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讲《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第一章,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
就城市的公共安全体系而言,其重要基础是三角形模型。
一、三角形模型三角形模型是由我国清华大学公共安全中心的研究团队最先提出的。
维澄先生,在英国主攻“燃烧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数值模型”,1981年归国后,限于国研究条件的欠缺,不具备模拟燃烧过程的条件,他开始工程热物理与安全工程的交叉学科。
03年非典之后,04年清华大学成立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由他担任主任,他的研究领域从火灾安全扩展到公共安全领域。
公共安全研究团队最初把重点放在了突发事件上,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逐渐认识到突发事件的致灾程度与承灾体、应急管理是分不开的,从而提出了三角形模型,并提出在把握三边关系,把握突出事情关键环节的基础上,建立完整的应急平台体系。
突发事件、承灾载体以及应急管理这种三维体系构成公共安全科技的整体,通过对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研究,确定应急管理的关键目标,加强防护,从而实现有效的预防和科技减灾。
蕴含在三角形模型中的灾害要素。
在安全科学中,物质、能量、信息被称作灾害要素。
不论突发事件的强度、类型、时空特点如何,归根到底,还是物质、能量、信息在起作用。
如–危化品泄漏:物质–地震、火灾:能量、物质–大规模谣言和社会恐慌:信息承灾载体本质上也同样是由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组合而成的,在形式上表现为丰富的客观世界。
而应急管理的对象也正是来自突发事件和承灾载体的各种物质、能量或信息。
下面我们对三角形的三边分别展开介绍:一、突发事件1.定义:《中华人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是三角形的一个边,研究突发事件从孕育、发生、发展到突变成灾的演化规律及其产生的风险作用,即突发事件携带或产生哪些作用,而这些作用又如何随着时间或地域的空间发生变化。
突发事件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并有其自身规律。
突发事件产生的作用有3种类型,包括能量、物质与信息。
能量的作用例如火灾,火灾通过燃烧释放热能,原则上是热能的作用,因此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破坏。
物质作用例如病毒、细菌,这些都属于物质,可能造成伤害。
另外就是信息,有时人群中出现一些传言、谣传,由此可能引发一部分社会人员的恐慌与群体事件的产生,造成伤害。
2.类型:(1)自然灾害:城市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
例如1998年特大洪水袭击我国多个城市事件回顾:1998年夏季,中国南方罕见的多雨、持续不断的大雨铺天盖地地压向长江,使长江无须臾喘息之机地经历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
持续的暴雨或大暴雨,造成山洪爆发,江河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泥石流,给长江流域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据、、、、、、、、广西、、、等省(区)的不完全统计,受灾人口超过一亿人,受灾农作物1000多万公顷,死亡1800多人,倒塌房屋430多万间,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
省有66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3688万。
农作物受灾254万公顷,绝收58.8万公顷,倒塌房屋122万间。
全省有545个堤溃或扒口行洪,淹没面积20.4万公顷,涉及受灾人口545万。
被水围困589.6万人,紧急转移安置477.8万人,经济损失达500多亿元。
市7月21-23日的特大暴雨,导致三镇一片汪洋,1.3亿立方米,相当于一个半东湖的容量。
省79个县(市、区)受灾,其中40个县(市、区)重复受灾,受灾人口2213万,死亡193人,失踪70多人。
被洪水围困人口368.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4.7万多人。
全省共有4座600公顷圩堤、40座66.6圩堤相继漫顶溃决,长江大堤8月7日溃堤。
全身因洪涝毁坏的水利设施2.8万多座。
有35个县城(市、区)先后进水受淹,鹰厦、浙赣、京九铁路一度中断营运。
事件原因:这和百年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也有密切的关联,厄尔尼诺的强大暖湿空气带来了强降水,造成长江流域洪峰不断,紧随着厄尔尼诺来的拉尼娜现象又使应当按期北移的副热带高压突然杀回,使一度相对缓解的长江干流汛情再度紧,以致长江全线告急。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一倍的话,地球上的降水量将增加3%—15%,大雨和洪水的增加与地球温暖化状况是并行进展的。
)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日趋严重,泥沙俱下,由于淤积、围垦等,使得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降低了长江中下游湖泊的调洪能力,湖泊的蓄洪容积逐年减少。
众多通江湖泊不再通江,江湖隔离。
原本行洪的滩地、通道不能行洪。
加上河道设障严重等原因,致使河道过水断面缩窄,洪水出路变小,宣泄不畅,洪水行进缓慢。
长江三口(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向洞庭湖分流的比例已由50年代的45%衰减至目前的25%左右,加大了干流的防洪压力。
(2)事故灾难方面主要涵盖城市火灾、生命线系统事故、交通事故、危化品事故等。
广受关注的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事件回顾2013年11月22日10:25,位于省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国石油化工股份管道储运分公司东黄输油管道泄漏原油进入市政排水暗渠,在形成密闭空间的暗渠油气积聚遇火花发生爆炸,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172万元。
