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政治体制
当今世界美国已成为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这个历史仅有200多年的移民国家能够有如此成就,绝不是偶然的。
与其政治体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当前政治体制运行的主要依据是1787年的《联邦宪法》,其基本精神是权力的分立与制衡、法治、有限政府和联邦集权,这是经历了一系列挫折和困境之后的务实选择。
1.产生背景
自独立战争起到1781年间,美国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
当时虽有大陆会议领导协调着各地的独立运动,但其仅是非常时期的革命机构,而非常态政治下的政府,所以独立战争后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政府组织法,组建统一的中央政府。
由于之前对英王专制下的暴政仍记忆犹新,人们不愿再度置于专制统治之下,而联邦党人所拥护的中央集权给人的印象是企图在北美大陆恢复此种制度,所以人们倾向于赋予中央以极小的权力。
于是,就有了双方妥协而成的1781年的美国《邦联条例》。
2.历史发展
《邦联条例》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美国人对联邦制的理解。
其基本精神是:美利坚合众国不是一个主权统一的国家,其主权基础也不是合众国的人民;并且邦联政府缺乏征税权、商业管理权、统一的行政权,以及统一的司法机关。
自从邦联政府建立时起,其就面临着来自外交、财政、贸易,以及内政方面的种种压力,而1786年8-12月的谢斯起义更是给新生的美国发出了一个紧急的信号:如果不建立一个
有效的、威权性的高于各州的政治机制,各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阻碍,基于此,各州的精英们坐到一起讨论对《邦联条例》的修改,于是就有了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
1787年9月17日,制宪大会举行《联邦宪法》签署仪式。
3.主要架构
首先,《联邦宪法》明确地把立法权交给联邦国会,不再提各州主权、自由和独立高于一切;并且给了联邦很大的权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而不是“友谊的国家联盟”;国会也变为两院制。
其次,《联邦宪法》把行政权授予美国总统,并对总统的权力作出明确的规定:总统是行政首长,经参议院同意有任命高级官吏和缔约之权,还享有对国会法律的否决权。
总统由每四年举行一次的大选选出,任期四年,并可连任一次。
美国总统选举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必须历经政党初选、提名、竞选活动、全民投票、选举人团投票等阶段,才能顺利入主白宫。
再次,宪法把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及国会随时制定与设立的下级法院;法官如忠于职守,得终生任职;任期内应受俸金,并不得减少。
最后,宪法强调“本宪法与依照本宪法制定的合众国法律,以及以合众国名义缔结或将要缔结的条约,均为国家的最高法律,即使与任何州的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各州法官仍应遵守”。
《联邦宪法》最终确立了人民主权、联邦制、分权制衡等宪法原则。
二、基本特点
(一)两党轮流执政。
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长期轮流执政。
在美国虽
然其他的一些小的党派但是都无法动摇两个大党的地位。
这种两大政党的“跷跷板游戏”成为美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
(二)三权分立。
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
(三)利益集团。
美国利益集团存在的目的是:通过对政策制定者施加压力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使利益信团的利益达到最大化。
利益集团参政是美国政治的一个显著特征。
利益集团作为美国政治过程中一支基本力量 ,它们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主要表现为其对美国政治过程的全面渗透和对政府决策过程的广泛介入。
5.浅析美国政治体制
美国政治体制是与美国人的实用主义精神相伴而发展出来的的。
实用主义精神并不追求最完美的形式,而是追求最合乎需要的形式,它鼓励不同思想之间的自由交流,只要是符合社会的需求,任何思想皆有一席之地,因为最符合需要的才是最好的。
这种实用主义精神贯彻于美国宪法的制定、批准和实施过程中,不管是签署《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政治精英们所追求的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流芳百世的政体,而是要建立一个既能最大限度保护个人利益,同时也能最大限度保障中央政府有效运行的统治模式。
而对于利益集团,其参与政治过程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和民主 ,有利于促进社会平衡和社会制约 ,有利于政治的沟通和利益的表达,利益集团参政的消极影响是容易导致政治的腐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削弱政府的
权威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损害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4.借鉴意义:
中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治理模式也相应需要作出调整。
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重点处理好的是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而美国政治体制转变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第一,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
美国政治体制转换是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的应时之举,是对现实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一种制度回应。
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时也应从实际出发,探究转型时期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社会问题是什么,对症下药才符合社会综合治理的要求。
第二,坚持原则与妥协的协调统一。
美国的政治体制转换既保证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又不过分剥夺地方权力,实现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统筹。
我们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时既要兼顾中央统一领导,又要赋予地方一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要坚持保持中央政府权威这一原则不动摇,又要构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话”的双向互动机制,从而实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第三,兼容并包,求同存异。
美国政治体制转换与美国制度建设相伴
而生,无论是《邦联条例》还是《联邦宪法》的签署及批准过程都贯彻了宽容、求同存异的思想,任何对制度建设有益的思想皆有一席之地。
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也应兼容并包、求同存异,允许、鼓励各种思想交流,只要对“四位一体”社会建设有益的都应当有其存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