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认知语言学基本理论

1.关于“时间顺序原则”
上世纪80年代,戴浩一的一系列汉语研究的观点 先后被介绍到国内,产生了很大影响。“时间顺 序原则”就是其中之一。 戴氏说:“时间顺序原则(The principle of temporal se-quence,以下称为PTS)可以表述为 :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 概念领域里的状态的时间顺序。” 戴浩一还说:“除非有相反的证据,PTS必须看作 汉语语法中最普遍的语序原则。”
戴浩一说:“这条原则可以用汉语词序中 的一些现象独立论证。当两个汉语句 子由时间连接词(如“再、就、才”)连 接起来时,第一个句子中事件发生的时 间总是在第二个句子之前。 例如: (1)我吃过饭,你再打电话给我。 S1 S2 如果把S2排在S1之前,连接起来的句子 是不合汉语语法的。”
Free powerpoint template: 2
戴浩一把物主-领有物的关系叫做整体-部 分的关系,因为物主常为整体而领有物常 为它的一部分。 他发现,如果两个名词性成分处在整体对 部分的关系,那么在语法顺序上,指整体的 名词性成分就先于指部分的名词性成分。
3.关于转喻
沈家煊认为:“语法中的‘转指’本质上就是‘ 转喻’,是转喻这种一般的认知方式在语法上的 体现,可称之为‘语法转喻 ’(grammaticalmetonymy)。” “转喻有自身的规律,转指的规律也就跟转喻的 规律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以‘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概念 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 内,两者密切相关,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 念水。壶在认知上比水显著:壶是看得见的,水 在里面看不见,水开时我们看到的是壶水直冒气 、壶盖砰砰跳。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这是一 般的认型中,动结式也必须 遵循PTS。 PTS也可以说明例(2)(3)中的语序现象: (2)他念完了这本书。(3)他做成了这件工作。 123 123 从例(2)和例(3)可以看到,‘念—完—了’和‘做— 成—了’依据‘动作—结果’这种自然顺序排列。” 单就所举动结式而言,似乎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的。但是该动结式与宾语的排列又是如何呢?依“时 间顺序”当然应该是“这本书”在前,而不是“念完 了”在前(先有书才能“念”);是“这件工作”在前, 而不是“做完了”在前(先有工作才能“做”)。
转指者应该具备转指对象的全部的语 法功能。 例如,说“吃的”转指“食物”,意味 着“吃的”具有了“食物”的全部语 法功能: 做主语(吃的准备好了), 做宾语(拿吃的来), 受数量结构修饰(一碗吃的),等等
戴浩一认为语言中整体-部分原则来源于 人类感知包含、支托、接触等空间关系的 基本规则。 这些基本规则包括: 规则1 如果B是容器,A在它里面。 规则2 如果B有个支托面,A在它上面。 规则3 如果A和B在空间上彼此有关联, 它们应该是接触的。
人类经常体验到自己的身体既是容器,又 是容器内的客体。从这种观点出发,戴浩 认为汉语表达空间关系所用的一套办法是 把感知上的容器和内含物处理成物主和领 有物。 如: (1)书在箱子的左边。 (2)书在箱子的上头。 (3)书在箱子的里头。
依时间顺序,上述例句至少可以有如下三 种排列。(以(3)为例) (3)他做成了这件工作。 (3′)他这件工作做成了。 (3″)*他做这件工作成了。 相比较而言,(3′)最符合时间顺序,(3″)次之 ,因为“工作”是先做后“成”的。(3)最 不符合时间顺序,可是例(3)能说而例(3″) 却不能说。可见就整句而言,例(2)(3)还 是同时存在着“时间顺序原则”和“非 时间顺序原则”这样两个相反的“原则 ”。甚至非时间顺序现象比重还更大。
2.关于整体-部分原则
戴浩一提出的“整体-部分”原则。 他说:“汉语里有一条把整体放在部分前面的总的线 性原则。最明显的例子是地址。” 例如: 中国,湖北,荆州,荆州区郢都路,一十八号 上例,“中国”是整体,其余是部分。(由大到小) 又如: A.我剥了橘子的皮。B.五个橘子我吃了三个。 上例的A,“橘子”是整体,“皮”是部分,这是个体的例 子;上例的B,“五个”是整体,“三个”是部分,这是群 体的例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