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伍员之死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高中语文第五单元英雄悲歌自读文本伍员之死巩固提升案鲁人版选修史记蚜

自读文本伍员之死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无使易种于兹邑B.乃属其子于齐鲍牧C.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D.益疏子胥之谋解析:选D。

A.“易”通“施”,延长,延续;B.“属”通“嘱”,嘱托,托付; C.“鞅”通“怏”,不满意。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劓殄.灭之殄:绝灭B.吴人怜.之怜:同情C.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习:熟悉D.必树.吾墓上以梓树:种植解析:选C。

习:训练,操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汝与.吴俱亡,无益也尽与.韩信B.且.欲有所用之也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C.益疏子胥之.谋犹人之.有腹心疾也D.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然.今卒困于此解析:选D。

A.和;给。

B.将要;况且。

C.助词,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D.都表转折。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越王为人能辛苦..B.子胥以为..不可C.此商之所以..兴D.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解析:选B。

A.古义:经受艰苦困厄;今义:身心劳苦。

B.古今义相同,都是认为。

C.古义:表原因,……的原因;今义:表结果。

D .古义:亲自出征;今义:自己(做)。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

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

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

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

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

愿王早图之。

”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

”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

我令若父霸。

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

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

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

”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乃自刭死。

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隙:嫌隙 B .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猜贼:猜忌,狠毒 C .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卒:最终D .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 沮:通“诅”,诅咒 解析:选D 。

沮:诋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因辍谢,详.病不行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D.⎩⎪⎨⎪⎧且嚭使人微.伺之微.子之言,吾亦疑之 解析:选B 。

A 项,动词,进谗言,说坏话;名词,谗言。

B 项,意动用法,以……为耻。

C 项,“详”通“佯”,假装;了解。

D 项,暗中,悄悄地;没有。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吴国太宰嚭和伍子胥不和,为排除异己在吴王面前毁谤伍子胥,吴王听信谗言而大怒,派人杀了这一忠直老臣。

B.伍子胥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还将其子送到齐国以防不测。

C.伍子胥是位忠直老臣,死前仍念念不忘国家,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

D.伍子胥被害,不仅因太宰嚭的谗言,还因吴王也开始对他产生疑心,伍子胥死,吴国百姓在江边立“胥山”祠,表现出老百姓对伍子胥的同情和怀念。

解析:选D。

A项,让伍子胥自杀;B项,“因自己的计谋屡屡不被吴王采纳而怏怏生怨”的说法错;C项,“告诉门客,吴国将因太宰嚭反叛作乱而灭亡”的说法错。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

译文:(2)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

译文:答案:(1)因为伍子胥的劝谏没被大王采纳,就停止劝阻,假装有病,不随大王出征。

(2)就把伍子胥的尸身装进皮革制的口袋里,把它抛在江中。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题。

孝公既用卫鞅①,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居三年,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

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②于孝公,诸侯毕贺。

秦封之商、於十五邑,号为“商君”。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赵良③见商君,曰:“君之危若朝露,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于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

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商君弗从。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去之魏,弗受,遂内.秦。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

(《史记·商君列传》节选)【注】①卫鞅:即商鞅,因受封商、於(wū)两地十五个都邑而故名。

②胙(zuò):天子祭祀所余之肉;“致胙”,天子尊显诸侯的仪式。

③赵良:秦国隐士。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而循礼者不足多.多:称赞,赞扬B.何不归.十五都归:回归,回到C.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捐:捐献,献出D.弗受,遂内.秦内:通“纳”,接纳,收容解析:选A。

B项,句中的“归”应为“归还”之意;C项,句中的“捐”应为“舍弃、抛弃”之意,“捐宾客”,意谓“去世”;D项,句中的“内”应为“送回”之意。

10.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商鞅坚决变法的一组是( )①反古者不可非②“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公子虔复犯约,劓之⑤宠秦国之教⑥劝秦王显岩穴之士A.①③⑤ B.②④⑥C.②③⑤ D.①②④解析:选D。

