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

小学语文教学点滴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小学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新课标确定了小学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

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兴趣不高,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注意力很难集中,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所以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学习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每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经历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故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思考、启迪思维、进行主动学习、丰富知识,更有利于达到预定目标。

故事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这与学生的兴趣有关,生动而有趣的事情往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也就开启了他们的思维之门,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容易从形象有趣的事物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获得知识;体验情感;树立人格。

因此,我每周定了一节故事课,充分利用这节课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故事是广义的,可以是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笑话﹑小说等。

提倡自编或改
编。

也可以是对某部书籍﹑某篇文章﹑某个片段﹑某个人物的评价。

还可以是赏析。

形式多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记得有一个同学讲《西游记》中猪八戒偷吃西瓜的片段时,他是这样开场的:“今天我借这个机会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它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名是——《西游记》相信你看了这部名著也会和我一样爱不释手的。

因为书里写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哟!(场下沸腾了很多人说“借给我”)接下来我将为朋友们献上其中的一个小故事——八戒偷吃西瓜,话说……”讲得眉飞色舞啊!同学们尽管在电视上已经看过很多遍了,但还是听得津津有味,那个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解不时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我班有一个十分内向的孩子,平常他的脸上几乎不见笑容,但在故事课上我发现他的笑容如此的灿烂。

看到他可爱的笑脸,我倍感欣慰。

我想这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与深度呀。

在故事课中,学生往往在不经意间把老师对学生的意愿传达了,把要布置的任务布置了。

如果是老师作为任务让学生看一本书,就算你说尽读书的好处,我想学生的参与度也不是很高的,因为小学生天生有一种逆反心理。

而由他同龄的小伙伴说同样的话,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

就像以上讲的那个同学,不光自己看了,还把名著推荐给大家,而且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向他借书。

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了。

在准备故事的过程中,学生的收获可不小,因为人们对自己感
兴趣的事情就会精心的准备,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就必须要进行海量阅读,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课后我让学生畅所欲言,针对本节课中的故事情节;故事中的人物;讲故事的人作评价、说感想、提建议。

当然老师要引导学生朝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至开展故事课以来,在课间;在操场上;在楼道;在回家路上……都能听到学生对某个故事某个人物的评价、建议、讨论,也在为搜集好故事看大量的书籍。

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讲故事还是评价建议,得肯定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提高了。

学生真正乐中学,学中乐了。

时时刻刻接受语文知识的熏陶。

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都巧妙的贯穿其中,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不就悄然形成和发展了吗?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

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

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
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

只有闪烁着思考光芒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理解是从形式到内容的认识过程,是阅读的中心环节。

理解能力也可以分为理解语言的能力和理解结够的能力。

要理解语言,就要掌握语言材料(词语)。

丰富词汇是提高理解语言能力的基础。

要丰富词汇就要多接触,多积累,扩大视野,丰富直接和间接的知识,掌握词语的外延和内涵。

理解语言的结构,主要是理解句子,熟悉掌握词组和句型。

但还要培养良好的语感,特别是字斟句酌,细心品味辨析语言的习惯尤为重要。

同时还要与一定的语言环境结合起来,同思维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佳的理解语言能力的效果。

理解能力还包括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反映。

作者的思路,又是客观事物的关系的放映。

因此,必须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学会分析事物的各种关系。

比如: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前因和后果的关系等等。

只有掌握了作者思考问题的过程,理解了事物内部的联系才能全面地、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新课程标准注重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学科实践性极强,我尽量将枯燥无味的作业化为有趣的活动,使学生在近似游戏的过
程中达到练习、复习巩固的目的,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如成语接龙、表演课本剧《陶罐与铁罐》,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

此外还举行手抄报比赛、讲故事比赛、格言警句比赛、诗歌接龙等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采的语言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

(作者单位:重庆市酉阳县南腰界乡南龙小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