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电生理学基础
正常肌电图
步骤:
1.插入电活动:进行记录 2.放松时,观察肌肉在完全放松时是否有异常自发电活动; 3.轻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时限、波幅、位相和发放频率; 4.大力收缩时:观察运动单位电位募集类型。
正常肌电图
一、肌电图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 1.肌肉静息状态:包括插入电位和自发电位。
插入电位:指针电极插入时引起的电活动,正常人变 异较大;持续时间不超过300ms
自发电位:指终板噪音和终板电位,后者波幅较 高,10-40mV,频率20-40Hz,通常伴有疼痛, 退针后疼痛消失。 2.电静息:肌肉完全放松,不出现肌电活动。
正常肌电图
3.轻收缩肌电图:记录运动单位电位 (MUAPs)。测定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时 限、波幅、波形及多相波百分比,不同 肌肉有其不同的正常值范围。
临床肌电图
临床肌电图
一、肌电图检测步骤及正常所见 (1)肌肉静息状态:包括自发电位和插入 电位。 (2)肌肉随意自主收缩状态:记录运动单 位电位(MUAPs)。
(3)肌肉大力收缩状态:观察募集现象,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1
第一背侧骨间肌
神经支配:尺神经,内侧束、下干和C8-T1 神经根 部位:手呈中立位,腕横纹与第二掌指关节 中点倾斜进针。 临床意义:记录尺神经深支运动传导检测。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周围神经病变及损伤:
1.急性轴索损害:2-3周后,插入电位延长,肌肉放松时可见 大量正尖纤颤电位,轻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电位形态保持 正常,大力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募集减少。 2.慢性轴索损害:插入电位延长,正尖纤颤电位明显减少或 消失,可有复杂重复放电,主动轻用力时出现时限增宽、波 幅高的运动单位电位,即大电位,重用力时募集相减少。 3.周围神经脱髓鞘:插入电位不延长,无自发电位,运动单 位形态正常,但募集相减少。
视网膜内双极细胞(1) 视网膜内节细胞(2) 颞侧视网膜
鼻侧视网膜
视 觉 传 导 通 路
视交叉
视神经
视束 外侧膝状体(3) 视辐射 视觉中枢
听 觉 传 导 通 路
颞横回 内侧膝状体(3) 下丘核 外侧丘系 蜗神经后核(2) 蜗神经前核(2) 斜方体 听辐射
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
躯 干 四 肢 深 感 觉 传 导 通 路
②测定方法及计算:顺行测定法是将刺激电极置于感觉 神经远端,记录电极置于神经干的近端,然后测定其潜伏 期和记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刺激电极与记录 电极之间的距离除以潜伏期为SCV。
常见神经传导检查: 正中神经 尺神经 桡神经 腓总神经 胫神经 腓肠神经
2.异常NCV及临床意义 MCV和SCV的主要异常所见是 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降低,前者主要反映髓鞘损害,后者 轴索损害,严重的髓鞘脱失也可继发轴索损害。NCV的 测定主要用于周围神经病的诊断,结合EMG可鉴别前角 细胞、神经根、周围神经及肌源性疾病等。F波的异常 表现为出现率低、潜伏期延长或传导速度减慢及无反 应等;通常提示周围神经近端病变,补充MCV的不足。
单纯相:轻度用力时,只有几个运动单位参加收缩,肌电图 上表现为孤立的单位电位。 混合相:中度用力收缩时,募集的运动单位增多,有些运动 单位密集不可区分,有些区域可见到单位运动单位电位。 干扰相:最大用力收缩时,肌纤维募集更多,放电频率增高, 致使运动单位电位重叠在一起无法分辨单位电位。
异常肌电图
(4)异常运动单位动作电位: ①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MUP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及多 相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脊髓前角细胞病变、神经根病 变和周围神经病等; ②肌源性损害:表现为MUP时限缩短,波幅降低及多相 波百分比增高,见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炎性肌病和 其它原因所致肌病。
(5)大力收缩募集电位的异常改变: ①单纯相和混合相:前者指肌肉大力收缩时,参加 发放的运动单位数量明显减少,肌电图表现为单个独立 的电位;后者是运动单位数量部分减少,表现为单个独 立的电位和部分难以分辨的电位同时存在,见于神经源 性损害; ②病理干扰相:肌纤维变性坏死使运动单位变小, 在大力收缩时参与的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明显增加,表 现为低波幅干扰相,又被称为病理干扰相
②正锐波:其产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同纤颤电位;波 形特点为双相,起始为一正相,之后为一时限较宽、 波幅较低的负向波,形状似“V”字形 ③束颤电位:指一个或部分运动单位支配的肌纤维自 发放电,见于神经源性损害。
(3)肌强直放电:肌肉自主收缩或受机械刺激后出现的 节律性放电。放电过程中波幅和频率逐渐衰减,扩音 器可传出类似“飞机俯冲或摩托车减速”的声音。见 于萎缩性肌强直、先天性肌强直、副肌强直及高钾型 周期性瘫痪等。
神经电生理检查
广东省中医院康复科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
静息电位
细胞内液钾离子浓度远远高于氯离子和 钠离子的浓度。胞内液较胞外液含有更 多的负电荷。 静息跨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在人类骨骼肌为-90mV.
