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的作用
第三阶段:在战略反攻阶段,两个 战场在不同的区域向日军发起进攻, 战略上的相互配合仍然维持到抗战 结束
当代大学生应辩证的看待两个战场的关系
大陆方面:在80年代以前,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对正面战场地位和作用的 分析简单化、片面化。对国民政府军队作战的 实际情况未作全面的叙述和评价,给人造成正 面战场只是消极应战,并且是一败涂地、罪债 累累的形象。 台湾方面:对正面战场的评价过高,对敌后战 场则是一笔抹杀。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概念
一般认为,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是指由国民党领导的武 装部队为主力、以大规模兵团阵地会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对侵 华日军主力部队军事进攻进行正面防御作战或展开展开战略攻 势的军事战场 。从作战区域上来讲,正面战场主要分布于国民 政府统治区域内,由国民党最高统治当局根据战争需要划成若 干战区,分别由各战区所配备的国民政府正规军担负对日作战。 中国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是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新四军、民兵和人民自卫武装,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以人民 战争为总战略,以运动游击战、伏击战为主要战术,从敌人后 方给日军有力打击,与国民党真面战场形成对日军腹背夹击之 势的抗日根据地战场与游击战场。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
互相需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二者缺一不 可,两个战场是一个整体。
第一阶段:从抗日爆发到武汉失守,国 民党正面战场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要兵 力,从战略上掩护了敌后战场的展开。 而敌后战场的开辟,从战略上也牵制了 日军对正面战场的进攻。两个战场不仅 在战略上实行了比较紧密的配合,双方 的军队在战斗和战役中也进行过许多配 合。
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1944年春。 正面战场仍然坚持作战,但战略作用
日益降低,敌后战场在全民族的抗战中 日益发挥出重要的战略作用。因国共双 方的斗争日益尖锐,双方的军队在战斗 和战役中的配合日益减少,但两个战场 还保持着互为需要的战略配合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随着战局的扩大,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 的消耗,日军的财力、物力、兵力严重不 足,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敌 后游击战争的发展和抗日根据地的扩大, 使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 和一些大城市,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 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 1938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六届六中 全会,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 争中的地位问题,批判和克服了王明的右 倾机会主义路线,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原则, 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进行。 在此阶段,日本的侵华方针有了重大变化: 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 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 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 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 “大扫荡”。
名称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晋绥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晋鲁豫抗日根据地 苏南抗日根据地 皖东抗日根据地
创建人 聂荣臻 贺龙、关向应 刘伯承 邓小平 陈毅 张云逸
部队 八 路 军
新 四 军
百团大战
为粉碎“囚笼政策”,1940年,八路军 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100多个团 的兵力,在华北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 向日寇发动大规模的攻击。百团大战主 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 军的据点。历时百天的百团大战,总共 进行了1824次大小战斗,毙伤日军2万 余人,伪军5000余人,拔除据点2900多 个,破坏铁路470余公里,公路1500余 公里。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 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它 取得的辉煌战绩给予日本帝国主义以沉 重打击,极大振奋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 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