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课件——产品质量法

经济法课件——产品质量法

第十三章产品质量法
市场秩序管理法,是指规范经济组织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包括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垄断法、证券法、广告法、房地产管理法等。

这里主要介绍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

▲产品质量法
▲(一)产品和产品质量法
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
▲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建设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

军工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由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另行制定。

可见,我国产品质量法律中所指的“产品”不包括初级农产品、未经加工的天然形成的物品、建筑工程(房屋、桥梁、道路、公用设施等)以及军工产品。

▲产品质量法是调整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因产品质量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993年2月22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30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规定产品质量的法律。

▲(二)生产者和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对其生产的产品质量负责
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质量应当不危及人身和财产安全,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产品质量与说明、样品相符。

▲(2)遵守产品质量表示制度
即对产品质量要真实、准确和实事求是地表示。

▲(3)不生产国家明令淘汰的产品
▲(4)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生产者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的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
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2、销售者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
▲(1)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2)采取措施,保持销售产品的质量
▲(3)销售的产品标识应当符合法律的规定
▲(4)不得违反法律规定的禁止性规范
销售者不得销售失效、变质的产品,不得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不得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

由于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财产损害的,销售者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销售者售出的产品不具备产品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而事先未作说明,或者不符合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不符合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表明的质量状况的,应当负责修理、更换、退货,给购买产品的用户、消费者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

销售者违反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质量责任和义务,应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的形式主要有: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产品和违法所得;罚款;吊销营业执照。

▲3、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
从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尚未构成犯罪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法律责任
▲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

案例
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产品质量对消费者是何等的重要。

喝啤酒而伤了眼睛,这是想也想不到的事情,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就应当在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损害时,起到了一个保障,一个依靠。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法律的执行仍需要一个过程。

一个案例,也许可以让大家想到更多的一些关于社会、关于法制建设、关于其他的更多的东西。

朱总理对产品的质量问题十分关注,他指出,国家的监督,用户的选择,是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