流行于殷商、周初, 以祭器为主。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2.个性化和系列化的造型设计
三、方形:自青铜器形始。 祭祀器更显沉重、威严、威 慑、冷漠。
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 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 四足兽形铜觥、圈足觥、方觥 等。这件铜觥器体扁长,底中 部微外鼓,前两足呈兽蹄形, 后两足如鸟爪,器身饰夔纹、 器底中部和盖里均有“司母辛” 铭文。司(后)母辛是妇好死后 的庙号。
2、几何形体与动物形体单用、并用及复合使用
圆球体、圆柱体、圆椎体、椭球体、立方体等作 为青铜器形体的基本形状被广泛使用,为避免形式上 的过于简洁和呆板,古人熟练地将这些基本几何体复 合使用,构成繁复精美的各种造型体,显示出我们祖 先惊人的智慧。
历史证明,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 倾心贯注的文化领域,商周青铜工艺成为后世难以
企及的典范。以奴隶社会而论,埃及在金字塔, 希腊在雕刻,中国则在青铜工艺。
一、青铜工艺
青铜:指在红铜中加锡、铅等冶炼成一种合金。 天然铜色红,加入锡、铅以后,颜色灰青,故名青 铜。
一、青铜工艺
青铜性能: 1、熔点降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 2、硬度增高,铸造坚硬的制品,如武器或工具。 3、熔铸时减少汽孔,使装饰花纹清晰。 4、增加光泽度。
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章 青铜器设计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 考虑了如下因素:
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 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 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
•柱状足、锥形足、 圆足、扁足、方足、 兽蹄足……
龙纹扁足鼎 食器
春秋莲鹤方壶 分别高116、117厘米 长30.5厘米 宽24.9厘米
卣( yǒu)
伯各卣
西周 高33·6厘米 高27·5厘米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三大艺术要素
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章 青铜器设计
形制 纹饰 铭文
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章 青铜器设计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形表 现,直接对应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由 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青铜器 物应用面广、流传时间很长、社会和 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天生的对艺 术美的追求,使得中国古代青铜器的 形制丰富多彩。从青铜器的造型能看 出我们祖先卓越的审美想象能力和巨 大的创造能力。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4.神异化和秩序化的装饰设计
神异化想象之动物纹、常见动物纹,有组合创造思想。商周早期以 饕餮纹、夔、龙纹、凤鸟纹、动物组合、人兽组合纹为主,云雷纹几何 纹为辅地。饕餮纹有戒贪说、符号说、通神说等,或兼而有之,寓政治、 宗教、道德性于一体。西周中期后的装饰向秩序化发展,如重环纹、环 带纹、窃曲纹等。
兽面纹斝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
商代中期(公元前16-前14世纪)
黄觚gū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
觚是饮酒器。此器喇叭口,高 圈足,中间细腰可以把手。口部和 颈部饰三角形变形兽纹,中腹部饰 两组对称的龙纹。尤为特殊的是在 圈足上的曲角龙纹采用透雕的样式, 装饰性极强,同时也显示出极为高 超的铸造技术。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种动物形 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一大特点, 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 美的基本规律:
•平衡对称 •单纯多样 •刚柔相济 •静中寓动 •背离规则
尽管青铜器艺术家在青铜器形制的 设计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他们 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就是和谐。和谐 是抽象形式美的最高追求、是诸种互不 相向的因素的协调一致。尽管有些青铜 器的造型比较简单.有些较为复杂,但 凡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器皿的造型, 在总体上都能见出和谐。
二、将人兽关系看作人借 助动物的力量沟通天地。
三、象征人的自我与具有 神性的动物的统一,以便获得 动物的保护。
四、虎食人实际反映了 “虎食鬼”的神话,即以威猛 的虎驱逐恶鬼,取避邪之用。
五、虎代表自然界,象征 人对自然的恐惧,但又必须附 着自然,表现人性的软弱。
中国设计史 |第三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商周时多数簋体形厚重,饰云 雷、乳钉等纹饰,少数为素面或仅 饰一二道弦纹。
春秋时期,簋的铜胎变薄,花 纹细碎,有的簋盖铸成莲瓣形。
战国以后,簋极少见到。

爵的共同形状特点: 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
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鋬pàn (器物上备手把握的部分 ), 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际有柱。
拄眉,有说是因为古代人酿酒工艺问题,所喝酒为米 酒而非蒸馏,上边栓滤网用的;又说两柱称拄眉,也称乡 衡也是为了仰酒勿过,不疾不徐,余音不绝,以致召感。 古礼站着的时候,不许大仰首,但饮酒必起身,爵形又是 深腹,其实挺难完成要求的。所以拄眉的出现就是为了保 持仪容。
2
第二节 青铜器设计
5.青铜器设计特点
二、纹样狰狞。
商周早期以饕餮纹、夔、龙 纹、凤鸟纹、动物组合、人兽组 合纹为主,云雷纹几何纹为辅地。
饕餮纹有戒贪说、符号说、通
神说等,或兼而有之,寓政治、 宗教、道德性于一体。西周中期 后的装饰向秩序化发展,如重环 纹、环带纹、窃曲纹等。
• 饕餮纹(tāo tiè)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经过制范、熔铸、装饰等 过程。
艺术设计史 |第二章 青铜时代的设计
2
第二章 青铜器设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