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基本概况

陕西基本概况【位置面积】陕西省简称“陕”或“秦”,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地处东经105°29′-111°15′,北纬31°42′-39°35′之间。

东邻山西、河南,西连宁夏、甘肃,南抵四川、重庆、湖北,北接内蒙古,居于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位置。

中国大地原点就在陕西省泾阳县永乐镇。

全省总面积为20.58万平方公里。

【地貌】陕西地域狭长,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高原、山地、平原和盆地等多种地形。

南北长约870公里,东西宽200至500公里。

从北到南可以分为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

其中高原926万公顷,山地面积为741万公顷,平原面积391万公顷。

主要山脉有秦岭、大巴山等。

秦岭在陕西境内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峰岭,如华山、太白山、终南山、骊山。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秦岭山脉横贯全省东西。

秦岭以北为黄河水系,主要支流从北向南有窟野河、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渭河支流)、渭河等。

秦岭以南属长江水系,有嘉陵江、汉江和丹江。

【气候】陕西横跨三个气候带,南北气候差异较大。

陕南属北亚热带气候,关中及陕北大部属暖温带气候,陕北北部长城沿线属中温带气候。

其总特点是:春暖干燥,降水较少,气温回升快而不稳定,多风沙天气;夏季炎热多雨,间有伏旱;秋季凉爽较湿润,气温下降快;冬季寒冷干燥,气温低,雨雪稀少。

全省年平均气温13.7℃,自南向北、自东向西递减:陕北7℃-12℃,关中12℃-14℃,陕南14℃-16℃。

1月平均气温-11℃-3.5℃,7月平均气温是21℃-28℃,无霜期160-250天,极端最低气温是-32.7℃,极端最高气温42.8℃。

年平均降水量340-1240毫米。

降水南多北少,陕南为湿润区,关中为半湿润区,陕北为半干旱区。

【人口统计】200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为377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其中男性1939.6万人,占51.42%;女性人口1832.4万人,占48.58%,性别比为105.85(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年出生人口38.57万人,出生率为10.24‰;死亡人口23.51万人,死亡率为6.24‰;自然增长率为4.00‰。

城镇人口1640.8万人,占43.5%,乡村人口2131.2万人,占56.5%。

人口年龄构成为0-14岁人口占17.05%,15-64岁人口占73.84%,65岁及以上人口占9.11%。

1【民族分布与人口比例】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陕西省共有54个民族,总人口为人,其中汉族人,占总人口的99.5%,少数民族为176379人,占总人口的0.5%。

陕西省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关中地区。

关中地区的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和杨凌示范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71.53%。

陕南秦巴山地少数民族分布仅次于关中地区,汉中、安康、商洛三个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26.55%。

陕北的延安市和榆林市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92%。

【历史文化】陕西是中华民族及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

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

座落在陕北黄陵县的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先后有西周、秦、西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大夏、隋、唐等十余个政权在陕西建都,时间长达1000余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省份,长期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留下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省会西安是全国六大古都之一。

两千多年前,以古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开通,使陕西成为全国对外开放的发源地,都城长安成为闻名中外的中西商贸集散地。

唐代,陕西成为中国与日本、东南亚、朝鲜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盛地。

迄今,周语、秦装、唐礼的遗风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犹存。

近现代以来,陕西是响应辛亥武昌首义宣布独立的首批省份之一,特别是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新中国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秦中自古帝王州”。

陕西在历史长河中不仅展现了朝代更替的变化历程,铸造了民族盛衰、强弱易势的历史印迹,同时,也孕育和创造了丰富深邃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一大批光照千古的文化巨匠,他们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艺术成果。

从西周“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到秦代创制隶书的程邈;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及班彪、班固、班昭,关中经学大师马融;唐代大诗人王维、白居易、杜牧,大书法家柳公权、颜真卿,画家阎立德、阎立本,训诂学家颜师古等等:他们的不朽著作和业绩,树起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巍巍丰碑,广为世人敬仰。

2【行政区划】全省设10个省辖市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有3个县级市、80个县和24个市辖区,1581个乡镇,164个街道办事处。

