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说课材料

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说课材料

《荆轲刺秦王》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2、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3、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4、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2、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2、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1、讲解法2、自主合作法3、诵读感知法【课时安排】4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在2003年对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

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战争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个人的力量。

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国皇帝秦始皇。

骆宾王的《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剑拔弩张的扣人心悬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寻找所有的答案吧!二、《战国策》简介《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

《战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背景简介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

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

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

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2)吴国要离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

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

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

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

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

(3)魏国聂政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

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

(4)燕国荆轲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

他的故事家喻户晓。

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四、扫清阅读障碍1、读准字音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jù)亢(kàng)夏无且(jū)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1、指名学生复述荆轲受命于太子丹,带着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的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送行。

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最终被杀的故事。

2、快速梳理情节第一部分——开端(从“秦将王翦破赵”到“愿足下更虑之”):行刺的缘起义士请缨第二部分——发展(从“荆轲知太子不忍”到“终已不顾”):行刺的准备求取信物易水诀别第三部分——高潮(从“既至秦”到“必得契约以报太子”):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最后一段):荆轲被斩壮士殒命六、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指定学生朗读一、二段。

2、重点字词解释(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喜欢、高兴。

(2)词类活用进兵北略地“北”,方位名词活用作状语,向北。

(3)特殊句式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之后”后省略介词“以”。

(4)古今异义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3、指定学生翻译一、二段。

4、内容分析(1)第一段虽短,但动词极具表现力,试找出它们并分析其作用。

“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写出秦军所向披靡,燕国危如累卵的形势,使故事一开始就笼罩着紧张的气氛,为后边故事的展开定下了悲剧的基调。

(2)在太子丹与荆轲的商议中,两人的言辞分别表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太子“恐惧”,心急如焚,“虽欲长侍足下。

岂可得哉”一语,婉转含蓄,微带责难,使他与荆轲之间的矛盾也初露端倪。

荆轲在此危难之际,毅然回答,“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体现他“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然而“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他提出要取信秦王,则非献“樊将军首”和“燕督亢地图”不可。

主人公一亮相,就表现出他勇而多谋、城府很深的性格特点。

但由于太子丹“不忍”,与荆轲意见分歧,事情起了波折。

小结:第一、二段是故事的开端部分,交代了行刺的缘起。

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二、学习第3——9段1、重点文言知识。

(1)通假字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词类活用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作动词,走上前。

函封之“函”名词活用作状语,用匣子。

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远方。

太子迟之“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迟。

发尽上指冠“上”名词活用作状语,向上。

(3)古今异议樊将军仰天叹息流涕曰“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有心意,此处引申为愿意同意;今义:有“故意”之意。

其人居远未来“未来”,古义:没有来;今义:将来。

终已不顾“不顾”,古义:没有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支肩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4)特殊句式①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②省略句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欲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③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④倒装句常痛于骨髓(介宾短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2、内容分析(1)这一部分是行刺的准备,它包括了哪些内容?哪些详写,哪些是一笔带过?包括:求取信物,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怒斥太子,易水送别五个场面,其中“准备匕首”“配备副手”是行刺的必备条件,属于次要情节,只一笔带过。

其他三个情节则是详写。

1)求取信物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A、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荆轲三问樊於期,首先从秦王的刻毒残忍说起,动之以情,进行初步试探;进而从“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方面晓之以义,引而不发,进一步观察反映;在樊将军急于知晓的情况下,他才和盘托出行刺打算,征询意愿。

荆轲胆大心细,自知知人,对樊将军有着深刻的了解。

荆轲舍身取义的精神,更使樊将军激动得“偏袒扼腕而进”。

樊将军自刎献身,既表现了他的义勇刚烈,也表现了对荆轲的理解与信任。

B、在这段对话和描写中,分别展示出了两个人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展示了两个异中有同的人物的精神风貌:两人都是燕赵慷慨之士,一个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老于心计,侠士风度跃然纸上;一个义勇刚烈,热肚直肠,武将形象栩栩如生。

2)怒斥太子一段,写出了荆轲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怒叱太子”表现了荆轲性格的另一个侧面。

古来侠士,一诺千金.而太子疑其“有改悔”,开口“先遣秦舞阳”,这种不信任之举无异于是对荆轲人格的侮辱。

“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一反平日之谦和,“怒斥太子”,正是他刚烈性格的表现。

太子”迟之”,“疑之”,“复请之”.一方面表明他在大兵压境之时的惊恐、焦急,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3)太子及宾客为什么“皆白衣冠以送之”?提示:表示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4)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提示: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渲染悲壮的气氛。

5)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①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②突出重点。

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③顾及全面。

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上皆垂泪涕泣”“土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④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1 抓住特点白衣冠2 突出重点荆轲3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4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