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简介

中国现代史简介

中国现代史概况(1949——现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1956)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和开国大典
2、巩固政权的斗争:
(1)解放祖国大陆(1951西藏和平解放)(2)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
(3)土地改革运动(1950—1952)(4)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
(5)“三反”“五反”运动(1951)
3、恢复国民经济
(1)经济形势严峻的原因:长期战争的影响;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搜括
(2)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
(3)结果:1952的年底,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中国历史上最高水平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5、统一战线的发展(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
4、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三大改造的完成(3)一五计划及其完成(4)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5、统一战线的发展
(1)初步建立:1949(2)发展:1956(3)发展到新阶段:改革开放后,1982年提出
6、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
1、十年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1957的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共开展了整风运动,这是中共在政治领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反右倾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年经济困难3、左倾错误的初步纠正1960年,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1962年,“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十年探索的成就与失误
从总体看,成就巨大,建立起具有相当规模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取得重大工业和科技成就
失误:一是阶级斗争扩大化;二是过于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忽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最终导致文革的发生5、统一战线和民族团结
*统一战线的完善:1956年,提出“”的方针,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各族跨入社会主义(1958):新中国实行民族,1956年,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消灭剥削制度和压迫,1958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6、在困境中开拓外交新局面
*外交环境的恶化:中美关系处于敌对紧张状态;中苏关系恶化。

*“一大片”方针:从50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大力发展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国家的友好关系,被称为一大片。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
1、文革的发动:导火线:1956年,姚文元发表《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布开展文化大革命的“五一六”通知和《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十六条)
2、全国动乱的形成
红卫兵运动和一月革命二月抗争迫害刘少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3、文革的结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批林批孔运动邓小平全面整顿“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批林批孔运动邓小平全面整顿“四五运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4、文革中的经济
国民经济连年持续下降,只有1973年周恩来和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时,国民经济两次回升。

十年文革,国民经济损失五千亿元。

5、统一战线的破坏和外交工作的突破统一战线的破坏:
对外关系重大成就: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

关健是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外交理论突破: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6、文革评价: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1、对文革错误的初步纠正—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1978年)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理论探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87年“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步走)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实践探索: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统一战线、民族团结、对外关系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