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 故乡的野菜
• 周作人把妇女小儿采野菜说是一种有趣 味的工作。把乡间一种枯燥无味的劳作形 容得如此意兴盎然,让读者有一股亲自下 田间采野菜的冲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 我们脑海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妇孺采荠菜 图来,图中呈现的是一片其乐融融,生机 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温馨,和谐的感觉。 自然而然地引起人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课文分析
• 第一段: 阐明自己的故乡观。 • 第二--四段: • 1.回忆荠菜,说浙东的荠菜和吴地有关荠
菜的风雅传说。 • 2.回忆黄花麦果,以及相关的。 • 3.作者提浙东的黄花麦果时,又提起北京、
东京的草饼,将现实情境与故乡的回忆交 错在一起。
• 文中那随意道来的语言风格,很自然地 把人带回了故乡。平平常常的事物、平平 常常的生活经周作人细细品味,其中便另 有一番情趣与哲理。
散文集: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苦茶随笔 》
周作人
• •
鲁
迅
、
周
作
人
兄 弟
周 作
人
散
文
书
影
4.周作人散文的特点:
• ( 1 )内容繁杂。 • 上至人生,下至苍蝇,无不入文
章之中。
( 2 )冲淡平和。
• 对读者保持人格与心理的平等,形成委婉、 平和、温润的“谈话风”。
• 其散文,不只是写作,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一种境界,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 步。《吃茶》、《谈酒》、《乌蓬船》、 《故乡的野菜》等名篇所写都是平平常常 的事物,平平常常的生活,然而经周作人 细细品味,其中便另有一番情趣和哲理。 这种将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而成的闲适 冲淡的艺术趣味,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 灵魂。
• 周作人(1885-1967)
周作人生平
1901年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1911年回到浙江; 1917年起任北大、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 学、中法大学等校教授; 1931年任北大日文组主任; 1937年抗战爆发后,留居北平,在日本侵略者 统治下的华北任北大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 后又任伪华北教育总署督办、南京汪精卫政府国 府委员、日伪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抗 战胜利后,以汉奸罪被捕入狱; 1949年1月被保释出狱; • 建国后居家从事翻译与写作,并出版了一些有 关鲁迅家庭及青少年时代生活和文学创作的资料。
• 这样就使得本文雅趣与野趣融合,提炼出闲适冲和 的艺术真趣,是周作人散文的个性和灵魂。
• 第五段:详细介绍故乡的另一种野 菜——紫云英,引证日本的相关文
献记载,结合故乡上坟民俗的描写, 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
问题思考
•本文作者处处为家却又极 念旧怀乡的情怀,在本文 何处可见?由此可见作者 的哪种文章风格?
• 北京的荠菜
家乡吃荠菜的风俗
其他野菜
浙东民俗
热爱、深忆、钟情、引申
文章风格
风俗,进而 想到其他野菜,以及围绕它们展开的浙东民 俗,作者一一道来,如数家珍,看似家常闲谈, 其实却蕴含对家乡的极大热爱,没有这种热 爱,不会对家乡的这种小事有如此深刻的记 忆;不是这种热爱,不会对这些上不得台面 的东西有这般钟情和文化的引申。
• 这正是作者行文的风格特色:冲淡平和, 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谈中表达无限的深意。
•作者在文中,引用童谣、顾 禄《清嘉录》、日本《俳句 大辞典》,融合文言、白话, 这样的引用好不好?为什么?
• 写故乡的风俗时引述的童谣,使得文章野趣十足;
• 引用了田汝成的《西湖游览志》、顾禄的《清嘉 录》,是以古证今,从历史纵向的角度把浙东的民 俗推广到深厚的文化背景里去;
• 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是由于作者独特的生活 体验,喜欢以东洋的习俗与中土的进行比照,同时 体现作者渊深的常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而又把 浙东的民俗放置一个横向的文化比较的剖面了。
故乡的野菜
周作人
考点
• 理解本文运用比较、烘托方 法所抒发的眷念故乡的情感。
• 分析本文运用民歌、谚语来 点染、抒发情感的作用。
一、周作人
• 郁达夫认为,在新文学 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
现代散文的成绩,以鲁迅、
周作人两人的为最丰富最 伟大”。
• 1.周作人生平:
1885年生于浙江绍兴 人,鲁迅兄弟。
周作人的文学创作
早年致力于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介绍, 五四时期,参加新文化运动,1920年底参 与筹组文学研究会,起草了《文学研究会宣 言》,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 化的散文。
文笔朴素流畅,舒徐自如,略带幽默和轻松, 对五四以来的散文创作有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