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_朱泰峰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_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_朱泰峰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3-2363( 2015) 01-0160-06
0 引言
农村居民点从原始社会提供遮风避雨、躲避猛兽的 原始巢穴,到兼顾生产生活、房屋加院落的“周村时社”, 再到充满现 代 气 息 的 社 会 主 义 新 村[1],其 产 生、发 展 甚 至消亡的历程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呈现出诸多 阶段性特 点。目 前,中 国 农 村 居 民 点 凸 显 出 用 地 规 模 大、布局零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在中国广泛开 展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无疑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保 障国家粮食 安 全、重 构 农 村 土 地 空 间 秩 序 的 有 效 途 径。 遵循功能需求决定形态结构这一规律的农村居民点集 约利用评价是土地整理工程科学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 对于明确整治方向和保障整治效果都具有现实意义。
平。区位因素以及规划战略定位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的最重要因素,投入强度大的乡镇中企业用地、基
础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偏高; 邻近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使用强度大,使用强度最大的乡镇为研究区土地利用战
略规划的次中心; 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所带来的收入差距更明显。在布局效应方面农村居民点用地多样性指标差异
的聚集程度越高,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
2. 3 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的农村居民点用
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表 1) 。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
的综合容积率( X11 ) 指标,根据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建 筑特点,以平房用地面积除以居住用地总面积求得[13]。
景观多样性( X17 ) 指标采用香农多样性指数 ( SH-
在空间分布上,邻近新城和各镇中心区的农村居民点在投入强度、使用强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均表现出较高的集约
性,而布局效应不具有类似分布规律。城乡一体化并非城乡一样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实现集约利用具有多种途径。
关 键 词: 农村居民点; 集约利用; 层次分析; 熵值法; 门头沟区; 北京市
中图分类号: F301. 24
例、基础公共 服 务 设 施 用 地 面 积 比 例、空 闲 用 地 面 积 比
例、企业用 地 面 积 比 例 等 作 为 间 接 表 征 类 型 指 标。其
中,企业用地、基 础 公 共 服 务 设 施 用 地 的 土 地 投 入 强 度
要明显优于以保障农村人口生活居住需求为主的居住
用地类型; 空闲用地在生产要素上的投入几乎为 0,空闲 用地面积比例越大,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越低[9]。
1 研究区概况
门头沟区位于北京市西部,辖区总面积 1 449 km2 , 下辖 9 个镇、4 个街道办事处、177 个行政村。2009 年, 全区农村居民点用地 1 167. 24 hm2 ( 数据来源于全国第 二次土地调查) ,常住人口 28 万人,户籍人口 24. 47 万 人,农业人口 6 万人。全区地区生产总值( GDP) 为 74. 8 亿元,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1. 7∶ 50. 1∶ 48. 2,农民人均纯收 入 11 475 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 16. 9 亿元。地貌类型 以山地为主,海拔 500 m 以上的起伏山地占辖区总面积 的 78. 26% ,区内包含部分永定河出太行山的山前平原 区,仅占辖区总面积的 1. 33% ,是区政府所在地。为体 现集约利用评价的区域差异性,依据自然资源条件以及 区位可达性 等 内 部 驱 动 因 素[6],不 打 破 行 政 村 界 线,将 研究区划分为两类综合集评价类型区。其中,由于平
摘要: 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内涵,从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选取 18
个单项指标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存在区域差异性的前提
下,采用层次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和多因素综合法分析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
DI) ,计算公式[14]如下:
∑ I = -
m i=
1
(
Pi
×
lnPi )
。
式中: I 为香农多样性指数,I ≥0; Pi 为类型 i 在整个景观
中所占的比例。
农村居民点斑块聚集性( X18 ) 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斑 块的聚集程度( A) 表示 ,计算方法为: 求取各村的农村
居民点用地斑块的包络矩形,将包络矩形按面积归一化
intensification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2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2. 1 内涵界定 集约用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
