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

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经济管理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1.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稀缺性、选择与机会成本、资源利用、经济制度;2.什么是稀缺性?怎样理解稀缺性?答: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所需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种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就是稀缺性。

为什么稀缺性是绝对的?答:稀缺性的存在是绝对的。

因为稀缺性的多少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资源也是稀缺的。

稀缺性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永恒问题。

3.什么是选择?什么是机会成本?答:选择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何种欲望的决策,或者说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的决策。

机会成本是指利用一定的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

4.经济学家把选择概括为三个相关的问题:第一,生产什么?第二,如何生产?第三,为谁生产?这三个问题被称为资源配置问题。

5.两种基本经济制度:①市场经济制度;②计划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6.经济学的含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消费、交换和分配中的行为和相互关系;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研究如何用尽可能的支出,以取得所期望的目的的原理或方法的科学。

7.微观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家庭、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及其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决定来说明价格机制如何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的科学。

8.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出清2、完全理性3、完全信息9.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2、消费者行为理论3、生产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6、市场失灵与微观经济政策。

10.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1、市场机制失灵2、政府有能力、有条件来调解整个经济运行,纠正市场机制的缺陷,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和充分利用3、宏观经济学的前提就是:政府应该、可以并且有能力调节经济。

1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答:联系:1)微观与宏观经济学互为补充2)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都是实证分析4)两者共同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整体。

区别:1)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2)解决的问题不同3)研究方法不同4)基本假设不同5)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12.微观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国富论》;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凯恩斯(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13.案例:大炮与黄油通过分析本案例,谈谈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答:(1)为什么社会所能生产的大炮与黄油是有限的;稀缺性,(2)生产大炮还是黄油:选择或资源配置;(3)如何生产更多的大炮与黄油:资源利用。

第二章1.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在两部门模型中,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和家庭。

企业是指最终产品和劳务所有生产经营者的总和。

家庭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总和,也是所有消费者的总和。

三部门经济循环模型:三部门经济是指企业、家庭和政府三经济主体所组成的经济。

四部门经济循环模型:四部门经济指整个经济活动的主体由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四部门组成。

2.顺差:贸易盈余,出口>进口。

3.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含义: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

2、GDP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中间产品价值不计入GDP,否则会造成重复计算。

3、GDP是一定时期内(往往为一年)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4、GDP是计算期内(如2006年)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因而是流量,而不是存量。

5、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一个国民概念。

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

4.GNP国民概念;GDP地域概念。

5.国民收入(NI)是指一国在一年内家庭所得的全部货币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税后的个人收才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人们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

即:DPI=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非税支付)。

6.用收入法核算的GDP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5、资本折旧。

7.名义GDP(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过去某一年作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产品2005年2006年数量价格数量价格书本100 10美元110 10美元面包(条)200 1美元 200 1.5美元土豆(千克)500 0.5美元450 1美元8.试求:(1)2005年的名义GDP。

(2)2006年的名义GDP。

(3)以2005年为基期,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4)以2006年为基期,2005年和2006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答:(1)100×10+200×1+500×0.5=1450(美元)(2)110×10+200×1.5+450×1=1850(美元)(3)2005年实际GDP:1450美元2006年实际GDP:110×10+200×1+450×0.5=1525(美元)(1525-1450)/1450×100%=5.17%2006年比2005年实际GDP 上升了5.17个百分点。

(4)2005年实际GDP:100×10+200×1.5+500×1=1800(美元)2006年实际GDP:1850美元(1850-1800)/1800×100%=2.78%2006年比2005年实际GDP 上升了2.78个百分点。

第四章1.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收入分配,是国家从事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的一种公共经济活动。

财政的内涵: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财政分配的对象是一部分社会产品与服务,主要是国民收入;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2.财政的基本特征:1、阶级性与公共性;2、强制性与无直接偿还性;3、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3.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形式特征:1、强制性2、无偿性3、固定性4.税收的三种主要职能:1.筹集国家财政收入是税收的基本职能。

2.经济的职能。

3.监督职能。

5.根据税收的征税对象,目前我国的税收分为五大类,共20多种。

在这些税收种类中,影响最大的是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第五章1.货币的起源: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4、货币价值形式。

2.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

3.货币形态的演变: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代用货币4、信用货币。

4.金融工具的基本特征: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第六章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产品的交换,也包含无形产品的交换。

2.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产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3.重要的贸易术语:1、CIF(到岸价)2、FOB(离岸价)。

4.什么是倾销?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的价格将其商品挤进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

5.外汇上升下降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外汇汇率上升,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外汇汇率下降,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第七章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协调活动。

2.管理的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2、管理的科学性。

3、管理的艺术性。

3.管理的职能: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激励;控制;协调。

4.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

5.所谓决策,就是人们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系统的目标,在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的条件,提出各种备选的行动方案,借助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计算、分析和判断,从中选择出一个最满意的方案,以之作为目前和今后的行动指南。

决策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构成。

协调即和谐,指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能配合得适当,以便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6.管理是“摸得着的手”;政府是“看得见的手”;市场是“看不见的手”。

7.管理人员的分类:(1)不同层次的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

(2)不同领域的管理人员。

1、综合管理人员2、专业管理人员:市场营销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生产与经营管理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其他类型管理人员。

8.管理人员的角色: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9.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技术(专业)技能;人文(人际关系)技能;构想(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者需要的程度较高,高层管理人员对技术技能的需要最少;人文技能,对于高、中、低层管理者都是非常重要的;高层管理者对构想技能的要求高。

第八章1.企业的基本概念:企业是集合生产要素即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并在利润动机和承担风险的下,为条件下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经济组织。

2.企业的分类: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

3.所谓法人,就是依法成立,拥有独立财产,按一定的规章制度建立和从事活动,并能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和承担义务的社会团体。

法人企业就是由法律赋予其拥有与自然人基本相同的民事主体地位的企业。

它与自然人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作为单个的人来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而是以一个组织的名义来行使法定权利和承担义务。

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需要;认知需要。

基本需要――尊重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

5.双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的。

双因素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保健因素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

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

激励因素指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即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学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