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博士生 西山尚志
前言 《鬼神之明》是《上海博物館戰國楚竹書》第五卷所收的出土文獻之一i。整理這篇文獻的曹錦炎先生在同書第五卷所收的《鬼神之明·說明》中云:“本篇爲對話體,雖然失去開頭部分,且無‘說話者’,但從内容分析應是《墨子》的佚文。記述墨子與弟子或他人的對話,討論的内容是鬼神有所明有所不明的問題。”由此可知,曹錦炎先生將《鬼神之明》明確地看作是《墨子》的佚文。但是,後來這個問題受到了李銳先生、丁四新先生的批評,因此曹先生的觀點未必是定說ii。筆者注意到《鬼神之明》中提及伍子胥的一段文字: (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榮)(夷)公iii者,天下之(亂)人也,長年而(没)。 本文主要探討上博楚簡《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一節 如上所述,上博楚簡《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鴟)(夷)而死。”不言而喻,此處提及的“五子胥”即是活躍在戰國吳王闔盧時代的“伍子胥”。《史記·伍子胥列傳》中詳細記述了伍子胥的故事,下文姑且依據《伍子胥列傳》簡述伍子胥的一生。 伍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的讒言,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伍子胥避難逃奔,經過宋、鄭等國後入吳。後結識吳公子光(即吳王闔閭),併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闔閭即位後,伍子胥成爲吳國的重要謀臣。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首都郢,於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報得殺父之仇。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幫助夫差打敗越國,並且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乘勢滅越。夫差不納而聽信伯嚭讒言,賜劍使伍子胥自刎。伍子胥說:“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吳王聞之大怒,將其尸放鴟夷革中,漂浮江上。吳人憐之,爲立祠於江上,命名爲胥山。 從先秦到東漢的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子胥”的例子有:《莊子》1例;《荀子》1例;《呂氏春秋》8例;《春秋公羊傳》3例;《戰國策》5例;《楚辭》1例;《韓詩外傳》3例;《春秋繁露》4例;《前漢記》1例(一例作“五子胥”);《孔子家語》1例;《新書》2例;《鹽鐵論》1例;《新序》4例;《論衡》三例;《吳越春秋》23例;《越絶書》10例;《風俗通義》1例;《說苑》12例;(一例作“五子胥”)。 2
寫作“子胥”的例子有:郭店楚簡《窮達以時》第九簡1例;《莊子》5例;《荀子》6例;《春秋左氏傳》2例;《春秋穀梁傳》3例;《戰國策》6例;《呂氏春秋》15例;《韓非子》21例;《晏子春秋》1例;《韓詩外傳》4例;《國語》2例;《新書》7例;《前漢記》4例;《淮南子》1例;《鹽鐵論》3例;《新序》10例;《說苑》26例;《法言》1例;《潛夫論》1例;《徐幹中論》6例;《鶡冠子》2例;《論衡》30例;《楚辭》7例(其中,2例在二十五篇中);至於《吳越春秋》、《越絶書》中例子極多。 伍子胥名“員”,在古典文獻中寫作“伍員”之例有:《莊子》1例;《墨子》1例(所染篇);《呂氏春秋》2例;《春秋左氏傳》4例;《抱朴子》2例;《鹽鐵論》1例;《徐幹中論》1例;《論衡》3例;《吳越春秋》4例。 寫作“伍胥”的例子有:《吳越春秋》13例;《越絶書》1例;《楚辭》1例(九懷篇)。 在古典文獻中與伍子胥有關的基礎資料如此。下文將探討《鬼神之明》中的“伍子胥”在思想史上的意義。
