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继续教育作业

继续教育作业

景洪春指教《匆匆》观后感在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网上的学习之后,我选取了第一题的作业——观《匆匆》教学片断并点评。

我认真听了之后,感受颇深。

这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所要表现的是作者追寻时间踪迹而引起情绪的飞快流动。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讲如何感受作者真挚细腻的情感是教学的一大难点。

但景老师却能将本堂课设计的恰到好处:一、抓关键词句,导入文本上课伊始,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并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引出文本。

之后让学生数一数文本中有几个“日子”,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抓住作者反复出现的词语和句子来揣摩作者的写作之意。

进而了解作者及索要表达的情感。

二、指导学法,学习文本散文所要表达的难点就只体会文本中所表露的情感,景老师将散文简析为:是用一个学者的名字中提取出姓“散”名“文”,而文中的字即是“自我”。

再让学生去学习文本,是学生学习的兴致高涨了。

三、朗读体会,感悟语言美“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优美,在阅读中积累。

”“读”是“感”的基本前提,无“感”就无“悟”。

景老师在设计中,将文本的一些片段以诗歌的形式展示出来,借助朗读、反复吟诵,感受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品味语言美。

教师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语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害怕到无奈再到不甘心的情绪。

观摩景老师的课,感到她对文本的分析很透彻,朗读指导到位,在学文的个个环节把积累和读中领悟、读中品味结合起来,有效地促进了语言的内化,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观景洪春老师《匆匆》教学有感有机会看了特级教师景洪春老师执教的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带给自己的事一种震撼,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好像时光飞逝,自己的时光也变得匆匆了。

虽然自己所从事的是特殊教育,面对的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可是他的教育教学还是让我陷入了深思,让我去思考在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去更好的运用课堂教学艺术,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的为残疾孩子们做好服务,让孩子们学的更加的轻松、牢固。

首先,景老师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平时在我们的身边,许多老师都是为了应付领导和听课老师,流于形式,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

但景老师的课,他们的探究和合作并不是简单的摆摆样子,而是建立在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之上,有的放矢,目的明确,落到了实处。

这种形式恰恰就像散文一样“形散而神不散”。

景老师把学生分为四人一组,从四人中选一人负责收集、整理所在小组最精彩的语句,并读出来让全班共享,让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和充分的发挥。

学生们在经过一番探究以后,回答的是那样的精彩,各种奇思妙想迸发而出,让学生的思绪得到飞扬,真正的开阔了视野,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以后我会在我的课堂上去尝试运用好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

其次,景老师恰当而又及时、准确的评价语值得赞赏和学习。

评价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应该要有一颗敏感的心。

景教师的课堂评价生动准确,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心和心情感的沟通,而且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所以,从今以后我要学习景老师,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赞赏,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最后,景老师的教学策略是那样的有效。

《匆匆》是篇经典作品,该怎样读出语言的味儿?主要要从语感、语调和神韵下手。

景洪春老师紧紧捕捉文中复踏的修辞特点组织学生解读文本,紧扣散文诗的特点组织学生朗读感悟、背诵,聚焦引用,关注表达景老师读出语言的味儿《匆匆》是经典作品,该怎样读出语言的味儿?按叶圣陶、夏丏尊二老《文心》中的观点,语言的味儿应该有三层意思,语感、语调和神韵。

先谈语感。

每个词语于意义之外还有情味,这需要从字面的推敲、声音的吟味中去细心领略,以磨炼自己对于词语敏锐的感觉力。

试读这个句子:“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试把“伶伶俐俐”换成“伶俐”,重读一遍,意思一点没有变,但直观感觉中却似乎少了点神韵。

琢磨其中的道理:“伶伶俐俐”用两个叠声词组成,就造成了一个跳跃感,用以表现时间流逝得非常快是很合适的,相比之下,“伶俐”就多了几分懒散劲儿。

再谈语调。

按照《文心》的分析,所谓语调主要是音节、词序、句式的选择问题。

在《匆匆》一文里,用得最多的是叠字。

试读这一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

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

”用“轻轻悄悄”似乎重复用词,但如果和前面的“斜斜”和后面的“茫茫然”连起来,造成有规律的调子,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

再读读这句:“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按常规句式的词序应该是“过去的日子被微风吹散了,如轻烟,被初阳蒸融了,如薄雾;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比喻句的前置,改变了观察视点,原先只是一种客观的叙述,现在一切都是作者的感受和发现:先感觉日子如“轻烟”,再感受到“被微风吹散了”,先感觉日子如“薄雾”,再感受到“被初阳蒸融了”,最后是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作者描述了一个过程,形成一种动态。

