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大关系读书报告
1956年4月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在讲话的开头部分,他明确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全篇短短一万字,阐述了建国之初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大胆探索和宝贵经验。
讲话主要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及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前五大关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及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展开,后五个关系则涉及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问题,毛泽东也针对这些问题一一提出了处理方法。
纵观全文,伟人的高瞻远瞩深深让我折服。
毛泽东对这十大关系的论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在当时的特定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进的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矛盾已经逐渐显现出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避免让这些矛盾成为继续发展的阻碍,也许我们能从《论十大关系》中找到答案。
下面我将就其中的四大关系及其现实意义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毛泽东在谈到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开篇即提到“国防不可不有”。
中国从八年抗战一路走到今天,从任人宰割到令人忌惮,从小米加步枪到拥有核武器与航空母舰,这一切都离不开国防建设的发展。
中国正在成为军事强国的路上前进着。
然而中国这头沉睡雄狮的觉醒,也刺激着传统大国及中国邻国那纤细脆弱的神经。
他们唯恐秉承以礼待人、和平发展原则的中国像他们自己一样迫不及待地侵占别国利益,又想打压中国大国崛起的势头,因此不断制造争端与挑衅。
如南海争端便在传统大国有意的干涉下长期处于紧张局面。
中国国防力量的建设不容忽视。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日前便表示,中国必须建设与维护国家安全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国防力量的建设离不开经济建设,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加强国防,因此,一定要首先加强经济建设。
”“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
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尽管中国面临着上文提到的争端与挑衅,当代国际社会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
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美国一直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的经济发展水平居世界首位,这可以为它的国防建设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
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发需要资金、需要技术、需要人才。
经济建设则能为国防建设提供资金、技术、人力和物资的保障。
这就到了毛泽东说的“真想还是假想”的问题上来,真想,就一定要先加强经济建设,为国防建设提供坚实的支持。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百分之七十在沿海,只有百分之三十在内地。
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
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
”而内地工业要大力发展,又离不开沿海工业的持续稳步上升。
因此要对沿海工业加以充分利用,充分发展其原有基础,尤其不能轻视轻工业。
利用充分发展沿海工业来稳步积累资金,为大力发展内地工业,扶持内地发展提供可靠的后备力量,让沿海工业成为内地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毛泽东还预言在十年或更长时间内不会中国不会有战争,应该好好在沿海办工业。
事实证明,中国经济和工业在他具有前瞻性的思想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今天看来,中国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其经济的发达程度远远高于内陆城市,有小部分如上海、广州等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此时是否应该把开发的重点转移到相对落后的内陆地区,而减少对沿海发达城市的投资呢?这就又回到了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中来。
答案自然得出——当然不是,沿海发达城市交通便利,进出口贸易多,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它们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风向标和重要力量,必须继续大力的支持和引导,而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沿海工业也要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同时,中国也一直都在大力发展内地工业的道路上前进着。
国家曾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
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2003年提出时,主要为解决生存问题。
2016年5月,中国再次提出东北振兴,主要针对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如果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2015年底,国务院已正式批复了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方案,这也是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国内第一个以中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合作为主题的战略性
平台。
中国现今对于沿海或内陆地区发展的政策、战略,可以说都是对毛泽东的关于正确处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思想的丰富与发展。
沿海工业的发展依然要作为重点,内地工业的投资也要继续加大,大力支持内地工业,改变其落后状态。
三、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
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但是那一般地不是重点”。
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四,但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总体来讲,中国的民族政策对维护各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卓有成效的。
考虑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国家设置了四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多个自治县,并在很多方面为少数民族提供了优惠政策。
中国提倡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根本利益。
促进各民族互相帮助,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各民族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多。
虽然也发生了例如“打砸抢、切糕事件”等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但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各民族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各民族的发展都需要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
正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说的,“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
四、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在中国和外国的关系中,毛泽东说了一段话:“有些人对任何事物都不加分析,完全以‘风’为准。
今天刮北风,他是北风派,明天刮西风,他是西风派,后来又刮北风,他又是北风派。
自己毫无主见,往往由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中国在向外国学习的过程中,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才没有盲目跟风,成功探索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然而现在有些人还是存在“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心态,盲目崇拜外国并贬低中国。
这都是极度缺乏民族自信的现象。
中华民族悠悠上下五千年历史,拥有灿烂的文明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尽管近代以来中国曾走过弯路,遭受过打击,但这根本不足以让我们丧失自信心,况且中国已经从谷底爬了出来,现在正前行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道上。
我们更应该正视自己的民族、国家,不自卑不自傲,保护民族尊严和民族认同感
并保持民族独立。
在学习外国先进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精华为我所用,真正吸收并升华使其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论十大关系》中反复强调“你是真想,还是假想”,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想要崛起就必须保持经济较快速度稳定增长。
但如果是“真想”,就必须注重效益,注重质量。
“假想”可以不顾一切追求短期目标,“真想”则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没有质量的速度是难以持久的。
《论十大关系》是党的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益探索的开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前人栽树,后人乘荫,毛泽东为后人和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使中国少走了许多弯路。
即使在今天,《论十大关系》依然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与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