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石与中国文化

玉石与中国文化

玉石与中国文化
[摘要]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她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

玉与中国古代生活息息相关, 它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它的用途广泛, 从中我们可以窥视玉文化的灿烂辉煌。

[关键词]玉石中国文化
[正文]
“玉是远古人们在利用选择石料制造工具的长达数万年的过程中,经筛选确认的具有社会性及珍宝性的一种特殊矿石”。

《说文解字》释玉为“石之美者,玉也”《辞海》则将玉简化地定义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这几种说法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所说的玉,它不仅包括和阗玉、翡翠,而且包括岫岩玉、南阳玉、水晶、玛瑙、琥珀、珊瑚、绿松石、青金石等其它传统玉石。

因此,中国玉的定义,不能单纯地依赖现代矿物学的标准,而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尊重传统的习惯,把广义的玉作为我们研究玉器、玉文化的对象。

关于玉器的概念,我们认为,广义上的玉器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材料上符合“美石”的要求;二是在形制上具备典型玉制器的基本样式;三是制成的玉器必须是由制玉的特殊制作方法如碾磨、钻孔等技术完成的,而不是一般的制石工艺所能完成的。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解释“玉”的:玉,石之美,有五德;泽润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之中,义之方也;其声舒畅,尃以远文,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

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

凡玉之屬皆从玉。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玉集中了人类所具备的高尚品质——仁、义、智、勇、洁。

因此对于玉,我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慕之情。

那么古人为什么将玉描写得那么好呢?我们知道,玉是一种细密、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石中的极品,有着不言而喻的质感和美感,因而十分符合古人的审美情趣与伦理道德,从而被视为珍宝,进而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具有巨大的作用。

上古时,我们的祖先由于生产力低下,对自然科学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认为一切是由神主宰的,人们拜祭神灵,求助于神灵来征服自然。

玉,石之美!,因此被看做最珍贵最高尚的器物并以之作为祭神礼器。

中华玉文化是伴随着玉器生产而产生的,正是中国玉器在上万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玉文化体系,玉器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或武器。

据文献记载,处于中原的仰韶文化、处于黄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和长江流域的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均出土过玉制的凿、矛、斧、锛、铲、纺轮等生产工具,有的带有使用痕迹,说明它曾用于生产或战争。

祭器。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制祭器占据了极
为重要的地位。

原始先民认为,玉器具有通神的功能。

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她文明的显著特点。

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

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

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

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

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

在这个漫长的筛选过程中,“昆山之玉”也就是“和田玉”成为公认的“宝玉”、“真玉”。

“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的祭祀制度为封建社会历代帝王所承袭。

装饰品。

随身装饰玉器的风俗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目前已知最早用玉器作装饰品的是距今8200年的兴隆洼文化。

殷商时代,佩饰玉也较常见,殷墟妇好墓中就有大量的发饰、头饰、颈饰和腰饰。

战国时代,出现了由许多玉器组成的“组佩”。

秦汉时代,佩玉更成为普遍风尚。

汉代以后,特别是明清两代,装饰玉的种类和形式日趋丰繁,制作也更精致。

权力、等级、财富的标志。

以玉器显示权力、等级的现象在辽河流域的新乐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两处原始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中已见端倪。

玉器不仅是权力、等级的标志,而且是财富的一种炫示。

殓葬。

用玉殓葬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到了秦汉皇权独尊的时代,在孝道和厚葬风气的影响下,有数千年历史的葬玉日趋完善。

吉祥物。

我国古代很早就视玉为祥瑞之物,明代以后,各种吉祥图案的玉佩玉饰尤其普遍,反映了人们祈求吉祥的共同愿望。

德行操守的象征。

自春秋末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其国家权力而崇尚玉器,并从社会理念上提倡“君子比德于玉”,玉器作为德行操守的象征,日益受到重视。

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由于玉的直观美一直受到人们的钟爱,所以“玉”也就成为了一切美的事物象征,以“玉”为美的修饰词在古代文献中比比皆是。

中国是爱玉之国、崇玉之邦,玉石来源约有一百余处,中国历史上在用玉制度方面早已体现出真玉、非真玉的界定。

中国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最早出土的玉器是距今1.2万年的辽宁海城县小孤山仙人洞古人类洞穴遗址出土的三件绿色蛇纹石制作的砍斫器。

玉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贯穿于中国文化史的始终,与中华民族7000年的文明史同步。

中国的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世界上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其
成就和辉煌不亚于伟大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

帝王是中国古代最高阶级,和田玉在成为真玉的同时,也就成为帝王用玉。

此后,经过无数的岁月,和阗玉方才走入民间。

和田玉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的“国石”。

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

和阗玉与中国文明的发生、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谓渊源深远。

我国考古学者最新研究考证并提出了中国在石器和青铜器、铁器时代之间存在着一个玉器时代是中国文明的起源时代。

早在新石器时代,昆仑山下的先民们就发现了和田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运送和交流,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和田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是后来的“丝绸之路”的前身。

和田玉在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和田玉历来是中国各民族友谊的象征物,和田玉作为历史的鉴证,雄辩地证明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从殷商开始,以和田玉为主体的玉器工艺美术新时代登上了华夏民族的玉坛,才出现了称誉世界的“东方艺术”,才形成了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玉器史,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艺术史上的辉煌成就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贵遗产。

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

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

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

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

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

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无可替代的。

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远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的具象审美观的。

西方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种无上的美,中国人则认为衣不蔽体是野蛮人的象征,反之,中国人则认为蔽体的衣裳服饰才是美的本源,“文”的本意便是纹饰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炽热地追求着仅因稀少而价值连城的钻石,中国人却从未抛弃对玉石的钟爱。

玉不是稀有的矿物,也不会用克拉等单位来进行估价。

钻石在镶嵌之前是不能佩戴的,玉石则不然,玉便是玉,无论成色是否上佳,她一直都是纯粹的自己。

我们可以把
她做成配饰,发簪,戒指,让她居留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真如她会生长一般。

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她又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

温吞,谦逊,沉默,持重却不乏风雅。

她伴随着华夏文明一路至今,满身都是时间的沁色,让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或多或少地流淌着她的清越之声。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1990.
[2]王宁,等.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89.
[4]曹先擢.汉字文化漫笔[M].语文出版社,199。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