有时候把长句化为短句,以诗歌的形式呈现出来,长短句交错起来说,会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节奏,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文章一开始便以这样的语言形式吸引着读者。

朱自清先生追求的就是这种“谈话风”:语言“既能悦目,又可赏心,兼耳底、心底音乐而有之”。

最后谈神韵。

陶渊明先生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说的就是欣赏一篇散文,靠的就是反复吟诵。

不难发现,第1、4、5小节以问句居多,在第四小节中,为了强调自己的失去时间后的怅然若失,作者用了两组连续的设问进行渲染、烘托,且设问中也有排比,极尽铺陈。

接着又用了连续四个反问句,前三个反问句是对自己的虚度光阴的追问,最后一句“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语势急转,感情更炽烈,充满了表现力和感染力,激起了人们进一步的回味和思考。

语句的层次和铺陈在这里尽显章法,将文章推向高潮。

走进独特的“我”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作者怎样真挚细腻、形象逼真地表现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是《匆匆》一文的教学难点。

文中,朱自清通过对同一事物的反复吟咏、同一句式的反复回旋,形成了一种诗的韵律,并在诗的韵律中蕴含作者的感情。

这样的例子课文中俯拾皆是。

诗意的语言,留给学生的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诗意的享受。

那么,如何使学生内化这样的语言,提升这样的享受呢?我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朗读,在朗读中体味作者的表达形式,在朗读中品味作者的情感。

散文“贵在有‘我’”,对于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切忌标签化的概括,重在把握作者情思的独特和深刻。

在第一板块中,我先引导学生由课题找到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日子”,学生很快就发现,短短六百多字的文章,出现了十个“日子”,“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一句出现了两次。

课伊始,就聚焦到文章的灵魂,引起学生的关注,由全景到特写,学生体会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无情逝去,更是作者的言语表达形式,也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三分文章七分读”,我先紧扣“头涔涔而泪潸潸”,运用比较、揣摩等方法来领悟时间之无情,生命之短暂。

我又接着追问,“为什么作者不用‘24年’,却用‘八千多日子’呢”,并借助诗的形式带着学生朗读“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可以看到,学生的语速渐渐放慢,对“溜去”的理解也渐渐深入,作者的悲恐之情不断和学生产生着共鸣。

我也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这里的停顿是一种情绪,是把自己放进去的过程”。

确实,朗读不能飘于字面,应和体验结合起来,感之心,发之声,效果会更好。

复沓的运用,是散文诗维持其音乐特点通常运用的手段。

但仅仅告诉概念是不够的,怎么体会?还是朗读。

《匆匆》是散文诗,这种文体在小学阶段很少见,朗读指导过度,容易僵化,不加指导,学生又很难和作者对话。

我以诗的形式呈现,通过问题“换成诗歌的形式,长长短短的句子,给人一种节奏感,是吧”?据词会意,诵读悟情,既符合散文诗的特点,又创设了合宜的教学情境,也解决了学生朗读中的困难。

朱自清先生说:“书面语言的学习则应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背诵和感悟。

”我设计了两次当堂背诵,第一次背诵指导,将背诵方法和反复写法相结合,学生积累了语言。

第二次背诵指导,将仿写表达和学习选材相结合,学生运用了语言。

作品,是作者安放心灵的所在。

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带着学生品味“着我之色”。

刘锡庆先生指出:散文姓“散”(散行成体)名“文”(文学)宇“自我”(具有独特个性的真实作者)。

这个概括实在巧妙,因为从“姓”到“名”再到“字”,正是一个人的身份由外到内逐渐凸显的过程。

“文脉”是统领散文内容的,也是进行整体把握,领会作者情思的一个好途径。

最好的线索不是事物,而是人的感情变化。

在作者反复追问、反问、责问中,《匆匆》流露出由害怕到无奈,再到不甘心的情绪,隐含在作品里的是一种不甘虚掷光阴、力求向上的精神。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不忘引导学生反思,“这样的写作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也许,六年级学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但是,作者一步紧似一步展示自己心绪的过程,正体现了《匆匆》一文不落常套的艺术构思,经典作品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联系的如此紧密,难道不值得学生学习吗?一切皆“着我之色”,通过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活动,营造一个利于学生阅读体验的“场”,使他们读得透彻,读得亲切,走进那个“具有独特个性的‘我’”,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

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和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

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

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

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

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

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

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

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