特指对农地的集约经营。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学者开 始对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问题进行探索并达成基本共 识。但是,对集约用地的效益评价应侧重于经济效益还 是兼备经 济、社 会、环 境 的 综 合 效 益 的 问 题 仍 存 在 分 歧[6]。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权属、管理等方面异于城市土 地,但对其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依然可借鉴城市土地集 约利用内涵,并且应体现其所具有的综合承载能力。因 此,农村居民点用 地 集 约 利 用 是 指 在 可 持 续 发 展 前 提 下,遵循农村 居 民 点 客 观 演 化 规 律,以 土 地 利 用 总 体 规 划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导向,以优化用地内部结构和改变 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为目标,通过增加土地投入提高土 地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土地优化配置方式[6 -9]。据此内 涵,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投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 效 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选取指标,综合表征农村居民点 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2. 2 评价测算指标 2. 2. 1 农村居民点用地投入强度指标。农村居民点用 地投入强度表 现 为 单 位 面 积 土 地 上 资 本、劳 动、管 理 等 生产要素投入的强度,是评价其集约利用水平的重要参 考。表征投入强度的指标可归为直接和间接 2 种类型。 直接表征类型指标反映农村投资强度,选取近 5 年单位 农村居民点用地投资平均额进行衡量; 间接表征类型指 标反映土地、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投入强度,由于难以 直接量化,其 选 取 需 要 依 据 比 较 利 益 原 则,从 农 村 居 民 点用地综合承载功能[10 - 11]出发,考虑其内部居住用地、 企业用地、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以及空闲地的单位面 积生产要 素 的 投 入 差 距。据 此,选 取 居 住 用 地 面 积 比
收入等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经济效益结构方面
的特点。
2. 2. 4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效应指标。实践表明,如
果农村建设用 地 布 局 不 合 理,缺 乏 稳 定 性,即 使 投 入 强
度再大,使用 强 度 再 高,也 不 能 达 到 最 佳 利 用 效 果。 农
村居民点布局效应指标反映农村居民点用地在总体规
最显著,近市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没有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在综合集约利用方面,门头沟区 137 个农村居民点中非
集约、低度集约、中度集约和高度集约的农村居民点的比例分别为 18. 25% ,27. 01% ,28. 47% ,26. 28% ,集约利用评
价平均分值分别为 45. 09,51. 70,58. 07,65. 03。区位和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关键因素,
第 34 卷 第 1 期 2015 年 2 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4 No. 1 Feb. 2015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朱泰峰1,3 ,张凤荣2,3 ,李 灿3,4 ,汪 露5
( 1. 江西农业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学院,南昌 330045; 2. 中国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 100193; 3. 国土资源部 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 4. 华南农业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州 510064; 5. 中国水利学会,北京 100053)
划设计以及规划落实方面的优劣,体现了农村居民点用 地在工程技术和布局管理方面的差异[8 -9],布局效应类
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将扩充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
内涵。采用平均斑块面积、景观多样性和斑块聚集度等
指标表征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效应,可直观地认为平均
斑块面积越大,内 部 用 地 结 构 多 样 性 越 高,用 地 斑 块 间
研究多没有考虑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所存在 的区域差异性,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 内涵,对后续整治方法不具有创新指导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都市郊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 评价体系及 方 法,选 择 北 京 市 门 头 沟 区 为 研 究 案 例 区, 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投 入强度、使用强度、经济效益以及布局效应 4 个方面的 集约利用水平,诊断现阶段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存在的集 约利用问题,为 明 确 农 村 居 民 点 用 地 未 来 整 治 方 向、提 高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提供建议。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已由定性分 析转向定量评价,侧重于选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并 构建评价体系,评 价 方 法 包 括 综 合 评 价 法、灰 色 关 联 分 析法、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2 -5]。已有
收稿日期: 2013 - 04 - 23; 修回日期: 2014 - 11 - 21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41271111; 41140013) 作者简介: 朱泰峰( 1986 - ) ,男,江西宜春市人,博士研究生,主
要从事土地 利 用 与 覆 被 变 化、可 持 续 利 用 与 规 划 研 究,( E-mail) zhutaifeng@ 126. com。
通信作者: 张凤荣( 1957 - ) ,男,河北沧县人,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土地评价、规划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E-mail) frzhang@ cau. edu. cn。
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