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教育研究方法基础》(七)
第七章教育统计与教育测验
一、简述总体、个体和变量的含义
一般地,统计研究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组成总体的基本单位称为个体。
变量是指研究对象的个体之间在性质和数量上可以变化并可以测量的条件、现象或者特征。
二、简述变量的类型。
根据取值情况,变量通常可以分为四类: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
定类变量也可以称为类别变量,是用数字表示个体在属性上的特征或者类别上的不同的变量。
实际上这是一种虚拟变量。
定序变量也称为等级变量,是用数字表示个体在某个有序状态中所处的未知的变量。
定序变量无零点,也无测量单位。
定距变量也称为间距变量,是取值具有“距离”特征的变量。
在测量上,定距变量具有测量单位,但不一定有绝对零点。
定比变量是一种既有测量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变量。
三、简述描述统计的定义。
描述统计指在数据整理的基础上用统计图和表呈现结果,或者计算变量的数字特征,以反映研究对象的规模、水平、比例、集中趋势或者离散程度等。
四、简述统计表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表是用表格的形式将数据进行分类和计算,具有简单明晰、条例清楚、便于比较等优点。
根据分类变量的个数,统计表可以分为单项表和多项表。
单项表是只根据一个变量进行分类的统计表。
多项表是根据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变量进行分类的统计表。
五、简述统计图的含义和分类。
统计图是根据统计数据,运用点、线、面以及色彩的描绘而制成的描述数据间的关系以及变化情况的图形。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和数据自身的特点,人们将统计图设计成了不同的形式,即条形图、饼图、次数直方图和次数多边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直条的长度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者百分比的一种统计图,主要用于性质相似的非连续性数据。
饼图:又叫圆形图,它用圆形中的扇形面积来表示事物的百分比的构成。
次数直方图:是一种特殊的条形图,用于表示在某个范围内连续取值的变量在各组中的次数分布。
次数多边图:在次数直方图中,取各长方形上边中点用折线连起来,并抹去原来的直方图,就成了次数多边图。
六、简述测验信度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测验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者稳定性程度,即测验的可靠性。
信度分为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和克伦巴哈系数。
重测信度:是同一组被试使用同一份试题(以及相同的评分标准),前后两次测验分数的相关系数。
复本信度:是用两份“等值”(内容、题型、题数、难度等都相同或非常接近)但具体题目又不同的试题,相继对同一组被试进行两次测试所得分数的相关系数。
分半信度:是一个测验中的题目按编号分成两半,分别计算出两个被试两部分的得分,然后计算这两个部分的相关系数。
七、简述效度的含义和分类。
测验效度是指测验实际能测出所要测的特质或者能力的程度,即测验的有效性。
效度分为内容效度和效标关联效度。
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代表了所要测量的内容的程度。
效标关联效度指一个测验与选定的效标的相关系数。
八、简述提高效度的方法。
提高测验的信度,精心编制测验,选择好的效标,样本容量要大
九、简述难度和区分度的含义。
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按平均得分计算难度。
区分度是指题目对被试的知识水平(或者能力)差异的区分能力。
第八章教育实验研究
一、简述教育实验的含义和特点。
教育实验指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教育对象,揭示教育活动中的因果关系,探索教育规律已改进教育实践。
特点:根本目的是判明因果关系;以假设为先导,围绕验证假设来操纵自变量;因果探求以人为的条件控制来保证实现。
二、简述教育实验中的变量的分类。
根据变量在实验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
自变量在实验中通常称为实验因素,是由实验者掌控的、假定为原因的变量。
因变量是由自变量变化而引起的与被试行为反应相关联的变量,是实验者感兴趣的指标。
无关变量,指自变量以外的对因变量会造成影响的非研究变量,它与实验目的无关,与自变量无关,但与因变量有关
三、简述教育实验的类型。
根据实验目的来分,可以分为探索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根据变量控制的严密程度,可以分为真实验、准实验和前实验。
前实验设计只操纵自变量,一般都不能有效地控制无关变量。
准实验设计用于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不能用真实验设计来控制无关变量、不能采用随机化方法分配被试的情况。
真实验设计是在随机化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和分配被试,从而基本控制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使实验结果能客观地反映实验处理的效果。
四、简述教育实验评价的含义和内容。
教育实验评价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实验过程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教育实验的效果和结论进行分析和认定,从而对教育实验做出因果判断和价值判断。
教育实验评价包括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实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实验过程评价指标体系和实验效果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