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教案【篇一: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祝福》word教案】《祝福》教案【导入设计】人物的塑造,鲁迅先生可谓高手而且还有高论:画人物,最有效的莫过于画他的眼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位高手是怎样通过画眼睛来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识记:作者、作品等相关文学常识。

二、理解:1.梳理文章情节结构;2.初步了解祥林嫂的人生悲剧;3.认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

【使用说明】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预习热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呐喊》收录了他自1918至1922年间所写的《故乡》《社戏》《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14篇作品,此时的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录了写自1924年至1925年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11篇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2、写作背景《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止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则是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鲁迅选择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

目的是为了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3、文学常识(1)、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的情节结构一般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四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4、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补充:封建思想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1)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

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允许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

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

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妇女的“三从”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4)封建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

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要,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这种人,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二、祥林嫂年谱下面是为祥林嫂编的一份年谱,有兴趣的同学可根据年谱及下边情节的梳理,简述祥林嫂生平或写一小传。

(身份地位、性格、主要情节、结局,文言小传尤佳。

)祥林嫂年(年龄)谱二十六七岁以前与样林结婚。

二十六七岁春上死了丈夫。

冬初逃出家中,经卫老婆子介绍,到鲁镇做工。

二十七八岁春上改嫁。

年底生阿毛。

阿毛一岁。

二十八九岁阿毛两岁。

丈夫患伤寒死去。

二十九或三十岁阿毛三岁。

三十或三十一—岁四岁的阿毛春上被狼衔去。

秋天经卫老婆子介绍,回到鲁镇做工。

祭祀时很闲,只烧火。

年底柳妈建议她去土地庙捐门槛。

三十—二岁近秋到土地庙捐门槛。

冬季祭祖时节,仍不让她拿酒杯和筷子。

三十二三岁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三十三四岁可能被赶出鲁四老爷家。

三十四五岁三十五六岁沦落为乞丐。

三十六七岁三十七八岁腊月二十四夜里或二十五凌晨离开人世。

小传:祥林嫂是卫家山人,二十六七时死了男人,从家里逃出来后,由卫老婆子介绍给鲁四老爷家做女工,鲁四老爷讨厌她是个寡妇,时常皱着眉头,一副不太高兴的样子。

日子很快过去了,祥林嫂做工十分卖力,甚至比男人还勤快,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都由她一人包办,这一年鲁家竟不用雇短工。

新年刚过了不久,祥林嫂到河边淘米洗菜,被婆家的人用白蓬船绑了回去。

婆家又把祥林嫂卖给贺家坳的贺老六,用卖得的钱做小儿子娶媳妇的聘礼。

祥林嫂拼死反抗,在拜堂时猛撞香案,血如泉涌。

好在贺老六待祥林嫂不差,家中又添了个男孩阿毛,日子还算安稳。

哪知两年以后,厄运再次降临到祥林嫂头上。

先是丈夫患伤寒去世,接着两岁的儿子阿毛又被狼衔去。

贺家大伯来收屋,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她走投无路,只好回到鲁镇做鲁四老爷家的女工。

鲁四老爷告诫鲁四太太,祭祀的时候不要让祥林嫂插手。

祥林嫂反复地向人们诉说着阿毛被狼吃的悲惨故事,但镇上的人却渐渐对她失去兴趣。

自从和柳妈谈了天,知道死后的魂灵要锯开两半分给两个男人,要到土地庙捐门槛,让千万人践踏才能赎罪。

从此,祥林嫂闭了嘴唇,头上带着大家以为耻辱的记号的伤痕,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用历来积存的工钱到土地庙捐了门槛。

她本以为可以坦然地做祭祀的活儿,但是鲁四太太仍然不让她插手,使他大受打击。

她的精神更不济了,记忆尤其坏,最后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里,在鲁镇即将进行祝福之时,祥林嫂冻死在镇上,结束了她悲惨而又屈辱的一生。

终年四十岁左右。

三、基础积累 1、正字音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烟霭(和蔼)走投无路(回头)形骸(惊骇弹劾)惴惴(揣摩湍急)【焦点讲练】对封建社会对人性的迫害的体会:二、记叙方法分组选择讨论:1、本文按什么叙述方式叙事的?结合课文,你认为这样的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2、哪一句是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显示由叙述顺序的转变的?3、本文的线索是?【当堂训练】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下列句子中,每句有一个错别字,挑出来,把正确的字写在句后括号里。

①旧历的年底必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毕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②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但也还未留胡子,一见面是寒暄??()③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蔼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④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韪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

()3.选词填空。

①“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________(a.简洁 b.直捷 c.直接 d.简捷)的说。

②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a.偶尔 b.偶然 c.间或 d.随便)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

③“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________(a.精神 b.神采c.光采d.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④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________(a.悲凉 b.悲苦 c.悲郁 d.悲哀)的神色。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________常见些但愿不为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________ 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________很恐怕这事也一律。

a.尽管而就 b.因为却所以c.既然也所以d.即使也就5.填入下面一段话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b.这推想不多久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c.她诚然是逃出来的,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

d.不多久,这推想就证实了,她诚然是逃出来的。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________,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①顺着眼②乌裙③月白背心④脸色青黄⑤眼角上带些泪痕⑥蓝夹袄⑦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a.⑥③②①⑤④⑦ b.⑥⑤④⑦②③①c.②⑥③④⑦①⑤d.②③⑥①④⑦⑤7.“你放着吧,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四婶这句大喊在文中的作用是:()a.表现了封建统治阶级对祥林嫂的歧视和摧残。

b.表现了地主阶级的迷信与自私。

c.使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造成她在封建神权压力下精神崩溃。

d.表现了地主阶级的凶恶本质,说明祥林嫂死于封建政权的迫害。

8.下面这句话中画线的文字表现了这些老女人:()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 a.发自善良本意的同情。

,要听她这段悲惨的故事。

b.把咀嚼别人的痛苦当成开心的事。

c.同情是主要的,好奇心是次要的。

d.好奇心是主要的,同情是有限度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祥林嫂一步一步沦落致死的原因,确定小说的主题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鉴赏掌握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使用说明】1.10分钟课前独立完成导学案.2.20分钟讨论、交流、质疑,老师点拔.3.10分钟当堂训练.4.5分钟巩固、记诵、小结.【预习热身】一、划出祥林嫂一生几次重大变化,看看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明确:【焦点讲练】一、祥林嫂一次次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原因最重要?1、四叔、四婶、柳妈对祥林嫂的态度事什么?他们代表什么? 2、祥林嫂的婆婆为什么要逼她改嫁,这又代表了什么? 3、祥林嫂为什么会回鲁镇?4、祥林嫂自己对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是怎样的态度?二、“悲剧就是把美撕毁了给人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