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第十五章 刑事责任概说)【

陈忠林《刑法总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第十五章 刑事责任概说)【

第十三章 罪数形态
1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罪数形态概述
1.区分罪数的意义
罪数,是指犯罪的个数,即行为人所犯之罪是几个的问题。

按照罪刑法定和罪刑相适应两大基本原则的要求,犯一罪就应定一个罪名,并科处一个相应的刑罚;犯数罪原则上应定数个罪名,科处数种相应的刑罚,并按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实行数罪并罚。

区分是一罪还是数罪,对于正确地定罪和量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罪数概述 一罪与数罪的区分标准
继续犯
想象竞合犯
实质的一罪 法条竞合 结果加重犯 一罪的种类 惯犯 法定的一罪 结合犯 连续犯 处断的一罪 牵连犯 吸收犯
数罪的概念
数罪的种类 同种数罪和异种数罪
数罪的类型 并罚的数罪和非并罚的数罪
罪数形态
(1)关于区分罪数的标准的观点主要有:
①“犯意标准说”(以犯意的个数为区分标准)。

②“行为标准说”(以行为的个数为区分标准)。

③“法益标准说”(以犯罪所侵犯的法益的个数为区分标准)。

(2)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及刑法学的通说理论,区分罪数应以犯罪构成的个数为标准。

(3)根据罪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在对罪数的区分和处理上应特别注意掌握“禁止重复评价”即“一行为不二罚”的具体执法原则。

二、一罪的种类
所谓一罪,是指行为人所犯之罪为一个独立的犯罪。

一罪的种类可分为单纯的一罪和复杂的一罪两类。

复杂的一罪从现象上看与数罪极为相似,但其实并非数罪:或者是实质的一罪(本身只有一个犯罪行为),或者是法定的一罪(本身是数个犯罪行为,但法律规定为一罪),或者是处断的一罪(本身是数个犯罪行为,但在处理时只定一罪)。

1.实质的一罪
这类情况下,行为人事实上只实施了一个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由于行为本身在自然形态上难以分离开来作数个犯罪行为看待,故法律只能顺其“自然”规定为一罪,并在处理时相应地只能定一罪。

(1)继续犯
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是指危害行为一经实施,原则上就已经构成犯罪,且该犯罪行为及不法状态必然在较长时间内持续的犯罪。

继续犯有两个特点:
①危害行为一着手实施,该行为原则上即成立犯罪。

持续状态的长短,一般不影响犯罪的成立,而只是量刑的酌定情节。

②构成犯罪的行为及其不法状态必然在较长时间内延续。

由于继续犯是同一行为持续不断地侵犯同一个直接客体,无法从时间上将其分离为数行为,所以实质上它只有一个犯罪行为。

认定继续犯的意义在于肯定它是一罪而不是数罪,并且其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2)想象竞合犯
想象竞合犯又可称为结果竞合犯,是指一个危害行为同时造成了数个危害结果,而该行为与不同危害结果分别组合则触犯不同罪名的情况。

想象竞合犯有4个特点:
①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危害行为,行为本身是无法分离作数行为看待的。

从形式上看,想象竞合犯的一行为可能是单一的动作,也可能是由一系列的动作组合而成,只要在通常意义上观察属于一行为即可。

②造成了数个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

成立想象竞合犯的数结果都必须是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结果,即都达相当严重程度且为刑法所规定,并且数个结果分别具有不同的构成要件意义。

③行为人对数结果分别具有故意或过失的罪过。

④一行为与不同危害结果的分别组合触犯不同的罪名。

想象竞合犯在处断时,应在竞合的数罪名中选择一个最重之罪定罪处理,其余危害结果应作为该罪的酌定从重量刑情节考虑.即所谓的“从一重”处断。

(3)法条竞合
法条竞合,是指规定犯罪构成内容的刑法分则条文之间的交叉、重合。

由于条文内容上有重合,所以当条文适用于具体案件时便出现同一行为同时符合两个条文(或更多)的情况。

产生法条竞合的根本原因在于立法上对犯罪的分类采用了多个标准。

①法条竞合的类型
a.特殊法条与普通法条的竞合,即两个条文之间存在种与属的包容关系。

如盗伐林木罪与盗窃罪的竞合。

b.狭义法条与广义法条的竞合,即两个条文之间在外延上存在交叉关系。

c.整体法条与局部法条的竞合,即两个条文之间存在整体同部分的分解关系。

如受贿罪与渎职罪:受贿罪为整体法条,相比较而言渎职罪法条为局部法条。

②法条竞合的处理原则
针对三种不同的竞合关系相应产生三种不同的处理原则,分别为:
a.特殊法条优于普通法条。

特殊法条优先的理由在于立法在普通法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基础上,就该类犯罪对某些领域的特殊危害性再专设罪名,以做到最有针对性地定罪、量刑。

