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简介参考资料

陕西简介参考资料

2、陕西省的自然状况、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自然状况:陕西境内山原起伏,地形复杂。

基本特征是:南北高,中间低。

由北向南形成3个各具特色的自然区。

北部是陕北黄土高原,中部是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南部是秦巴山区。

陕北黄土高源海拔800-1300米,约占全省总面积的45%。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平均海拔520米。

陕南秦巴山地包括秦岭、巴山和汉江谷地,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6%。

秦岭海拔1000-3000米。

巴山位于本省最南部,海拔1500-2000米。

目前探明储量的有91种。

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有58种;黄金储量居全国第五位,产量居第四位。

钼精矿产量居全国的1/2。

煤炭探明储量1618亿吨,是陕西第一大矿种。

正在开发的陕西北神府煤田,储量1340亿吨。

煤层厚、埋藏浅、易开采,是世界少有的优质动力煤田。

陕北世界级整装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3500亿立方米。

秦岭以北属黄河水系,以南属长江水系。

黄河水系境内主要有渭河、泾河、洛河、无定河。

长江水系境内主要有汉江、丹江、嘉陵江。

汉江是全省最大的河流,年流量占全省总流量一半以上。

全省年泾流量426亿立方米,水利大典蕴藏量达1400多万千瓦。

陕西有野生脊椎动物750多种,其中珍稀动物79种,有国家重点保护类动物大熊猫、金丝猴、云豹等12种。

陕西森林面积593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森林覆盖率28.8%。

有野生植物3300余种;珍稀植物37种;药用植物近800种。

丰富的沙棘、绞股蓝等保健药材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

红枣、核桃仁、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

散布在陕西境内的72座帝王陵,成为再现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佐证。

黄帝陵、兵马俑、法门寺、西安碑林、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古城墙等十大景观堪称"中国之最"。

秦始皇陵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5年,全省自然保护区总数达45个,总面积99.5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升为7个。

10个地级市空气环境质量污染综合指数平均为2.37,较上年下降9.2%。

酸雨发生频率为9.1%,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6条主要河流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下降了2.26。

与2004年相比,主要污染浓度都有所下降。

渭河、延河、无定河、汉江、嘉陵江、丹江水环境质量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为:4.49、1.02、0.61、0.328、0.314、0.305。

全省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8.6分贝,与上年基本持平。

历史文化:陕西历史悠久,陕西大地古老而神秘,是中华民族的直接发祥地之一,从人类诞生初期的西安蓝田猿人,到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遗址,再到西安蓝田的华胥古国、女娲氏、神农氏,富饶厚重的三秦大地哺育了中华民族的先民;从黄帝铸鼎,到西周定都沣镐(今西安),从秦统一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这里一直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她犹如镶嵌在中国内陆腹地的一颗明珠,地处东经105°29′至110°15′、北纬31°42′至39°35′之间,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南北长约880公里,东西宽约160~490公里。

全省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第二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中国西北、西南、华北、华中之间的门户,周边与山西、河南、湖北、四川、重庆、甘肃、宁夏、内蒙古8个省、市、区接壤,是国内邻接省区数量最多的省份,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

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3762万人(2008年),汉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9.4%以上,境内还有回族、满族、蒙古族等。

陕西境内第一大河为汉江,较主要的河流有黄河、渭河、汉江等。

北山山脉、南山山脉(即秦岭)横断陕西,将全省分为三部分。

境内最高峰为秦岭主峰太白山,秦岭的华山、骊山、五台山(南五台)、翠华山都久负盛名。

境内第一大淡水湖为红碱淖。

[编辑本段]【三分大秦】陕西南北狭长,由北向南可分为地理、历史、文化、气候、语言、人种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区:陕北、关中、陕南。

由于陕西省超过1/3的面积和人口均位于秦岭以南,因此陕西省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跨越南北的省份。

塞外文化——陕北红色圣地·塞外明珠陕北位于北山山脉以北。

陕北南部是黄土高原地区,北部是毛乌素沙漠地区。

位于“北山”以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

陕北是中国的革命圣地。

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3年,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陕北革命精神。

全市境内的革命文物达140多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延安市区内的凤凰山旧址、杨家岭旧址、枣园旧址、王家坪旧址、子长县瓦窑堡(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旧址)等国家级保护文物。

省级革命文物有:延安市区内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南泥湾旧址,吴起县、志丹县、子长县、安塞县革命旧址、旧居、刘志丹陵园、谢子长陵园、洛川县冯家村“洛川政治局会议旧址”等。

陕北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绳结区域”。

从商周时代起,鬼方,猃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卢水胡,鲜卑,氐,突厥,党项,羌,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先后以战胜者的雄姿,走上这块历史舞台,从而演出了一幕幕历史壮剧。

陕北成为华族(汉代以后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与交流,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

秦汉以前,陕北一直是畜牧区。

西汉以后,农耕业才大量发展,成为半农半牧区。

一直到隋唐时期,陕北南界的黄龙山仍然是农耕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天然分界线,这种状况在宋代以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从陕北地名中,可以看出古代民族的地理分布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曾指出:“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借字残留在征服者的语言里,大部分是地名。