直接原因:输油管道与排水暗渠交汇处管道腐蚀减薄、管道破裂、原油泄漏,流入排水暗渠及反冲到路面;原油泄漏后,现场处置人员采用液压破碎锤在暗渠盖板上打孔破碎,产生撞击火花,引发暗渠油气爆炸。
间接原因:历史原因,石化基地、企业大都在改革开放后建设投产,考虑成本,主要采取“集中”建设,致使各地管道布局密集,在、潍坊、东营等石油化工基地普遍存在。
市人民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不力。
出现原油泄漏的管道系公司东黄复线。
该管线1986年7月建成,管径711毫米,管道长248.52公里,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
“按照当时设计,地面是农田或者菜地,承压力是有限的。
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现在,地面上已经建设了道路和居民小区。
”中石化一直试图与地方政府进行沟通,反应管道承压过大。
由于牵涉到地方经济的发展,未得到处理。
开发区规划、市政部门履行职责不到位,事故发生地段规划建设混乱。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GB50253—2003)中对埋地输油管道同地面建(构)筑物的最小间距做了规定,其中,原油、C5及C5以上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30米。
“黄岛明显存在规划错误、布局错误。
”化工大学副教授庆禄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他告诉记者,化工企业布局基本指导思想是与居民必须分开,并不是“相距30米”那样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绝对不允许各种管道交叉及近距离平行安装。
在管道承压改变的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导致城市建设者对原有设计进行了改变。
“比如这次是市政官网建设在输油管线的下面。
城市排污管道等常年积累起沼气、甲烷等易燃气体,当和原油挥发产生的可燃气体汇合,在密闭的空间里,容易起火爆炸。
中石化集团公司及下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不彻底。
中石化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不当。
盲目动用非防爆设备进行作业,严重违规违章。
市及开发区管委会相关部门对事故风险研判失误,导致应急响应不力。
实际困难:中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庆善对此认为,油气管道长期经过运营,会受到外部干扰、腐蚀、管材和施工质量等原因发生失效事故,而目前国现役油气管道已进入事故多发期。
目前国进入管道建设的高峰期,但现役油气管道有约60%服役超过20年,东部管网运行已30多年。
此外,部分油气管道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运行了近40年。
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曾在2011年9月和2012年9月与潍坊市环保局和高密市环保局发布两次《股份东黄(复)线、东临线隐患整治工程环境信息公告》,“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部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修、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
”广受关注的4.11饮用水苯超标突发事件事件回顾2014 年4 月11 日,省市发生了一起因自流沟受污染引发的饮用水苯超标事件,苯最高浓度达到200 微克/升,超过国家限值10 ug/L 的20 倍。
在此期间,市区降压供水,高坪及边缘地区停水,限制生产性用水。
24 小时自来水不宜饮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此事发生后,省、市政府协调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自来水公司启动紧急预案,及时妥善地处理了这起事件。
导致整个事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规划缺乏安全意识、中石油污染物泄露、自来水厂供水管网老化、水质监管不力、应急信息沟通不力及信息发布机制不健全等多方面构成。
本次污染的源头,石化公司,厂区规模越来越大,距离自流沟越来越近,同时设施老化,污染物泄露风险日益增大。
而自流沟周围原设的保护围,也被居民区“侵吞”。
是全国唯一一个只有一个水源地的省会城市。
威立雅水务集团供水围为市主城区(包括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以及部分周边县区。
水源的单一导致现有水厂规模过于庞大和集中,事件发生后势必造成巨大的影响面。
所以是否应设立中途大型水池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传统供水管网系统难以满足新时代防止污染的需要。
本次水污染事件中,自来水厂受污染的4 号自流沟是钢筋混凝土材质,且使用已近60 年。
而这种自流沟一般使用寿命是50年。
传统水质监控制度难以满足新时代防止污染的需求。
是全省唯一能监测106项饮用水指标的单位。
按规定,每一年监测2次。
但为了市饮用水安全,自来水公司在有条件时,随时会增加监测次数。
本次事件是在全省饮用水普查监测期间发现的,而且发现水中苯超标后,无法找别的单位验证,只能自己反复监测核实,耽误了反应时间。
这充分暴露出我国饮用水监测制度规定以及设备跟不上实际需求。
传统应急处置程序满足不了应急状态时信息沟通的要求市、自来水公司以及其它与饮用水污染突发事件相关的部门都有各自的应急预案,但这些应急预案的统一协调性差。
事发后自来水公司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相关的行动,但其他各方面的不协调,耽误了整体行动的速度达到18个小时,影响了公众应对。
如按应急程序层层“上报——决定”的惯例,耽误了信息发布时间;各重要环节行动上信息沟通不及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信息发布的混乱。
这样,加大了事件的影响,引起了公众的巨大焦虑。
(3)公共卫生,涵盖重大传染病疫情、各种流行病、食物中毒等事件广受关注的河流受抗生素药物的污染事件畜牧业、水产养殖业、人类自身大量使用抗生素,微生物环境也会对抗生素产生抗性。
世界卫生组织今年最新发布的《抗菌素耐药:全球监测报告》,列举了人类对7种不同抗菌素耐药性的事实,而与之相关的7种细菌则是导致几种常见严重疾病的原因,如血液感染、肺炎、尿路感染及淋病,抗生素耐药性已成全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