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郊区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土地资源的自然供给却是有限的,需要我们转变原有观念,使土地资源利用从传统的利用方式向高效科学的方式转变;从粗放型向集约利用转变。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问题利用潜力要确保到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然要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发展和建设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我国的人口还将继续增加,这样土地供需矛盾将日益尖锐。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把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

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问题在于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必须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坚守18 亿亩耕地红线。

这就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用地观,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一、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理论依据节约、集约用地,笼统地说,就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土地,以最小的土地成本,满足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的需要。

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最关键的就是要对土地资源进行集约经营。

土地集约经营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生产资料等要素,同一块土地面积上聚集的相关要素越多意味着
该土地利用的集约度越高。

根据生产理论,一定的产出对应着相关
生产要素的投入。

生产过程将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本等可变要素合乎比例地投入到固定要素土地中去,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收益。

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将可变要素连续投入到土地,土地边际报酬会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边际报酬递减。

二、现行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的缺陷土地利用机制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从而也制约着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挥。

土地制度改革以来,我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高效利用还有差距。

截至2004年底,全国城镇共有闲置土地26.37万hm2相当于现有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

2004年度国家首次运用高分辨率卫星,对全国160 个国家级开发区(园区)的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开发区(园区)内平均还有1/3 的土地尚未被充分开发利用。

尽管2003-2004 年,国家七部委曾经开展大规模的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并把开发园区作为重点整顿对象,但根据实际的动态监测结果土地利用程度并没有很大提高,表明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任务仍然艰巨。

究其原因,主要是现有城市土地利用配置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政府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配置机制导致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导致的土地配置在数量、方向上的失控及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政府干预市场行为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造成对土地市场的过度干涉及不
公平竞争或者政府功能
在土地市场中的缺失;由于公众参与机制的缺乏,导致对土地资
源利用监督乏力和对市场运行机制的反馈缺失与滞后。

因此,必须解决目前城市土地配置机制下利用效率不高,改变现有城市土地利用机制,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三、我国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一)完善政府在土地利用机制中的宏观调控作用继续实施紧缩的土地供应政策。

人多地少、人口规模巨大的国情,以及城市土地供给的稀缺性与需求的增长性,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紧缩的土地供应政策。

虽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需求的不确定性经常会出现突破供给或调整供给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紧缩供应的失效。

城市扩展占地实际是在紧缩供应的前提下供应与需求不断妥协的过程。

在紧缩供应的宏观政策下,推进城市“理性增长”,是适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土地供应时,必须综合考虑城市自身特点、发展目标、市场发展等各方面因素,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将城市中各类存量土地与增量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供应。

同时,在制定计划时,又要根据市场信息实时调整土地供应的总量、结构、供应方式以及供应时间,并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土地储备来更好地配置土地。

此外,要完善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标准,加强建设用地指标管理。

按照建立集约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城市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制定适合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标准,建立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并加强对利用状况的动态监测,提高对建设用地标准的
约束。

(二)要充分利用闲置土地,提高现有土地利用效率节约集约
用地,眼睛不能一味地向外,一搞建设就想到新占土地,而是要认真组织开展建设用地普查评价,对现有建设用地的开发利用和投入产出情况做出评估,把空闲、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土地作为今后土地开发利用的重点,努力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首先要全面清查,摸清底数,让闲置土地无处藏身。

然后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快处置方面,主要对城市内影响较大,闲置时间较长的闲置土地进行疏理,在分析找准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每一块地的处置方案,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整个闲置土地的处置工作。

在对原有闲置土地进行处置的同时,要加大用地管理力度,加强批后监管措施,严防出现新的闲置土地。

通过进一步规范用地审批,严把建设用地预审关、报批关、批后跟踪管理关,及时掌握土地供应和开发利用状况,定期进行评价分析,加强对建设用地的监管和对项目单位建设进度的跟踪监督,使新开工项目基本不再出现闲置现象。

(三)完善公众参与土地利用的监督机制当前,社会性调节在国家调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因此,土地宏观调控的实施必须有广大公众的参与,并接受公众的监督。

目前,我国在公众参与机制方面的建设急需加强。

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地方政府所做的决策,特别是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和居民利益紧密相关的决策,都要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然后由地方议会表决通过后才能实施。

这样的决策程序虽然历时较长,但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决策的正确性。

因此,
通过公众参与机制反馈群众对土地利用的意见,使政府决策与群
众意见相一致,监督土地市场行为,形成政府宏观调控体系、土地市场运作机制、公众参与机制相互协调、互相作用的配置模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