陕西省行政区划一览西安市辖9个市辖区、4个县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灞桥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周至县户县高陵县蓝田县宝鸡市辖3个市辖区、9个县渭滨区金台区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扶风县陇县千阳县麟游县凤县太白县咸阳市辖2个市辖区、10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秦都区渭城区三原县泾阳县乾县礼泉县彬县长武县旬邑县淳化县武功县兴平市铜川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王益区印台区耀州区宜君县渭南市辖1个市辖区、8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临渭区华县潼关县大荔县合阳县澄城县白水县富平县韩城市华阴市延安市辖1个市辖区、12个县宝塔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安塞县志丹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榆林市辖1个市辖区、11个县榆阳区神木县府谷县横山县靖边县定边县米脂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子洲县汉中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略阳县镇巴县留坝县佛坪县安康市辖1个市辖区、9个县汉滨区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3眉县永寿县蒲城县吴起县绥德县宁强县平利县商洛市辖1个市辖区、6个县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商南县山阳县镇安县柞水县杨凌示范区辖1个县级区杨陵区【经济概况】2009年,陕西全年全省生产总值818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89.63亿元,增长4.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6%;第二产业增加值4312.11亿元,增长14.7%,占52.7%;第三产业增加值3084.91亿元,增长14.1%,占37.7%。

人均生产总值21732元,比上年增长13.3%。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5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288.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分轻重工业看,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增加值2797.38亿元,增长14.2%;轻工业490.86亿元,增长18.9%。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3.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1%。

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6194.86亿元,增长3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8.53亿元,增长9.3%。

全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9.67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城市市场消费品零售额1802.07亿元,增长19.8%;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897.60亿元,增长19.4%。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2348.37亿元,增长19.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305.69亿元,增长19.5%。

全年全省进出口总值8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9%,其中,进口44.16亿美元,增长49.8%;出口39.85亿美元,下降25.9%,实现贸易逆差4.31亿美元。

在进出口总值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5.88亿美元,下降9.5%;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22.78亿美元,增长40.6%。

年末全省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4043.44亿元,同比增长28.5%,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3115.37亿元,同比多增796.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8457.65亿元,同比增长36.4%,增幅提高12.96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258.77亿元,是2008年全年增加额的1.85倍。

年末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存贷比为56.9%,同比上升1.39个百分点。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9元,比上年增加1271元,增长9.9%;人均消费支出10706元,增长9.6%。

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居住设施不断完善。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438元,比上年增加302元,增长9.6%;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49元,比上年增长12.4%。

农村竣工住宅面积1894.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5.5%。

年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4人员为348.98万人,比上年增加4.59万人。

全年新增就业人数38.87万人,登记失业人数21.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为16.27万人,年末登记失业率为3.94%。

【水资源】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毫米,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425.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445亿立方米,居全国各省(市、区)第19位。

全省人均水资源量为1280立方米,最大年水资源量可达847亿立方米,最小年只有168亿立方米,丰枯比在3.0以上。

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时间分布上,全省年降雨量的60%-70%集中在7-10月份,往往造成汛期洪水成灾,春夏两季旱情多发;地域分布上,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的36.7%,水资源量占到全省总量的71%;秦岭以北的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3.3%,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9%。

【土地资源】陕西地带性自然土壤包括粟钙土、黑垆土、褐土、黄褐土和棕壤等,由于长期耕种和自然力的侵蚀,已演变成复杂多样的农业土壤。

全省农业用地(耕地、林地、园地、牧草地)2772万亩,未利用土地1503万亩。

土地资源主要特点为山地多而川原少,全省海拔800米以下河川、台原、山前洪积扇等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0%,土地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原、川地、沙地、沼泽等六大类。

【植物资源】陕西生态条件多样,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据全国第六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陕西现有林地670.3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32.6%;天然林467.59万公顷,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关山、黄龙山和桥山。

秦岭巴山素有“生物基因库”之称,有野生种子植物3300余种,约占全国的10%。

珍稀植物30种,药用植物近800种。

中华猕猴桃、沙棘、绞股蓝、富硒茶等资源极具开发价值。

生漆产量和质量居全国之冠。

红枣、核桃、桐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药用植物天麻、杜仲、苦杏仁、甘草等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

省内草原属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陕北,类型复杂,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动物资源】陕西野生陆生脊椎珍贵动物众多,现有野生动物604余种,鸟类380种,哺乳类147种,均占全国的30%;两栖爬行类动物77种,占全国的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