动作电位
刺激→Na+大量内流→产生去极化→动 作电位→ 钾通透性增加,钠通透性降低 →动作电位突然下降至静息水平 →超极 化→静息电位水平→新的刺激 → → →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4
指总伸肌
神经支配:后骨间神经,桡神经,后束、中 干、下干和C7、C8神经根 部位:掌心向下,前臂背侧中、上1/3处, 尺、桡骨之间进针。 临床意义:记录桡神经运动传导检测。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5
旋前圆肌
神经支配:正中神经,外侧束、上干、中干 和C6-C7神经根 部位:前臂旋前,掌心向上,肱骨内上髁与 肱二头肌腱连线以远约两指宽处进针。 临床意义:臂丛神经外侧束、和C6-C7神经 根损害。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脊髓前角细胞病变:可有插入电位延长,有正尖纤颤 电位,常见束颤电位,轻收缩时,可见运动单位电位 时限增宽,波幅高常有巨大电位,多相波多;大力收 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数量减少,呈高频发放的单纯相。
常见病变异常肌电图类型
肌源性损害: 急性肌源性损害:可有自发电位,轻收缩时,可见 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波幅减小,多相电位增加; 大力收缩时,可有早期募集现象。 慢性肌源性损害:有小的纤颤电位,有长时限、高 波幅多相运动单位电位与短时限低波幅多相运动单 位电位同时存在,大力收缩时,可出现早期募集现 象。
二、异常EMG所见及其意义 (1)插入电位的改变:插入电位减少或消失见于严重的 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和脂肪组织浸润以及肌纤维兴 奋性降低等;插入电位增多或延长见于神经源性和肌源 性损害。
图
(2)异常自发电位: ①纤颤电位:是由于失神经支配肌纤维运动终板 对血中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升高引起的去极化,或失神 经支配的肌纤维静息电位降低所致的自动去极化产生 的动作电位;其波形多为双相,起始为正相,见于神 经源性损害和肌源性损害(肌炎)。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8
趾短伸肌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 骶丛和L5-S1神经根 部位:外踝远端三横指处进针。 临床意义:腓总神经运动传导检测。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9
胫前肌
神经支配: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 骶丛和L4-5神经根 部位:胫骨结节下四横批,胫骨嵴外侧一指 宽处进针。 临床意义:腓深神经,腓总神经、坐骨神经、 骶丛和L4-5神经根损害。
神经传导速度(运动、感觉) 诱发电位(体感、脑干听觉、视觉) 表面肌电图
临床肌电图
狭义肌电图指同心圆针电极插入肌肉后,记录的肌肉 安静状态下和不同程度收缩状态下的电活动。
广义EMG指记录肌肉在安静状态、随意收缩及周围神 经受刺激时各种电生理特性的技术,包括神经传导速 度、重复神经电刺激等。常规EMG检查的适应症为脊 髓前角细胞及其以下的病变。
周而复始
动作电位
容积传导
电极所记录的电位是细胞内电位经过细 胞外体液和周围组织传导而来,称为容 积传导
近场电位:神经传导、肌电图 远场电位:诱发电位 正相波 负相波
依波形分
运动通路
腹后内侧核(3)
感觉通路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躯 干 中央后回 四 内囊 肢 丘脑腹后外侧核(3) 和 头 三叉神经感觉主核(2) 面 三叉神经节(1) 部 浅 三叉神经脊束 感 三叉神经脊束核(2) 觉 传 脊髓后角(2) 导 通 路 脊神经节细胞(1)
神经传导速度是用于评定周围运动神经和 感觉神经 传导功能的一项诊断技术。通常包 括运动神经传导(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CV)的测定,以及F波、H反射、瞬目反 射。
1.方法 (1)MCV测定: ①电极放置:刺激 阴极置于神经远端, 阳极置于 神经的 近端,两者相隔 2~3厘米;记录电 极置于肌腹,参考 电极置于肌腱;地 线置于刺激电极和 记录电极之间。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6
肱二头肌
神经支配:肌皮神经,外侧束、上干、中干 和C5-C6神经根 部位:上臂中1/2肌肉最丰满处进针。 临床意义:C5神经根代表肌肉,在肌皮神经、 臂丛神经外侧束、和C5-C6神经根损害。
常用肌肉解剖定位7
三角肌
Hale Waihona Puke 神经支配:腋神经,后束、上干、中干和 C5-C6神经根 部位:肩峰与三角肌粗隆连线中点处进针。 临床意义:腋神经和C5-C6神经根损害。
②测定方法及MCV的计算: 运动神经传导速度=两个刺激点的距离/两个刺激点潜伏期之差。
(2)SCV测定: ①电极放置:刺激 电极置于或套在手 指或 脚趾末端,阴极 在阳极的近端;记录 电极置于神经干的 远端(靠近刺激端), 参考电 极置于神经 干的近端(远离刺激 部位);地 线固定于 刺激电极和记录电 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