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与金融习题

国际贸易与金融习题

一·概念绝对优势: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

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也可以说,当某一个生产者以比另一个生产者更低的机会成本来生产产品时,我们称这个生产者在这种产品和服务上具有比较优势。

要素密集度: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是一个相对概念。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传统理论,美国这个世界上具有最昂贵劳动力和最密集资本的国家,应主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事实恰好相反,美国出口量最大的却是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量最大的却是汽车、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

这被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内贸易:也称部门内贸易,即一国或地区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也叫作双向贸易。

产业内贸易还包括中间产品的贸易,即是某项产品的半制成品、零部件在两国间的贸易。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对贸易活动不加以直接干预,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制进口,使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自由流动,在国内外市场进行自由竞争。

保护贸易政策: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服务和投资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服务出口和对外投资给予优惠和补贴。

重商主义:一国积累的金银越多,就越富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

保护幼稚产业理论:某个国家的一个新兴产业,当其还处于最适度规模的初创时期时,可能经不起外国的竞争。

如果通过对该产业采取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其竞争能力,将来可以具有比较优势,能够出口并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就应采取过渡性的保护、扶植政策。

主要运用关税保护之类手段来实现。

对外贸易乘数:一国在既定的边际消费倾向作用下,由于对外贸易收入而增加的该部门消费会通过国民经济的产业链增加相关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最终对国民经济增长和国民收入产生倍加效果。

出口信贷:是国家为支持和扩大本国大型设备的出口,加强国际竞争能力,以对本国的出口给予利息补贴并提供信贷担保的方法,鼓励本国的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或其银行)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本国出口商资金周转的困难,或满足国外进口商对本国出口商支付货款需要的一种融资方式。

买方信贷:在大型机械设备与成套设备贸易中,由出口商所在地银行贷款给外国进口商或进口商的银行,以给予融资便利,扩大本国设备的出口的一种贷款方式卖方信贷:在大型机械装备与成套设备贸易中,为便于出口商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售设备,出口商所在地的银行对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商品倾销: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企业在控制国内市场的条件下,以低于国内市场的价格,甚至低于商品生产成本价格,在国外市场抛售商品,打击竞争者以占领市场。

外汇倾销:是出口企业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特殊手段。

自由贸易区:是划在关境以外,对进出口商品全部或大部分免征关税,并且准许在港内或区内开展商品自由储存、展览、拆散、重新包装、整理、加工和制造等业务活动,以便于本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加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

优惠贸易安排:指成员国之间通过协定或其他形式,对全部或部分货物贸易规定特别的关税优惠,也可能包括小部分商品完全免税的情况。

这是经济一体化程度最低,成员间关系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签订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所组成的经济贸易集团,在成员国的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之间彼此取消关税和非关税的贸易限制,但对非成员国仍维持各自的贸易政策关税同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所组成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在成员国间彼此消除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限制,实现区域内货物的完全自由移动,并对非成员国实行统一的关税政策。

共同市场: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完全取消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建立对非成员国的统一关税,在实现货物自由移动的同时,还实现生产要素之间的自由移动。

经济与货币联盟:是指参加国除了达到关税同盟的要求外,并制定某些共同的经济政策,在货币金融方面进行协调,实现同盟内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使一体化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及至整个国民经济,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贸易创造: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扩大和福利水平提高贸易转移:成员国之间互相取消关税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所带来的相互贸易替代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形成贸易方向转移。

