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满分30分。
37、以某一专项为例阐述培养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评价方式。
学习目标定向是指通过学习新的技能、控制新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能力。
在武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平时多次考试(过程评价)和最终期末考试(结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评。
例如,一套16个动作的武术套路动作,教师安排6次课进行教授和考试。
第一次课:教授完前4个动作,当课堂可以留出5分钟的时间进行测试,可以不打分,但要对学生的基本完成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次课:教师教授完第5-8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8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一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三次课:教师教授完第9-12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12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二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四次课:教师教授完第12-16个动作后,可以对学生进行前16个动作的测验,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三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五次课:教师在安排了整套动作的复习后,留出大约25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整套动作的考试,并根据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以及相比第四次课完成结果的进步度综合进行打分。
第六次课:教师组织学生复习整套武术动作,之后对学生进行结果评价。
最后的成绩可以将第二次课到第六次课的成绩进行平均或按比例计算分数,最终得出的成绩即为该学生武术课的成绩。
教师在每次测试后或者每次学习完一项技术后,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提问,如“我掌握了么?”“我和上节课比较提高了么?”引导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纵向比较,而不是和别人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定向的形成。
139.151、试述教师在运动技能训练过程中进行心理训练的注意事项。
心理技能训练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人的心理施加影响,对大脑所进行的专门化训练,以达到强化心理机能、培养特殊心理能力的目的。
注意事项:(1)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心理技能训练和身体素质、技术、战术训练之间的关系,应该把心理技能训练同专项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
(2)预防为主,调控在先: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要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
(3)长期坚持,系统训练:进行心理技能训练要有计划的进行并且长期坚持。
(4)专家参与指导:心理技能训练一开始就应在专业运动心理学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进行。
(5)积极主动,自觉配合: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首先取决于运动员或其他受训者的自觉积极性。
(6)用量化指标评定训练效果:用量化指标评定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可使运动员或其他受训者得到及时和明确的反馈,这是维持和提高心理技能训练动机的关键。
152、谈谈对运动中行为干预方法的认识。
应激是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其所认为的自我能力间出现不平衡时产生的一种身心反应。
Robasa指出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Crew等人指出,经常从事身体活动的人与习惯坐着的人相比,生理上的应激反应要少一些,即使有应急反应也能较快的恢复过来。
应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例如,适度的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的应激源,它可以使个体变得更强壮、适应性更强;相反,过度的体育锻炼,则可能使个体身体部位疼痛或损伤,因而使个体变得苦恼。
当个体出现消极的应激反应时,可以通过行为干预来降低应激水平。
有关行为干预的理论,在各个领域已有了广泛的应用,如健康信念模式、社会认知理论、合理行为理论、行为转变理论模式、计划行为理论等等。
在体育运动中,可以采用很多方法实行行为干预,例如渐进放松训练、系统脱敏训练、生物反馈训练、模拟训练等以降低运动员的应激反应。
173、谈谈对运动中认知干预方法的认识。
认知干预训练是在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心理学、教育学、工业心理学等领域。
作为一种对学生或运动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手段,自认知干预法被引入体育运动心理学领域后,得到了广泛好评,取得很好的效果。
认知干预方法的特点是:强调人的认知因素与人的行为和情绪密切相关,对认知因素的干预和调节可以导致行为和情绪的改变。
体育运动中常用的认知干预方法有:表象训练、认知训练、暗示训练等。
表象训练是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自己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对技术动作或运动情景进行回顾、重复和丰富发展,从而唤起运动感觉,强化肌肉本体感觉,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和过程。
认知训练强调以改变人的认知进而可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
暗示训练是指利用语言、手势、表情以及其他刺激物,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训练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人的情绪和行为产生于人的思想,思想又来源于当事人对一类事物总的看法和评价(即信念),而信念却是生根于当事者惯用的某类思维方法。
换而言之,合理的思维使人产生合理的想法和信念,不合理的思维催生不合理的想法和信念;而合理的信念会引发当事人良好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不合理的信念则直接导致当事人出现不良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因此,控制人的认知就可以控制人的情绪和行为。
214、试述教师进行多项运动技能学习与训练的注意事项。
(1)在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中,组块练习可以快速提高练习绩效。
(2)一旦组块练习绩效接近最大时,就应转入随机练习。
(3)如果技能的任务本身是随机的,早期阶段的练习不要使用组块练习。
(4)即使在组块条件下学习运动技能(如步枪射击),也应尽量使用随机练习,它仍比组块练习效果略好。
(5)在体育课或训练中,应同时进行多个任务的练习,经常采用轮换练习以避免组块练习。
(6)对学习者解释,随机练习可能会导致即刻的练习绩效降低,但实际上可以促进学习和保持绩效。
(7)机械地重复一般对学习无效,练习中应当避免。
276、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心理表现比较复杂,如何根据这一现象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的差异心理分为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和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其中个体倾向性的差异包括体育动机、兴趣、态度
的差异,个性心理特征的差异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的差异。
根据气质类型的差异,可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指心理活动的不同的心理过程的速度、强度和倾向性的动力特征的表现。
a、多血质的学生活泼好动,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反应灵敏,易适应新环境,但注意力不稳定、易被转移。
如果对他们缺乏适当、及时的教育,就可能导致其学习肤浅。
这类学生不愿学习单调的动作,对难度大的动作有浓厚的兴趣,喜欢自己尝试新动作。
教学策略:对多血质学生应保护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提出更高要求
b、粘液质的学生情绪较稳定,不易外露,耐受力强,体育学习较踏实,但灵活性不高,学习有惰性、缺乏主动性;注意力较集中,不易转移;学习难度较大的动作时常常表现出畏难情绪,有时逃避练习。
然而,对所学的动作一旦产生了兴趣,则能积极、主动、较久地进行学习,但掌握动作速度较慢。
教学策略:对粘液质学生应树立学习信心,给予足够思考时间,练习灵活性高的动作
c、胆汁质的学生性格热情开朗、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以自制,内心外显,直率、易怒、急躁、果断。
此类学生喜欢节奏快、刺激强的体育活动,情绪高涨,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参与性强,掌握技术动作快。
对动作节奏慢而细腻的项目表现出缺乏学习的热情,动作比较生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耐心,易急躁,掌握技术动作也慢。
教学策略:对胆汁质学生应控制兴奋点,培养自制力,提高动作规范,加强安全教育
d、抑郁质的学生情绪敏感、情感丰富、稳定细心、观察力敏锐,但有胆小怕事、不爱交际、孤僻、怯懦、多疑的倾向,且学习动作反应迟钝、灵活性差、学习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不会主动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经常出现“站课”、“混课”等不良现象,如缺乏特别的关心和帮助,他们可能会失去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策略:对粘液质学生应培养勇敢精神,耐心指导,放慢练习速度,树立学习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