既然是专设罪名,当然应优先适用。

b.狭义法条优于广义法条。

狭义法条优先的理由在于其适用几率相对较小,为使其不致“虚设”而应优先适用,并且适用狭义法条往往更具针对性。

c.整体法条优于局部法条。

整体法条优先的理由在于只有适用它才能切实做到对行为全面、准确地评价和处罚,而适用局部法条只能是就案件的某一方面或某一情节作出定罪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述三个优先原则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个“重法优先”的补充原则,即当适用特殊法条、狭义法条或整体法条出现罚不当罪,而适用普通法条、广义法条或局部法条(法定刑相对较重)可以切实做到罪与刑相适应时,可以优先适用后者。

为了保证司法的统一和严肃,重法优先的补充原则一般只在法律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适用。

③法条竞合与想象竞合的区别:
a.在竞合原因上,想象竞合犯的竞合原因在于动态发生的数个危害结果,没有实然的行为及结果则不可能产生数罪名的交叉、重合;而法条竞合的竞合原因在于静态存在的法条本身之内容,即无论是否有事案发生,在立法时数罪名的交叉、重合就已经存在。

所以可以说想象竞合犯是动态的竞合而法条竞合是静态的竞合。

b.在竞合内容上,想象竞合犯存在多重罪过,是罪过中不同结果之竞合;而法条竞合中的竞合是具有犯罪构成意义的刑法分则条文的竞合。

简言之,前者是观念(罪过)的竞合,而后者是条文(规范)的竞合。

c.二者的法律后果不同:想象竞合犯在处断上是简单地“从一重”;而法条竞合在处理时应当由司法者根据立法原理及基本原则,或者选择罪名最贴切之法条,或者选择法定刑最适当之法条进行定罪、量刑。

(4)结果加重犯
所谓结果加重犯,是指法律规定的一个犯罪行为(基本犯罪构成)发生了基本犯罪构成以外的严重结果,法律规定加重其法定刑的情形。

结果加重犯具有如下特征:
①行为人只实施了一个基本犯罪行为。

这是结果加重犯只成立一罪的前提。

如果加重结果系另一行为所引起,就不是结果加重犯。

②该行为在基本犯罪结果的基础上引起了加重结果。

③法律规定加重其法定刑,而不是改变其罪名。

如果一个犯罪行为出现了与该犯罪的性质不相一致的加重结果,刑法规定按照另一重罪论处,就不属于结果加重犯。

如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的,应按照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不再定聚众斗殴罪。

2.法定的一罪
这类情况下,行为人事实上实施了数个危害行为,并且单看每一行为一般也已经构成犯罪。

刑法针对这类极易重复出现的犯罪,专门另行规定一个新的罪名,将事实上的数罪全部
囊括,并相应规定加重的法定刑,要求司法定罪只作一罪处理。

(1)惯犯
惯犯是指刑法针对某种极易反复发生的犯罪,另行规定一个新罪名的情况。

惯犯的特点在于:
①行为人作案时间长、次数多,危害极大;
②每一次的行为一般都已经触犯刑法上某一罪名,多次的行为事实上已经构成同种数罪;
③刑法将事实上的数罪合并规定为一个新的罪名。

我国现行刑法中已没有关于惯犯的规定。

(2)结合犯
结合犯是指刑法将本来独立的不同罪名并列在一起,规定为一个新罪名的情况。

结合犯的特点在于:
①本来存在数个不同的罪名,即行为人事实上实施的是数行为,也触犯了数个不同罪名(异种数罪)。

②刑法将不同罪名简单并列,组合为一个新罪名。

凡不属于数罪名简单排列、组合成新罪名的,均不应认为是结合犯。

结合犯的成立公式为:A罪名+B罪名=AB罪名(不能是C罪名)。

若作此理解,我国刑法从来就没有关于结合犯的规定。

3.处断的一罪
这类情况下,行为人事实上实施的是数个危害行为,并且依刑法规定的犯罪构成衡量每一行为也已经构成犯罪,属于事实上的数罪,如果机械、简单地执行刑法,则应定数罪并给予并罚。

但司法定罪中出于策略及效果的考虑,只定一罪为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