超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以补贴、倾销等方式扩大出口,以关税和非关税措施限制进口,垄断国内市场,争夺世界市场,追求贸易顺差,是带有进攻和垄断性质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思考题1·对外贸易的产生需求具备什么条件?交易双方拥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双方发生实际交换行为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什么特点?(1)竞争日益综合化.第一,把货物、服务与知识产权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二,把贸易自由化与允许的保护结合起来.第三,把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综合使用.第四,把跨国公司的发展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第五,国内市场竞争与国外市场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六,把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有机地结合起来.(2)竞争日益集团化.第一,加强经贸集团的组建,使地区经贸集团数目急剧增加.第二,地区经贸集团的类型更加多样化.第三,地区经贸集团形成的基础发生结构性的变化.由相邻国家组成经贸集团走向跨州和地区的国家组成经贸集团;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社会制度不同国家融于一个经贸集团;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国家组成经贸集团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的国家之间组成经贸集团.第四,经贸集团内部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自由化,统一市场,使内部贸易不断扩大,经贸集团内部贸易占其整个对外贸易的比重均在提高.(3)竞争向有序化方向发展.第一,积极利用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基础上进行“开放、公平和无扭曲的竞争”.第二,国际贸易法律、规则和标准日益趋同化,它们与各国国内的相关法规的相融性在加强.3·什么是对外贸易量?他与对外贸易额是什么关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用以固定年份为基期计算的进口或出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去调整当年的进口额或出口额,通过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对外贸易额已经剔除了价格变动的影响,单纯的反映对外货物贸易的数量规模,即为对外贸易量。

4·转口贸易与过境贸易的区别是什么?(1)转口贸易:货物消费国和货物生产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活动,对于第三国而言就是转口贸易.商品的生产国把商品卖给第三国(或地区)的商人,然后第三国(或地区)的商人再把商品卖给真正的商品消费国。

这种贸易对商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来说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或地区)来说,则是转口贸易。

(2)过境贸易:别国出口货物通过本国国境,未经加工改制,在基本保持原状条件下运往另一国的贸易活动。

包括直接过境贸易和间接过境贸易。

(3)转口贸易和过境贸易的区别,在于商品的所有权在转口贸易中先从生产国出口者那里转到第三国(或地区)商人手中,再转到最终消费该商品的进口国商人手中。

而在过境贸易中,商品所有权无需向第三国商人转移。

5·什么是对外贸易依存度?他要说明什么问题?外贸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开放度的评估与衡量指标。

它是一个地区的对外贸易活动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依赖程度的经济分析指标,从最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这个指标还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外向发展的程度。

6·为什么说比较成本论是绝对成本论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①坚持劳动价值论②认为劳动生产率及由此决定的生产成本的差异是国际分工和贸易的原因(2)发展以劳动生产率及生产成本的相对差异取代绝对差异作为解释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原因。

7·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成因时与古典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有什么区别?(1)以多要素分析取代单一要素分析。

(2)将各国间要素禀赋的相对差异及在生产各种商品时利用各生产要素强度的差异作为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

古典分工与贸易理论则认为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或相对差异及由此决定的绝对成本或比较成本差异是国际分工与贸易的基础。

(3)从国家参加国际分工与贸易依据的阐述上,要素禀赋论更系统、更完整。

8·产品生命周期论是如何解释产业优势地位在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转移的?(1)产品生命周期影响产业在不同国家的转移。

由于产业的资源要素、成本要素的驱动,制造产业由创新国家向其他欠创新国家转移;同样的产品在发达国家进入衰退期的时候,却在发展中国家有了广阔市场。

这样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不仅有资源、成本有时,而且拥有庞大的市场空间,这就驱动着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同样的道理,地区之间的产品生命周期所影响的产业转移也遵循着资源、成本及市场优势利用的规则;(2)不同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中对于参与其中的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的资源、能力培育不同,比如发展中国家参与某个产品的发展生命周期中很快培育了其在某个环节具备优势优势(比如劳动),而这种优势又趋使着产业中的相关资源向这样的环节聚集,这就是优势富聚的原则,而这种优势具有扩散效应,即中国等国家可从一个环节的优势逐步扩散到其他环节中去,当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在发展产品的另一个周期的时候,而产品早一个周期的资源就完全向中国等国家聚集,并且中国等国家通过市场、资本等优势开始向发达国家兼并收购其领先的技术优势,推动产业的进一步转移、升级9·需求偏好相似理论是如何解释要素禀赋相同或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的?林德的需求偏好相似论运用需求结构相似的观点解释发达国家间工业制成品贸易的发展。

林德认为,工业品生产的初期是满足国内的要求,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才会想到扩大销售范围,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由于该产品是为满足国内市场偏好和水平而生产的,故该产品较多的出口到那些偏好相似、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

这些国家间的需求结构和偏好越相似,其贸易量就愈大,如果这些国家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偏好完全一样,一国可能进出口的商品,也就是另一国的可能出口的商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