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许渊冲的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 “等化”:基本上是采用直译的方法,原文为 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也用相同形象、具体 的语言;原文为抽象、一般性语言的,译文也 保持相同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包括换词、“反 译”等方法(译文和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 容上却倒相同),如 • “恨君不似江楼月” (《采桑子》) • 译成“我但愿你能像江上的明月”,把“恨” 说成“愿”,把“不似”说成“像”,译文和 原文在形式上相反,在内容上却倒相同。
再谈优势竞赛论
• 忠实并不等于保留原语表达方式,文学翻译更要保存 原作的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 方式,以便更好传达原作内容。译者要有敏锐的感觉 才能鉴赏,要有独到的表现力才能创造。独创并不是 生造新词,而是巧妙利用旧词。
• (《中国翻译》2001年第1期)
“美化之艺术 ,创优似竞赛 ”
赠别(杜牧)
• • • •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 • • • • • • • • Even the candle, feeling our sadness, Weeps, so we do, all night long. Tr. Witter Bynner, 1929 The candle has a heart, it pities our separation, For our sake it sheds tears until the sky is light. Tr. Hans Frankel, 1976 The candle grieves to see us part: It melts in tears with burnt-out heart. Tr. X. Y. Z.
• “美化”就是“创优”,“优”有高下之分,所以 创优就是竞赛,看哪种语文更能表达原作的内容。 总起来说,文学译论也可以说是“创优似竞赛”: 优是文学翻译的本体论,创是方法论,似是目的论, 竞赛是认识论,和前面提到的“美化之艺术”加起 来,一共是十个字: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
A Spring Morning This morn of spring in bed I’m lying, Not woke up till I hear birds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三之
• 知之、好之、乐之 :译者与读者的关系 • “三之 ”论来源于孔子在《论语 》中说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 所谓“知之”,就是知道原文说了什么;所谓“好之” 就是喜欢译文;所谓“乐之”就是感到乐趣。 • “意似”相当于“知之”;“意美”相当于“好之”; “神似”或“三美”才相当于“乐之”。要使人“乐 之”,必须先“自得其乐”,这是译诗的成败关键。
许渊冲 的
诗歌翻译理论及诗歌翻译批评
三美 三化 三之
• • • • • 《河南大学英语学报》1988年第1-3期 三似:形似、意似、神似; 三美:意美、音美、形美; 三化:深化、等化、浅化; 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 三似: “似”是译文的必需条件,最低要求,一般 说来,不似就不称其为翻译; • 形似:一般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相似; • 意似:是指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有时还在形式上) 相似; • 神似:却指译文和原文在字面上或形式上不一样,但 在内容上或精神上却非常相似。 • “形似”是“三似”的最低层次,如果原文的内容和 形式(即字面,下同)一致,那“形似”就等于“意 似”;如果原文的内容和形似有矛盾,那“形似”就 成了“貌合神离”。“意似”是“三似”的中间层次, 一般说来,要在原文和译文内容和形式上都一致的条 件下才能做到。如果内容和形式有矛盾,那就要得 “意”忘“形”,得其精而忘其粗,那就成了“神 似”,也就是“三似”的最高层次。
新世纪的新译论
—优势竞赛论 • 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 赛,看哪种文字能更好地表达原作的内容。文学 翻译的低标准是求似或求真,高标准是求美。译 者应尽可能发挥译语优势,也就是说,尽量利用 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以便使读者知之、好之、 乐之。创造性的翻译应该等于原作者用译语的创 作。 • (《中国翻译》2000年第3期)
• 意美、音美、形美(三美论)是文学(尤其是诗词) 翻译的本体论;优势、均势、劣势(三势论)是两 种语言关系的认识论;深化、等化、浅化(三化论) 是文学翻译的方法论;知之、好之、乐之(三之论) 是文学翻译的目的论。总起说来,艺术论是文学翻 译的认识论;简单说来,文学翻译就是“美化之艺 术”,三美、三化、三之的艺术。
再创作与翻译风格
• 文学翻译要使读者愉快,得到美的享受,犹 如原作者在用译语写作,这就是再创作。翻 译风格有“形似”与“神似”之分,在“形 似”的译文和原文的内容有矛盾时,翻译只 能“神似”,也就是再创作。…… 再创作要发 挥译语优势,和原文竞赛,才能建立新的世 界文化。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 • • • • • • • But would we wish the Farthest verge to see, There still is left to mount One Story more. Tr. W. J. B. Fletcher, 1918 Wish you an endless view to cheer your eyes, Then on more story mount and higher rise. Tr. Tsai Tingkan.1930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Tr. X. Y.Z, 1985 “千里” 和“层楼”
• 文学翻译家要像画家一样使人如历其境,像音乐家 一样使人如闻其声,像演员一样使观众如见其人, 因此,文学翻译作品应该是原作者用译语的创作。
三化
“深化”:原文为抽象、一般性的语言,译文则 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译,包括加词、分译等。 如“人间桂花落”中,有人加“看”,有人加 “听”,有人加“让”;“分译”林语堂把辛 弃疾《采桑子》中的“愁滋味”,分开译成 “bitter and sour”。 • Idly I watch the cassia petals fall; (Yang Xianyi) • I hear osmanthus blooms fall unenjoyed;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Weng Xianliang)
• 三美:“美”是译诗的充分条件,最高要求,一般 说来,越能传达原诗“三美”的译文越好。
• “信、达、雅”三字经可以理解为“信、达、优”。 优就是发挥译语优势,就是用译语最好的表达方式, 用富有意美、音美、形美的词语,换句话说,“优” 就是“美”。
• 三美论: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 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 是形美。
采桑子
• • • • • • • • • • • •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I'm grieved to find you unlike the moon at its b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North, south, east, west, it would accompany me without any rest. I am grieved to find you like the moon which would fain now wax, now wane. You wax and wane. When will you come around like the full moon again?
• “浅化”:原文为形象、具体的语言,译文则 用抽象、一般性的语言对译,包括减词、 “合译”等。如翁显良把“夜静青山空”中 的“静”字和“青”字都省略了;“合译” 如同句中的“静”和“空”融化为一,译成 “融化在一片空寂之中”。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又如“黄粱梦”不必说明小米没煮熟,一场好梦就 惊醒了,只译成“a golden dream”就可以算是浅化。
• 这十个字是许渊冲教授的文学理论翻译观。 • 《文学与翻译》前言 2003年12月
• 文学翻译是艺术的最高形式。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 两种文化的统一,而统一应该是提高。
• 词汇是语言文化的基因,两种语文的词汇有时相等, 有时不等;相等时,两种语文处于均势,那自然好; 如果一优一劣,那就要争取优势,…… 译文应该改变 译语的劣势,争取均势,最好能发挥译语的优势。争 取均势可以用等化的方法;改变劣势,可以用浅化的 方法;发挥优势,可以用深化的方法。浅化可以使人 知之,等化可以使人好之,深化可以使人乐之。
人闲桂花落,夜静青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Free and at peace. Let the sweet osmanthus shed its bloom. • Night falls and the very mountains dissolve into the void. • When the moon rises and the birds are roused, • their desultory chirping only accents the deep hush of the dales. (W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