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正面战场
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军队先后在华北、 华中和华南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政府 在全国人民的推动下,被迫实行抗战。 这时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成为抗 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国民党的军队 也是牵制日军的主力。经过淞沪会战、 忻口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战役,国民 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歼灭日军45万余,迫 使日军停止了战略进攻,对于粉碎日本 法西斯“三个月灭亡中国”战略阴谋, 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忻口会战中的敌后战场
10月上旬,国民党军放弃内长城防线,企图 集中兵力在忻口与敌决战之际,毛泽东于 10月6日致电周恩来(在太原)、朱德和彭 德怀,指示八路军要在敌之侧翼和后方积 极打击与牵制敌人,配合友军保卫忻口。 忻口会战的战役分工,也明确提出八路军 的主要任务是“截断敌人后方交通,打击 来援之敌”。据此,八路军总部从10月上 旬开始,连续发出十几封电报,指挥所属 部队积极配合正面守军作战。
我军在反“扫荡”中抓获的日军 和缴获的大量武器
冀中军区第17团一部在定安公路 北敌占区,据村落杀敌,反击敌 人的“扫荡”
虽然抗战后期正面战场表现较为消极, 但是总体来说,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其中的任何 一方,日本侵略者就会得到喘息机会。 这两大战场的互相配合谱写了中华民 族全民抗日的壮丽篇章。
忻口会战中的正面战场
忻口会战是保卫太原的关键战役,受到蒋 介石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他给在忻 州城内的忻口会战总指挥卫立煌打电话, 令其严守忻口防线,规定:“军、师长 均须上火线,违者处以死刑!”国民党 军队英勇抗战,奋力杀敌,虽然阻挡住 了日军进攻的步伐,但由于实力悬殊, 自身损失也极其惨重,牺牲了多位将军, 有第九军军长郝梦龄中将、第五十四师 师长刘家骐少将、独立第五旅旅长郑廷 珍少将、第一九六旅旅长姜玉贞少将等。
太原会战中,对空射击的中国军队机枪手
敌后战场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由于兵力不足, 基本停止了对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将注意力集 中在巩固其占领区和对国民党政府的政治诱降上, 进而把作战的重点转向对八路军、新四军的进攻。 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消极避战和保存实力,在大反 攻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 的主要战场,正面战场成了次要战场。与国民党 正面战场执行片面抗战的路线相反,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开赴华北、华中前线之 后,坚决地贯彻执行全面抗战的路线,迅速地打 开了敌后抗战的局面。他们依靠人民群众,大打 人民战争,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成为坚持中华 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 了决定性的作用。
忻口会战: 国共两军配合作战抗日的光辉典范
忻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在晋北 抗击日本侵略军的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战 役从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历时二 十一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 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八路军(又称第十八集团军)。这次战役 是由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朱德、 卫立煌、黄绍竑副之)指挥实施的太原会 战的中心战役。该战役创歼敌逾万的纪录, 是国共两党团结合作、在军事上相互配合 的一次成功范例。
在抗日战争初期,由于国共两党对抗战采取的指 导路线不同,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战场:正面战场 和敌后战场。前者是指由国民党军队担负对日作 战的战场,主要承受敌人的主力攻击;后者是指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辟和担负对日作 战的战场,一般以游击战的形式从背后扰乱敌人, 为正面战场创造有利条件。抗战初期,国共两党 在战场上并肩作战,相互配合和支持,粉碎了日 本的速战速决计划,但随着战争的进行,正面战 场逐渐变为次要战场,敌后战场转而成为对敌作 战主要战场。
忻口会战 简介
/his/201010/38e6e8df0e9e-4a97-bf56-abfaccb62cf3.shtml
但是,由于战术、装备、政策等 原因,正面战场也出现了不利的 战况。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 月,抗战仅—年零三个月的时间, 国民党军队即放弃了北平、天津、 上海、广州和武汉,一直退到了 四川,日军则占领了中国华北我们还是不能因此否认正面 战场的功绩。从七七卢沟桥事变到1941年 春,国名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先后进行重 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3117次,小型战斗 38931次,歼灭日军86万人,自身付出了 322万人的重大伤亡。特别是国民党军队中 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作战,不怕牺牲,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涌现出 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因此,不能抹 杀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历史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