第二節 如上所述,《鬼神之明》第三簡有:“(及)五(伍)子疋(胥)者,天下之聖人也。” 本節探討《鬼神之明》將伍子胥看作“天下之聖人也”的意義。 將“伍子胥”作爲“聖人”的記載,如曹錦炎原釋、廖名春先生iv已指出的,在傳世文獻中一例也沒有。與此相反,不將伍子胥看作“聖人”的例子,《韓非子·說林下》有: 崇侯、惡來知不適紂之誅也,而不見武王之滅之也。比干、子胥知其君之必亡也,而不知身之死也。故曰:崇侯、惡來知心而不知事,比干、子胥知事而不知心。聖人其備矣。 《鶡冠子·備知》有: 費仲、惡來得辛紂之利,而不知武王之伐之也;比干、子胥好忠諌,而不知其主之煞之也。費仲、惡來者,可謂知心矣,而不知事;比干、子胥者,可謂知事矣,而不知心。聖人者必兩備,而後能究一世。 在古典文獻中,“天下之聖人”的例子,《墨子·公孟》v有: 公孟子曰:君子必古言服,然後仁。子墨子曰:昔者商王紂卿士費仲爲天下之暴人,箕子、微子爲天下之聖人,此同言而或仁不仁也。周公旦爲天下之聖人,關叔爲天下之暴人,此同服或仁或不仁。然則不在古服與古言矣。且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 順便指出,作爲與“天下之聖人”相類似的表達,“天下聖人”的例子,《韓非子·五蠹》有: 且民者固服於勢,寡能懷於義。仲尼,天下聖人也,修行明道以遊海內。海內說其仁,美其義,而爲服役者七十人。蓋貴仁者寡,能義者難也。…… 綜上所述,與《鬼神之明》一樣作“天下之聖人”之例,在古典文獻中只見於《墨子》。就這點而言,《鬼神之明》與《墨子》有密切的關係。 3
第三節 本節探討伍子胥與“(鴟)(夷)而死”的關係。關於伍子胥之死,在古典文獻中有各種的傳說。由於例子極多,本文只以至西漢期爲止的文獻爲例,《莊子·胠篋》有: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莊子·至樂》有: 故夫子胥爭之以殘其形。不爭名亦不成。誠有善无有哉。 《莊子·外物》有(《呂氏春秋·孝行覧·必己》也有同樣的文章): 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乎江;萇弘死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爲碧。 《莊子·盜跖》有: 世之所謂忠臣者,莫若王子比干伍子胥。子胥沈江;比干剖心。此二子者,世謂忠臣也,然卒爲天下笑。 《莊子·盜跖》亦有: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禍也。直躬證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鮑子立乾;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見母;匡子不見父,義之失也。 《荀子·成相》有: 世之禍,惡賢士。子胥見殺,百里徙。 《荀子·成相》亦有: 嗟我何人,獨不遇時當亂世。欲衷對,言不從,恐爲子胥身離凶,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 《荀子·宥坐》有: 孔子曰:由不識,吾語女。女以知者爲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見剖心乎。女以忠者爲必用邪。關龍逢不見刑乎。女以諫者為必用邪。吳子胥不磔姑蘇東門外乎。夫遇不遇者,時也;賢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學深謀,不遇時者多矣。…… 《韓非子·難言》有: 故子胥善謀而吳戮之;仲尼善說而匡圍之;管夷吾實賢而魯囚之。…… 《韓非子·飾邪》有: 故人臣稱伊尹管仲之功,則背法飾智有資。稱比干、子胥之忠而見殺,則疾強諫有辭。夫上稱賢明,下稱暴亂,不可以取類,若是者禁。 《韓非子·難四》有: 是以晉厲公滅三郤而欒中行作難,鄭子都殺伯咺而食鼎起禍,吳王誅子胥而越句踐成霸。 《韓非子·人主》有: 昔關龍逢說桀而傷其四肢;王子比干諫紂而剖其心;子胥忠直夫差而誅於屬鏤。 4
《呂氏春秋·孝行覧·必己》有: 外物不可必,故龍逄誅,比干戮,箕子狂,惡來死,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乎江,萇弘死、藏其血三年而為碧。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故孝己疑,曾子悲。 《呂氏春秋·審應覧·離謂》有: 比干、萇弘以此死;箕子、商容以此窮;周公、召公以此疑;范蠡、子胥以此流。死生存亡安危,從此生矣。 《呂氏春秋·貴直覧·知化》有: 夫差興師伐齊,戰於艾陵,大敗齊師,反而誅子胥。子胥將死曰:與。吾安得一目以視越人之入吳也。乃自殺。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著之東門。曰:女胡視越人之入我也。 《戰國策·燕策二》有(《史記·樂毅列傳》也有同樣文章): 臣聞,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終。昔者伍子胥說聽乎闔閭,故吳王遠迹至於郢。夫差弗是也,賜之鴟夷而浮之江。