”因为地名是各民族文化起源,行政管理的真实记录。

历史文化:战国时代秦国大将吴起,秦朝时代秦始皇长子扶苏都曾经驻守这里,并且修筑长城,留下了我国古代边防的丰富的历史和人文遗迹;而作为革命圣地,陕北又是新中国的发祥地和中国精神的象征。

·经济:陕北土地原本贫瘠,因为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战略后而生态环境完全改变,又因发现了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以及盐业、稀土等重要资源而迅速崛起。

·语言:汉语族,晋语,西晋语。

·气候:温带半干旱气候。

·代表城市:陕北为关中城市群北延伸和辐射区域,南部中心城市为革命圣地延安;北部中心城市为近年的明星城市榆林;中原文化——关中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关中位于北山山脉以南、南山(秦岭)山脉以北。

关中南部是渭河冲击平原,北部是渭北台地;土地肥沃,易守难攻。

“八百里秦川”关中号称“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国北方重要的小麦和玉米产区。

关中盆地南倚秦岭,北界“北山”。

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

西起宝鸡峡,东迄潼关港口,东西长约360公里,西窄东宽。

总面积39064.5平方公里。

关中盆地是由河流冲积和黄土堆积形成的,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源丰富,机耕、灌溉条件都很好,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

基本地貌类型是河流阶地和黄土台塬。

渭河横贯盆地入黄河,河槽地势低平,海拔326~600米。

从渭河河槽向南、北南侧,地势呈不对称性阶梯状增高,由一二级河流冲积阶地过渡到高出渭河200~500米的一级或二级黄土台塬。

阶地在北岸呈连续状分布,南岸则残缺不全。

渭河各主要支流,也有相应的多级阶地。

宽广的阶地平原是关中最肥沃的地带。

渭河北岸二级阶地与陕北高原之间,分布着东西延伸的渭北黄土台塬,塬面广阔,一般海拔460~800米,是关中主要的产粮区。

渭河南侧的黄土台塬断续分布,高出渭河约250~400米,呈阶梯状或倾斜的盾状,由秦岭北麓向渭河平原缓倾,如岐山的五丈原,西安以南的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的阳郭原,华县的高塬原,华阴的盂原等,目前已发展成林、园为主的综合农业地带。

·历史文化:秦文化,是中国中心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朝历代的建都首选。

从上古时代蓝田猿人,到中华文明的发源华胥古国,再到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三皇”,从半坡的仰韶文化到西周定都丰镐,再到近代的西安事变,一直到国家在西安宣布实施西部大开发,那里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中心。

·经济:关中是全国重点城市群,重工业、纺织工业、高科技产业、电子产业、航空航天产业、旅游业是关中地区的支柱。

·语言:汉语族,官话,关中官话。

·气候:南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潮湿多雨,冬季干燥少雪。

·代表城市:关中城市群是全国率先发展的十大城市群之一,正在建设城际轨道交通网。

代表城市东有“东府”渭南;西有“西府”宝鸡;北有“同官”铜川;中有西咸都市圈——包括十三朝古都省会西安、千年帝都咸阳以及中国唯一的农科城杨凌国家农业高新科技产业示范区(地级市级别,省长亲任管委会主任,而且杨凌本身就是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蜀楚文化——陕南巴山楚水·鱼米之乡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

陕南地貌特征为“两山夹一川”:北部的秦岭山脉、南部的大巴山区及中部的汉水谷地、丹江平原。

主要由古生界变质杂岩组成,是陕西农林特产和有色金属资源的富集区;气候潮湿多雨,常年温热,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水稻产区。

陕南位于“南山”秦岭山脉以南,总面积74017平方公里。

秦境秦岭是秦岭山脉的骨干,山坡北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

一般海拔1500~3500米,高出关中盆地和汉中盆地1000~3000米。

主脉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许多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峰,构成秦岭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

秦岭以太白山为主峰,由西分为三支,由北而南山势渐低,至汉中盆地边缘已成低山丘陵。

太白山以东山势逐渐递减,在商洛地区山势结构如掌状向东分开,间以红色断陷盆地和河谷平地。

盆地和河谷平地保存有二至三级阶地。

太白山仍存留有第四纪冰川,而古冰川作用留下的冰蚀冰碛地形保存完好。

北陡南缓的山势导致北坡溪峪短急,南坡诸水源远流长,断切东西走向山岭,形成许多峡谷,水力资源丰富,为建设中小型水利电力工程提供了条件。

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米,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预山。

大巴山北侧诸水注入汉江,上游系峡谷深涧,中、下游迂回开阔,形成许多山间小“坝子”。

坝子中有两级河流阶地,农田、村镇较为集中。

宁强、南郑、西乡、镇巴和镇坪等县由灰岩组成的山地,岩芽、溶沟、落水洞、溶洞、地下暗河等岩溶地形发育,地表水缺乏而地下水丰富。

汉江谷地以西属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较和缓,谷地较开阔,是陕、川间主要的水陆通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