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散文的欣赏本单元的五篇散文具有丰富内涵。
《胡同文化》用审视的眼光展示了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废墟的召唤》道出了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不要忘记民族历史上的耻辱,每个人都要立志“改造凝固的历史”。
《过万重山漫想》以游三峡所见之景为依据,讴歌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和历史上无数的“第一人”的首创精神,号召人们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创造新的辉煌。
《内蒙访古》从众多的见闻中精选三处古迹加以叙述,结合议论与抒情,表达了“加强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进步的观点。
《把栏杆拍遍》则再现了宋朝词人辛弃疾从一个爱国志士成为爱国词人的过程。
学习本单元,我们要进一步掌握散文欣赏的基本方法。
如何对散文进行欣赏?一是抓住散文的线索,理清散文的结构,这是散文欣赏的重要的路径;二是研究散文的抒情方式,体察作者的感情;三是探究散文的意境;四是研究散文的语言,仔细品味散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优美的意境。
我们要掌握语言辨析和作批注的阅读方法。
语言辨析即通过对所阅读的优秀文本语言的分辨、剖析,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
作批注就是在阅读时把对原文内容或表达方面的理解、体会、评判、质疑,以及引申开去的看法和由此及彼的联想等言简意赅地写在原文书页的相应位置。
我们要认真学习在写作中如何审题与立意,并通过“口语交际讨论”的自学进行表达与交流的训练。
切实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胡同文化》2课时《废墟的召唤》2课时《过万重山漫想》2课时《内蒙访古》2课时《把栏杆拍遍》2课时写作审题与立意2课时《胡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 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3.学法:朗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庄严,古老,现代……)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3.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
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
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
他当过教师、编辑。
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
而且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呈现有关语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1.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胡同的特点(1)布局——方正(2)名字——市民气息(3)数目——多(4)环境——静2.齐读5——12段,谈谈胡同里的居民形成了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1)安土重迁,不愿搬家(2)独门独院,过往不多(3)易于满足,要求不高(4)爱瞧热闹,不管闲事(5)安分守己,逆来顺受3.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
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呢?其精义又是什么?封闭的文化,精义是——忍4.作者是如何向我们展现“胡同文化”的呢?(分组讨论)关键词——封闭!忍!关键句:各人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安分守纪,逆来顺受。
自己明确:先写人们的生活习惯,再写他们的人际交往,然后写到处世哲学及精神面貌。
在这种封闭的文化氛围中,作者剖析了人们的心态:一是说北京人平常日子过往不多,更多的时候是“各人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二是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只求过得去的自我满足的心态。
三是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所以,作者用一个字准确地抓住了这种封闭文化的核心——“忍”。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证明老北京的“忍”劲。
“睡不着眯着”这话形象地活画出一个“忍者”的形象。
“眯着”,就是本来谁不着但又非得把眼睛微微闭上装睡。
作者对胡同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胡同的没落,四合院的衰败,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是时间前行的结果,是时代变迁的结果。
但是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住在胡同里的作者又是流露出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齐声朗诵13-15节,在朗诵中体会作者表现和流露了怎样的情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大,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对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自然有一种怅惘,一种莫名的留恋。
但他又同时清醒的意识到胡同文化是一种小市民文化,是一种衰落的文化,一种无力抗争的文化,一种跟不上时代的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胡同文化终究要走向消亡,他只能表示无奈。
所以作者结尾时在“胡同”之前加了“再见吧”三个字,幽默地表达了一种乐观超脱的态度。
五、作业1.课后习题二。
本文的语言有的平实朴实,有的典雅,还有丰富的北京方言,口语性强,极富表现力。
仔细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并可以在写作中借鉴,远离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文风。
2.可以去考察你自己家乡人们的生活形态,探究其中的文化意味。
六、教后记:《废墟的召唤》教案一、目的要求:1、了解有关历史,理解废墟对现实的指向。
2、品味赏析语言:笔法简约含蓄,文字凝重优美。
3、能说出和理解作者对废墟的情感态度和“年轻人”的矛盾心理。
4、能说出题目“废墟的召唤”的“召唤”的确切含义,领悟文章的主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品味赏析语言。
难点:理解文中“年轻人”的矛盾心理;领悟文章的主旨。
三、教学时数:2教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废墟么?废墟给你们怎样的感觉?——火灾、地震、海啸后的一片狼藉,毁灭的感觉。
自然灾害造成的也许很难避免,可是人为的那种废墟,留给人的又会是怎样的思考呢?简介《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看后说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指出:圆明园虽然现在常年沉睡着,但是,他却留给我们——圆明园是中华民族永远的伤口,代表着一段屈辱的历史。
女作家宗璞凭吊圆明园这片废墟的时候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和深沉的思考。
“召唤”什么意思呢?召唤什么?。
二、作者简介宗璞,原名冯宗璞,祖籍河南唐河,1928年生于北京。
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
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
1945年回北京。
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先后在中国文联、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第一部《南渡记》、第二部《东藏记》,《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三、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1、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废墟?2、作者是单纯地描绘废墟吗?还是有什么目的?3、题目为什么叫《废墟的召唤》?“废墟”召唤的是什么?整理课文的写作思路:第一部分:(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突出其凝固、停滞的现状,透视出作者面对圆明园废墟所表现出的忧患和惆怅,抒发了作者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
第二部分:(4~10段)作者直抒胸臆,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第三部分:(11~20段)作者通过“我”与年轻人的对话,由前面自我情感的直接表达,转而全社会呼唤尤其是对青年人的呼唤。
第四部分:(20~22段)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四、问题讨论(理解课文内容)1、作者是什么季节来到圆明园凭吊的?面对废墟,作者是怎样的情感态度?明确:冬日,心情沉重2、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A、“对着这一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为什么说“历史”是“凝固的”?明确:因为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着,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而废墟永远象征了那段与它有关的历史。
所以说历史凝固了。
B、如何理解:“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明确:个人虽然渺小,但依然在历史上可以体现自己的价值。
可以无愧于人“小得多的概念。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给予我们的就是无形而宝贵的精神价值。
他在《离骚》中写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后文却说“能源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远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明确:前面说的是改造历史,后面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作者内心经历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4、和年轻人说过哪些对话?你能否理解年轻人的矛盾心理?明确:“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身旁的年轻人在自言自语。
“留下来吧,就因为是废墟,需要每一个你啊。
”“匹夫有责。
”年轻人是敏锐的,他清楚的说出我嗫嚅的话,但是怎样尽每一个我的责任,怎样使环境允许每一个我尽责任?“他微笑,笑容却介于冷和苦之间。
“他不是画家”年轻人评论道:“他只是爱这景色——”“我也许可以想一想,想一想这废墟的召唤。
”年轻人忽然微笑说,那笑容仍介于冷和苦之间。
本段话,“介于冷和苦之间”的笑容,神态和语言,无不反映出“年轻人既有责任意识又存疑虑情绪的矛盾心理。
5、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作者是经历一定的挣扎和思考。
6、题目中的“召唤”具体指的什么内容?让学生讨论明确:生命的短暂,自然的永恒,历史的沧桑,总会令人不禁唏唏感叹,但是除了感叹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而且没有忧国忧民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人的感叹就只能是浅薄和虚华。
所以“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做出努力,应是每一个“我”的责任。
五、归纳总结:(中心内容)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