故吳王夫差不悟先論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見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 《新書·耳痹》有: 伍子胥見事之不可爲也,何籠而自投水,目抉而珥東門,身鴟夷而浮江。 《春秋左氏傳·哀公十一年》有: ……王聞之,使賜之屬鏤以死。將死曰:樹吾墓檟,檟可材也。吳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盈必毀,天之道也。 《史記·吳太伯世家》有: ……吳王聞之大怒,賜子胥屬鏤之劍以死。將死曰:樹吾墓上以梓,令可爲器。抉吾眼置之吳東門,以觀越之滅吳也。 《史記·越王句践世家》有: ……王乃大怒曰:伍員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賜子胥屬鏤劍以自殺。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吳國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讒誅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獨立。報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吳東門,以觀越兵入也。於是吳任嚭政。 《史記·伍子胥列傳》有(《說苑·正諫》也有同樣文章): 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伍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歎曰:嗟乎。讒臣嚭爲亂矣,王乃反誅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然今若聽諛臣言以殺長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爲器。而抉吾眼縣吳東門之上,以觀越寇之入滅吳也。乃自剄死。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爲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有: 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 5
《史記·李斯列傳》有: 嗟乎,悲夫。道之君,何可爲計哉。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吳王夫差殺伍子胥。此三臣者,豈不忠哉。然而不免於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 《史記·蒙恬列傳》有: 吳王夫差殺伍子胥。 《史記·太史公自序》有: 太伯避歷,江蠻是適。文武攸興,古公王跡。闔廬弒僚,賓服荊楚。夫差克齊,子胥鴟夷。信嚭親越,吳國既滅。嘉伯之讓,作吳世家第一。 《韓詩外傳·一卷》有(《新序·節士》也有同樣文章): 申徒狄曰:不然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吳殺子胥,陳殺泄冶,而滅其國。故亡國殘家,非無聖智也。不用故也。 《韓詩外傳·七卷》有(《說苑·雜言》也有同樣文章): 孔子曰:由來,汝小人也。未講於論也。居,吾語汝。子以知者爲無罪乎,則王子比干何爲刳心而死子。以義者爲聽乎,則伍子胥何爲抉目而懸吳東門。……伍子胥前功,多後戮死,非知有盛衰也,前遇闔閭,後遇夫差也。 《國語·吳語》有: ……遂自殺。將死,曰:以懸吾目於東門,以見越之入,吳國之亡也。王慍曰:孤不使大夫得有見也。乃使取申胥之尸,盛以鴟夷,而投之於江。 《楚辭·七諫·沈江》有: 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楚辭·七諫·怨思》有: 子胥諫而靡軀兮,比干忠而剖心。 《楚辭·九懷·尊嘉》有: 伍胥兮浮江,屈子兮沈湘 。 《楚辭·九歎·惜賢》有: 吳申胥之抉眼兮,王子比干之橫廢 。 《新序·雜事·二卷》有: 夫差非徒不用子胥也,又殺之,而國卒以亡。 《新序·雜事·三卷》有: 昔伍子胥説聽於闔閭,吳為逺迹至郢。夫差不是也,賜之鴟夷沉之江。 《新序·雜事·三卷》有: ……臣聞,比干剖心,子胥鴟夷。…… 《說苑·雜言》有: 子石曰:昔者吳王夫差不聴伍子胥盡忠極諫,抉目而辜。…… 如上所舉,伍子胥臨死的例子有:漂浮江上、沉入水中、自殺、被殺等等。將尸體裝到“鴟夷”裡的故事可見於《戰國策·燕策二》、《新書·耳痹》、《國語·吳語》、《史記·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