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内容分析
《荆轲刺秦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记叙散文。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

(二)教学目标及其确定依据
高中新课标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根据以上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涕、币、穷困、偏袒、郎中、提等词的古今词义的区别;
2、通过诵读质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等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3、了解多角度评价荆轲其人及荆轲刺秦之事。

(三)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小学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在高中阶段,需要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积累量,进一步提高他们阅读的速度和深度。

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1、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尤其要注意以上所列的几个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区别。

2、教学难点:多角度地评价荆轲其人其事。

二、说教法
1、诵读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和积累。

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
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情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2、质疑法。

诵读过程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这时就适宜质疑,师生共同合作解决问题。

3、讨论法。

对人物的评价,不同的人会因为立场、经历的不同而有不同观点。

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观点也宜以学生的自主思考讨论为主,不宜贴标签,下结论。

三、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教师指导学生参照注释,通过圈点、勾画、思考等,理解课文大意。

2、合作探究法。

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对同一个问题展开合作讨论,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一课时进行教学
(一)导入
春秋之时,以勇力著称的曹沫执匕首动齐桓公,桓公许归侵地,曹沫三战所失之地尽复予鲁。

在战争中失去的东西,凭一八匕首居然复得。

但历史很多时候是不能重演的,当时间来到战国,当秦国的军队直副燕的时候,荆轲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但却没有成功,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战国策》中对这一故事的记载。

(以此导入,能引起两相对比,有助于后面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讨论的深入)
(二)积累·整合
1、自读课文,根据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字词,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3、完成课后练习三,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

(三)感受·鉴赏
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
1、荆轲无疑是《荆轲刺秦王》中的核心人物,作者写了这个人物的哪些事?从哪些角度来进行描写的?从中你可以看出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组讨论,抓住文本,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分析把握。

此外,教师在这一环节还应引导学生依次归纳故事的情节发展脉络。


2、其他将要人物形象讨论
(四)思考·领悟
你认为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补充资料,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入讨
论,不要只局限于单一的结论。


(五)布置作业
以《荆轲论》为题,写一篇历史人物短评。

五、说板书
这一板书设计主要是课文情节的发展脉络和主要人物性格,主要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情节发展和不同情节所表现出的人物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更深一层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讨论和分析。

附:《荆轲刺秦王》补充资料
一、史学家对荆轲其人其事的评论:
1、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2、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荆轲怀其豢养之私,不顾七族,欲以尸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故扬子论之,以要离为蛛蝥之靡,聂政为壮士之靡,荆轲为刺客之靡,皆不可谓之义。

又曰:‘荆轲,君子盗诸!’善哉!”
3、苏洵《嘉祐集·六国》(即中学课本中的《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4、吴见思《史记论文》“:世尝言荆轲行刺反促燕亡,而不知此日之燕已具必亡之势,故史公预先序明燕、秦不两立之势,于鞠武言之,鞠武再言之,太子自言之,荆轲未行之前又提明之,盖万万计无复之,而后出行刺一着耳,岂得已哉!”
二、诗歌中的不同看法。

1、颜元《题荆轲山》“:峰顶浮屠挂晓晴,当年匕首入强秦。

燕图未染秦王血,山色于今尚不平。


2、何景明《易水行》“:寒风夕吹易水波,渐离击筑荆卿歌。

白衣洒泪当祖路,日落登车去不顾。

秦王殿上开地图,舞阳色沮哪敢呼。

手持匕首掷铜柱,事已不成空骂倨。

吁嗟哉!燕丹寡谋当灭身,光也自刎何足云,惜哉枉杀樊将军!”
3、陶渊明《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4、清人冯延槐斗《荆卿故里》:“一卷舆图计已精,单车竟入虎狼都。

纵然意气倾燕市,岂有功名到酒徒?空向夫人求匕首,谁令竖子把头颅。

南来曾这邯郸道,试问人知剑术无?”
5、柳宗元《咏荆轲》:“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

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

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

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

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

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

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

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

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