③是实施新法;⑤是赵良认为商君过于热衷掌大权;⑥是赵良让商君多劝秦王招贤纳士。

这些都与“坚决变法”无关。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变更法度,但又心存顾虑,商鞅援引古时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论证,坚定了孝公的决心,于是孝公下令变法。

B.变法初期遇到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阻力,但未能阻止商鞅。

变法取得成功之后,先前反对变法的天子、诸侯、平民都改变了态度,对商鞅表示嘉许、祝贺、满意。

C.商鞅变法得罪了很多权贵,赵良指明商鞅处境危险,孝公一死,祸即及身,劝他不要贪恋富贵、权势,而应弃爵归田,以避祸患。

D.孝公死,太子即位,于是派人搜捕商鞅。

商鞅被迫逃亡,但其所定之法反使自己陷入困境,没有办法他只好逃回到了自己的封地。

解析:选B。

文中没说天子、诸侯“反对变法”,且天子嘉许、诸侯祝贺的对象是孝公,而不是商鞅。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3)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译文:答案:(1)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2)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3)商鞅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秦孝公起用卫鞅后,想采用他的建议变更法度,但又顾忌国人非议自己。

卫鞅说:“治理国家不必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一定非要效法古制。

所以商汤、周武不遵循古制而称王,夏桀、殷纣不革新旧礼却亡国。

背离古制的人不应该受到非议,而遵循旧礼行事的人也不值得称赞。

”孝公说:“讲得好。

”便任用卫鞅担任左庶长,终于制订出变法的条令。

新法令在百姓中推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中来到京师诉说新法令不方便的人可以用千来统计。

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法令,卫鞅说:“新法令之所以得不到很好的推行,就是因为有来自上层的人在违犯它。

”于是准备依法处治太子。

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对他施刑,于是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还将太子的师傅公孙贾处以黥刑。

第二天,秦国百姓都迅速地奉行新法令了。

新法令施行了十年以后,秦国的百姓十分高兴,没有人去拾取别人遗失的东西,山林里没有强盗和山贼,家家户户丰衣足食,乡镇和都市秩序井然。

秦国百姓中一些当初说新法令不好的人又有前来称赞新法令好的。

过了三年,秦国在咸阳建造修筑了城阙宫廷,就把国都从雍地迁到了咸阳。

卫鞅把若干小的村落、市镇合并起来组建为县,设置县令、县丞来管理,一共设置了三十一个县。

而后又挖开原有的田路疆界,建立新的田亩制度,来使赋税公平。

新法实行了四年,公子虔又触犯了法令,被卫鞅处以割鼻之刑。

五年后,秦国强盛起来,周天子赏赐祭祀过的肉给秦孝公,诸侯们也纷纷前来祝贺。

秦王把商、於两地十五座城邑也封赏给卫鞅,称他为“商君”。

商君担任秦相十年,秦国宗室的皇亲贵戚中有很多怨恨他的人。

有位叫赵良的人来会见商君,提醒他说:“你现在的危险处境就像早晨的露水一样,那么你为何不归还秦王赏赐给你的十五座城邑,隐居到边远的地方去浇灌田园呢,你可以不时地劝告一下秦王要重用隐居山林的贤士,收养无依靠的老人,抚养无父兄的孤儿,推介有功劳的人,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就可能得到一些平安,而你如果还要贪恋商、於封地的富庶,醉心秦国的教令,积聚百姓的怨恨,那么秦王一旦舍弃他的客卿(去世)不再当政了,秦国想要收捕你的人,难道还会少吗?你的败亡之期抬抬脚就会到来!”商君没有听从赵良的劝诫。

五个月后秦孝公死了,太子即位。

公子虔的党徒便告发商君想要谋反,朝廷于是派遣刑吏捕捉商君。

商君出逃到关下,准备住进一家客店。

客店主人不知道他就是商君,说:“商君颁布的法令规定,凡留宿没有凭证的客人就是违法犯罪。

”于是商君只好离开秦境去投奔魏国,可是魏国不愿接受他,就将商君又送回到秦国。

商君重回秦国之后,就逃到了自己的封地商邑去了。

四、语言表达13.阅读下面的材料,用一句话概括弘一法师是个怎样的人。

相关主题